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钻于书斋,或散步于乡间,所见所闻,拈手得来,汇编为资料,对照《丰泽文史资料》(第一期),对于丰泽区域内的文物古迹资料的整理仍有遗漏,尚感有填补之用,但又鉴于零散而不成体统,故曰散记。
一、丰泽区山海旅游资源丰富
丰泽区有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清源山风景区(包括老君岩、清源山、赐恩岩、凤山、皇迹山、灵山),以及石头山、宝觉山和万岁山(万遂山)。尚具有开发潜力的有云谷山(太平山)、桃花山。尤以云谷山离市区不远,景色深幽最具开发价值。若开通环海公路及洛阳桥通百崎,诸如法石、鹧鸪、浔美、后渚、乌屿等小内港群及晋江出海口乃及中芸洲,都有游览价值。清源农场六管区也可开辟为果林场游。在这些山川之区,尚可规划开辟疗养休闲之所在。
二、牌坊
据《晋江县志》所载及所闻,泉郡城内外曾有99座宋坊、172座明坊,128座清坊。其中坐落在丰泽区达62座牌坊。但未曾有宋坊。仁凤门外曾有9座;自东门外至东岳口6坊,东门外至凤山龟亭崎,几乎全是节孝坊,多达62坊;七里庵至洛阳桥南有8坊;其余散落立在诸村尚有13坊。但时至今日,保存完好只剩在仁凤村东岳山口的一座急公尚义坊,此为大学士李光地为其八世祖慈善家安溪李森请赐立坊,时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皇帝亲笔题匾。岳口的一座“万山第一”坊匾石,今存在开元寺西塔之北角,此乃仿宋米芾之字体,笔划刚健有力。后茂村灵通宫门口的垫脚石,是丘汉平所立的“仁德流芳”匾石。
三、驿道
“山川之险,道路之遥,必有驿以传之”晋邑大路驿站,东联惠安锦田驿五十里,西联南安唐店驿六十里,但用步邮不用马置。晋安驿设在今洲顶驿内巷,是明洪武年间所设。今仁凤街至东岳口路及其延伸,是为古驿道,故称驿路铺,里人俗称福州大路。
四、祠庙
北岳庙。在环山村山兜,原祀北岳大帝故名,为泉郡五岳之一。庙坐东朝西,宽5米深12米,1994年按原墙位翻新,改祀广利尊王。庙内有承天寺如来佛祖铜香炉,丁已年铸造;晚清时木雕果品座,雕刻精工,有五律及七律诗各一首;以及民国卅七年瓷花瓶。此外还有两块古石构件。
佟道祠。在仁凤街12号。清康熙年间,兴泉道佟沛年建为讲堂。道光年间为佟公祠。今祠破烂,为外来清洁工宿之。前落进深4米,中间天井深5米,后落的大厅进深5米,后轩4米,两侧房及两雀翼各宽2米。东西宽总体9.5米,坐北向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四有载。祠内西雀翼南间壁上尚嵌一块碑文。
泉州清源少林寺。肇始年代无从稽考。据唐代许稷《闽中记》载,唐龙朔元年(661)正月,一形似大蟒盘栖在唐初智空和尚(嵩山少林寺僧,护李世民之十八武僧之一)主持所建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唐天祐四年(907),因寺僧反对闽王王审知归附后梁,导致寺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修之。南宋景炎元年(1276),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降元,在东门外格斗元兵3万,元将唆都遣胡骑冲少林寺,寺再被毁。明洪武十年(1377),玄妙观法本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得以敕修之。明嘉靖四十年(1561)三月,俞大猷奉命南征途经嵩山少林寺,收二僧随军学习少林拳之真诀,学成返回之。清乾隆廿八年(1763)秋,因胡惠乾(胡坤)事件涉嫌寺僧,皇帝诏焚少林寺,寺僧外逃,隐伏南安一片寺、晋江海隅及永春等山地,继续传授达尊、太祖、猴拳(据《西北杂志》和《丽史》),导致“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直到现代,再在东岳行宫之北山坡两榕树之域再规划复建,今大殿功讫。
东禅寺。唐乾符年间(874-879),郡人皎卓怿在仁凤村东湖畔建寺。广明元年(880),赐名镇国东禅寺(依《晋江县志》)。宋德祐年间,元至二年间,两度遭火灾,嗣后又得修建。久年寺荒,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时仅存十分之一。清咸丰年间(1856-1861),泉郡诸董事,在原少林寺山门遗址,连同东禅寺,重建纪念性小寺,名曰“东禅少林寺”。寺虽为一座,但供奉有别,据里人所称,朝南者为东禅寺,有“东禅古地”之木匾;朝西者为少林寺。1992年翻建,今没存少林寺之迹,仅奉祀如来佛祖,并住有寺尼。且有门牌(东禅3号)
祠堂群。原在今华侨大学地域,有一片祠堂群,多达十多姓氏。本世纪五十年代才荒废,创建华大时被拆尽。今丰泽区诸村有许多祠堂,但以湖心街口保留的洪氏祠堂为古,但惜已失一侧。据传美村万氏祠堂,原先是谢氏祠堂,诸多谢氏族谱载自尾村源出,但今该村已无谢氏户。此为历史变迁之证。
五、古民居
灯星村浦西9号庄氏户,是座三间张双护厝两进7柱规格民居,建于1933年,其特色是窗户门扇和内木板壁,全是木工精雕,非常别致。门前堂有“癸酉春月,锦乡传芳,曾遒书”,以及家栋书之楹联。从大厅所挂遗像见有数代了。浦西34号陈氏户,也是三间张双护厝,但另有特色,此为石构件精工细雕,且右侧有楼阁。浦西15号,恰在青龙宫畔,是座民国时期泉州洋楼式两层楼房。此三座相距很近,古旧民居各具一色,处在浦西新楼房中也不逊色。如待污秽的浦西渠整治后,浦西村将是丰泽新城区农村新貌之特例。
东涂村淮口34-35号,匾额曰:“东皋草堂”。据厝主称系吴宣勋之父敬斋所建,源自晋江溜石村迁来,清光绪九年所建,门埕甚大。
仁风村东禅110号之古大厝,虽三落两深井,范围很大,但今破旧失修,惜缺精工建筑,然而可谓简朴大方。
六、贞节妇墓
庠生林有栻妻许氏,虽贞烈坊在晋江廿七都西边村(已废),但墓碑在仁凤村东岳口(距急人公尚义坊颇近)尚在,有后裔保护。清道光《晋江县志》有载。
五里亭节妇墓,今址已围入华大校园内。墓前一对石柱镌有“六月夫妇三月遗,此志天长地久;七十老身二十寡,一生玉洁冰清”。明万历间进士秦钟震,尖刻地贬低其褒,在上联末加“谁见?”,下联末加“焉知?”而后其意置疑之乎!卒年八旬余之秦钟震,由于老来眼疾而瞎,故斯时以此“因果报应”而蒙上“睛瞑恶人”的绰号。
虽提倡贞烈守节之陋规,非今日之所行,但却蕴含封建时代男尊女卑,饱蘸着多少妇女之辛酸血泪之史实,此二处实乃历史之见证,但愿被列入文物保护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