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珍珠撒落在清源名山苍崖秀林间的摩崖石刻,好像永远让人们欣赏和追寻不完。多年来,继陆续发现“林洞”、“鲤窝”、“洞天真隐”、“乳泉”、“等岩”等等石刻之后,3月9日,清源山管理处文物保管科工作人员又在妙觉岩重新发现一方十分宝贵的摩崖石刻《北山瑞泉铭》以及另一方与瑞泉有关的石刻。
其实,这方石刻早在明代泉州先贤、人称“镜山先生”的何乔远所著《闽书》之《方域志》中就有记载:“妙觉岩,在倒旗峰下,泉出石屏之底,郡志谓之瑞泉。宋志云:‘瑞香泉,在兴福院香积厨旁,味极甘芳,字妇无湩,密投钱其中,饮之湩也。’庆元间(1195-1200年),刻石曰:‘巨灵擘石,石乳涌出,监者神清,食之无疾。’宋志谓陈公谠为铭,或是刻也。皇朝隆庆间(明代,1567-1572年),山下牧叟偶汲泉洗儿疡而愈。闾里异之,不旬日,闻者趋汲如市。上之江右,下之粤东,蚁行蜂赴,露居野宿,而海上从税舶来,又日复十数艘。泉不给,绞泥淖以归。郡人俞大猷时为总兵,堙之,以杜不虞。今涌冽如故,绝无汲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和道光《晋江县志》均引用此记载。何氏所引用的“宋志”,据考当为宋《淳祐志》。从“北山瑞泉铭”对面咫尺间另一方新发现石刻“信士王成谨舍净财,创造石水笕,与众结缘,祈求福寿。吉时庆元己未(1199年)四月下浣日题,化缘住山慧宝。”可知距今大约800多年前妙觉岩香火鼎盛,而何时寺岩荒废无考。从何氏所载得知,瑞泉在明代时流量较大,每日竟能供应十几艘外来海船之需。即使到了上世纪50年代,瑞泉仙水犹长流不断,人行“仙水桥”上,盈耳水声淙淙。
笔者小时候就曾与小伙伴在此涧水下游的溪潭中洗浴嬉戏。但不知为什么,随着时日推移,或许环境改变,瑞泉逐年渐趋衰微。到1985年9月24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在编制《总体规划》调查水源时,瑞泉实测流量只有每秒25毫升、每日2.16立方米。而此次探寻,则不见瑞泉涌流,整条山涧几近枯寂,惟近源头一些洼坑有少量积水。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追踪瑞泉,探寻“泉铭”,其实何止十年七次?早在15年前,“清源常客”蔡瑞钦以及居住在清源山下环清村的退休教师蔡景煌与三五“清源山迷”蔡青山、陈在胜、学清水、陈贵楠等,就据府、县志记载找到瑞泉和泉铭并抄录留存。1992年,我受命主编《清源山志》,为印证事实,急切相邀访寻。由于杂草丛生,灌木密布,虽披荆斩棘,铁鞋踏破,却因找错方位无功而返。此其后,我又先后七次邀约管理处高泽漳等同志、蔡景煌老师、《泉州晚报·海外版》主任记者林少川、文史爱好者万炳焕、彭德斌等前往踏勘,一遍又一遍从涧底攀爬向上直到山顶,眼睛认真搜寻每一块山石,又均汗流浃背失望而归。
现今方知,原来是涧水改向,定位有误,来去匆匆,失之交臂。由于偏听偏信,有几次是怀疑石刻被洪水冲毁,缺乏信心。这次重新发现瑞泉铭石刻,说明一个道理:求真务实,有志者事竟成。
3月10日,我们对两方石刻进行描红拍照。《北山瑞泉铭》署名“崇清”,未刻年号,但从志载史实以及附近陈谠题刻的几方石刻“瑞泉”、“北山胜概”和瑞像岩石刻“望州亭”、“寒山岩”笔迹对照,撰书泉铭者为陈谠不疑。查《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和道光《晋江县志》等史书及有关调查,知陈谠是宋代兴化军仙游县度尾乡留坡村人。“字正仲,一字仲甫。陈丰子,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中(1174-1189年)任泉州府学教授,积官至兵部侍郎。开禧中(1205-1207年)以敷文阁待制奉祠。学问该贯,赋诗属文,雅有典则,工书法,遒劲不减蔡襄,尤擅大楷。自少至老,士林推重,嘉定初元(1208年)封清源郡侯。卒年八十有二。”题清源山石刻署“为蒙古”、“崇清”、“留坡”,史志均不载,疑为其别名或别号。陈谠任泉州教授15年,题“北山胜概”时在淳熙乙巳冬(1185年),由此推知瑞泉铭刻石应在“信士王成……”石刻之前14年左右。
古时候清源山泉水丰富,名泉众多,因又名泉山,泉州也因泉山而得名。清源泉(二相泉)、藜杖泉、孔泉(虎乳泉)、白云泉、一脉泉、一线泉、圣泉、神泉、丸泉、铁壁泉、瑞泉(瑞香泉)……遍山流泉滋润清源山之秀颜。虽然时过境迁,现今大部分泉水消逝无踪,虎乳泉流量减少,历史上著名的瑞泉也几近枯竭,但加以保护,永续利用,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有关名泉的仅有几方石刻“孔泉”、“虎乳”、“清源”、“乳泉”、“瑞泉”、“云根漱玉泉”同样应妥为保护。只是“云根漱玉泉”刻在哪里,我们仍应继续去寻找!
十载空濛藏翠谷,一朝梦醒笑红颜。《北山瑞泉铭》的重新发现,相信能给瑞泉的重新涌流带来一方风景、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