盼望着,盼望着,海内外泉州人终于盼来那翘首已久又令人振奋的一刻。
1996年元霄佳节这一天,时值泉州热烈庆祝地改市十周年之际。古城春意盎然,浓妆重彩,举市欢腾,海内外嘉宾满怀着激动和喜悦之情,云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共庆该馆隆重落成。
泉州拥有七百多万海外华侨华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宋、元时期已是世界著名的大港。当时,泉州人到海外谋生、经商,足迹遍及五大洲,有的由于各种原因而留居海外成为早期的华侨。十八世纪末以来,泉州人大量移民东南亚各国。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与当地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开发、繁荣了侨居地的经济与文化。他们身处异乡,却心系桑梓,支援祖籍国抵抗外来侵略和参与祖籍国的经济建设。他们的业绩足与日月同辉,为此,有关创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设想由来已久。
不少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泉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华侨和归侨、侨眷众多,创建华侨历史博物馆很有必要。1980年底晋江地区侨办、侨联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召开华侨史学术讨论会时,曾在开元寺里布置一个华侨历史陈列馆,部分有关华侨为维护祖国和居住国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屡立战功的珍贵史料和照片展出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新闻社为此发专稿,海外不少侨报纷纷转载。这时,创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已成为我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呼声。尔后,泉州市侨联因陋就简,在侨联会所设陈列室展出泉州华侨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照片资料。
1987年4月,在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成立之际,正式成立以王今生为主任的“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并以泉州市侨联和该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建馆倡议,佳讯远播,八方响应,广大侨胞乡贤或奔走鼓动,或慷慨解囊。
省人民政府于1990年7月25日以闽政〔1990〕侨158号文批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立项。同年在省人大和政协会议上,泉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香港泉籍的政协委员,分别联名提出议案、提案,建议该馆采用侨办公助,并入市“八五”计划。该议案、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采纳。于是,由市财政拨款征地,市侨联负责筹措基建资金的工作很快铺开了。在各级党政部门、广大海内外侨界及各界人士自始至终的关心支持下,博物馆终于1993年12月破土动工,1995年12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博物馆主楼及馆区配套设施,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主楼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
在兴建博物馆的同时,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承担的华侨史文物资料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几年来,由市侨联和华侨历史学会组成的征集小组分别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泉州华侨华人聚居地广泛开展工作。在海外侨胞及国内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目前已征集到各种文物共2000余件。2000年元霄节,博物馆第一个展馆“出国史馆”正式对外展出。目前,华侨文物史料仍在继续征集中。今后,博物馆将进一步丰富文物资料,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展示泉州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并宣传他们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经验。这对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疑将起着巨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同时,博物馆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外华侨第二、三代青少年了解他们先辈的场所。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侨魂铸就的丰碑,泉州籍的海内外侨胞的光辉业绩将在这里千古传唱,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插图作者:(摄影 李晓川))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摄影:李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