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城东海堤建设始末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城东海堤位于泉州湾洛阳江南畔的丰泽区城东镇,它是由南、北二堤组成的。北堤是从金屿村的塔脚至桥头亭,全长一点一公里;南堤是从凤屿村的祠堂口至浔美村的龙头山,全长二点二五公里。城东海堤的建设是泉州市(县级)70年代的一件大事,对泉州市和城东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将海堤建设的前前后后回忆记录以备后人参考。 北堤 乌屿岛面积0.45平方公里,居住着王、董二姓居民,姓王属于凤屿村,姓董属于金屿村,总人口五千人。有史以来,乌屿岛与陆地隔开,退潮走平板桥,涨湖靠船过渡,村民往来和物资购售全部靠渡船接送,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旦遇到台风暴雨交通便中断了,溺水而死者经常发生。一九七○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金屿村村民董矮然运蚵壳往琯头村出售,船上又载村民九人,因风大浪急船仓漏水造成沉船,溺死六人。这起重大的海上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公社、大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群众强烈的要求下,于一九七○年筹建海堤的事情提到了公社、大队的议事日程。 北堤的筹建是由公社牵头,成立了北堤筹建指挥部,人力、财力由金、凤屿二村共同负担。原公社分管农业的领导杨福村任指挥,协调处理二个村的关系及组织社会力量给予支援;原金屿村党支部书记董伦和凤屿村党支部书记王德玉任副指挥,具体负责现场施工、劳力安排、采购材料。在北堤的筑建中,每天投入劳力八百多人,每天分为二班,涨潮时近百艘船运沙石填基,退湖时八十多辆板车运土筑堤。支援建堤的有本公社范围内十九个大队、企事业单位的农民和职工。经过近一年的拼搏,同年十月完工,解决了乌屿岛的交通问题。北堤共填土沙五点八三万立方,石块零点七八万立方,耗资一十九点四四万元。一九九一年在市、区水电局的支持下,再投入七点九二万元,对北堤再进行维修加固,主要是筑一道一千三百二十立方的防浪墙。 南堤 筑建南堤是在全社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在“以粮为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原公社党委为了解决群众以地瓜渣为主食的缺粮状况,大力贯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精神。一九七三年七月成立建堤指挥部,八月动工。 海堤指挥部人员组成是:原公社党委副书记林敏捷任总指挥,原公社党委委员魏文海任常务副指挥,十九个大队革委会主任作为指挥部的成员,部址选在浔美村万马来宅内。指挥部下设四个组:一是材料组,林安居、林清辉负责采购和保管材料。二是施工组,原泉州市水电局魏章成、李德绩、陈振瑞负责勘察、设计、施工,原公社水利技术员刘德汉、郭景港、郭石玉也先后到海堤协助施工。三是财务组,林章时任会计,魏献群任出纳,谢瑞旭任食堂总务。四是宣传组,何振汉、刘金固负责编写宣传材料、简报和广播。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建筑技术设备落后情况下,城东公社要筑建这个建国后最浩大的工程,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从工程难度看:一是基础差,海泥层最深达到一十四米,还有浔美浦、庄任浦、乌屿浦、色仔沟四条港道。二是挖土和开采石沙路途较远,土要从浔美龙头山、桥南更边挖取;石头要从桃花山、白坠岛开采;沙要从秀土、白沙装运。三是围垦面积七千亩,周围保护面积三十三点五平方公里,山美水库北渠还从垦区经过,使垦区最大流量达到每秒钟三百二十立方,排洪时海潮每天有二次顶托。从社会现状看:一是建堤时已处在文革期间,派性斗争十分严重,人心不齐,出现了人与人斗的普遍现象,故而产生了“城东人民围海堤,特权阶级吃鱼虾”的种种舆论,加剧了全社的动荡不安。二是国民经济在文革期间处于崩溃的边缘,资金短缺,物质紧张,上级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 经过一年又四个月的苦战,南堤于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堵港成功,南北二段的土堤合拢了。土堤构成是:底层全部用沙填基,中层用海泥回填,上层用红土加高,外坡彻石,内坡植树。参加筑堤的民工每天有二千多人,板车六百多部,机帆船五十多艘。在突击阶段,参加义务劳动有本社的中小教师和卫生院、银行、供销社、粮站、邮电、农械厂、塑料厂、食品厂、建筑社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市区一部分工厂的工人和机关干部也来支援,晋江仙石、莆田等地也派来三十多艘木帆船帮助运沙石填基。其时,参加人数最多时达到五千多人,板车二千五百辆。 在整条堤的建设中,最艰巨的事是在南堤两端修建二个档潮排涝闸和堵港。南闸是开始筑土堤时动工,主要是承担整个垦区的排洪。闸址选择在浔美村无尾桥的桥头,闸基建在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花岗岩上,确保在潮水和排洪的冲击下不会沉陷。这个闸净宽二十米,五个孔,每孔宽一点五米,投资一十四万元。北闸是建在凤屿村祠堂口,主要是调节堤内海水养殖基地的水位,净宽一十二米,五个孔,每孔宽二米,投资八万元。堵港是选择在十一月下旬潮水最低时进行的:这时水位低,潮速缓慢,易于截流。堵港前,先在两边的港口备用沙包三千多袋,一百多艘帆船全部装满沙石在港口待命;堵港时,先把五艘虎网船装满沙石排成一字形沉人合拢口,基本上把堤内外的潮水隔开,空隙采用沙包堵塞,当天堵港成功。堵港后又出现一次沉陷和滑坡,由于及时抢救,大堤依然无恙。土堤建成后,用石头在堤外砌五十公分厚的护坡,并在六点五米处建筑一个二米宽的平台,缓冲潮水的袭击。南北堤合拢后,紧接着,对垦区内的土地进行规划的平整。安排平整农田五千五百亩,道路、绿化带六百八十五亩,剩下水田面积八百一十五亩。整条南堤投入沙土一百二十八点六七万立方,石头九点七二万立方;投入劳力二千五百万工日,资金二百七十一点五六万元(其中:省市区拨款一百八十九万元)。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再投入一百三十二万元进行全线加固,现已成为省达标工程。 在南堤筑建中,伤亡了凤屿村王桂英、埭头村蔡永来二人。蔡永来家中有老幼,生活较困难,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原鲤城区民政局每月拨给抚恤金一百元。 海堤竣工后,立即成立城东海堤管理站,人事几经变动,目前有管理人员五人,主要职责是堤防管理和综合经营,堤防费年收入四点七一万元,做到管理费用自给有余。 效益 城东海提保护了城东镇、华大和万安街道办事处八个村,保护了华侨大学、城东中学、泉州十中和聋哑学校,保护了福厦公路、福泉厦高速公路、漳泉铁路及山美水库北渠畅通无阻,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垦区内目前已办裕盛、永太、恒盛、三盛等企业一十六家,年产值五千万元;红养殖专业户一十九家,面积五百九十五亩,产值二千万元;五大淡水养殖户,面积一千四百亩,产值一千万元;种植水稻二千五百亩,粮食年总产三十七点五万斤,经济效益日趋显著。 城东海堤诞生在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人物,产生了特殊的误会。但它经过二十五年风雨的洗礼,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澄清了是非,评论了功过,已成为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历经劫难胞波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已有了共同的理解。 城东海堤——利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