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为玑教授编著的《晋江新志》(下册)第六篇胜迹中,对清源山瑞像岩的摩崖石刻有如下记述:“庐陵胡仲方,温陵林广村,高密赵东老,莱阳辛懋嘉,庆元三年(1197)二月中休来游。按此石刻中,庐陵胡仲方,据《宋诗纪游》云:胡榘字仲方,庐陵人,嘉定中(1208-1224)出知福州。又据《周益公集》称:“绍熙间(1190-1194),胡榘监泉州舶务”。则此石刻与南安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同为市舶石刻,而清源山仅此一石,属于晋江县,弥足珍惜。”
——瑞像岩题刻
按此而论,清源山尚有几方有关市舶海交史迹的摩崖镌文,也颇珍贵。如除上文记述瑞像岩“胡榘监泉州舶务”后来游者外,斯岩又有一方摩崖诗文刻石:“判府直院侍郎倪公留题(额题)云崖中断划天开,下视群峰翠作堆,不惮蹒跚穿鸟道,为题岁月记曾来。嘉泰壬戌(1202)六月戊戌,云川倪思正甫、三山陈永叔修甫,钱塘钱箪仲渊,自清源洞谢雨迥,同登。判府直院侍郎先生,以旱祷于清源洞,拜未毕,雨辄至。诣旦,偕谢,同登瑞像岩,赋诗志喜。箪辱陪后乘,借谓羊祜登岘山,言咏慨叹,为游观也。邹谌犹曰:令闻今望,当与此山俱传,今先生志在乎民,则其闻望所传,岂止如岘首而已邪!门生文林郎平海军节度推官钱箪再拜谨志。
此诗文崖刻中的“羊祜”为西晋大臣,曾出镇襄阳。又“岘山”即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南要塞。“判府直院侍郎”是郡守倪思官衔。倪氏云川(今浙江吴兴县南)人,于嘉泰元年(1201)以吏部侍郎出知泉州。是年十一月庚申日他偕提舶司余茂实,及同僚钱箪等官员,遵令典祈风于九日山昭惠庙。可见此崖刻也是有关泉州海交重要的史迹。
梅岩近势至岩,位于瑞像岩西北、弥院岩南麓。府县志载:“五代时留从效别墅在焉……相传旧有古梅数百株在其处。”今存有摩崖镌文二方,谷口巨岩“梅关”二大字勒石。崖刻记述倪思知泉这年十二月六日,他陪同丞相监国留正来,登临梅岩“朔祀梅花岩下”,即拜谒祭祀留正的先祖留从效于梅岩。留正丞相在题刻中也记:“昔人居此山,手种梅林,慕此山,因此名,能得此时其倪曹知:“念我岁晚当兴岩”。兴岩意指留正要在其六世祖从效原建的别墅故址,兴建堂院,以资纪念。镌文又借“梅”托“岩”,盛赞留氏为官者德高望重,位尊爵贵。史载留正数度为相,俗称三朝元老,而留从效祖籍永春,家贫,行伍出身,五代闽国时任泉州都指挥,及后晋开运三年(946),南唐李璟乘乱灭闽,改泉州为清源军,以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据漳泉二州,犹封他晋江王。《晋江新志·海交志》又说留从效为了保障外贸,采取开放政策,并且扩大泉州城,环城种植刺桐树,因此这个城叫刺桐城,这个港口,便叫刺桐港,……声名远扬海外。《清源留氏族谱》也说,泉州市城市旧狭窄,至是扩大仁风、通淮等数门,教民间开通衢(大洛)、构云屋(货栈)……陶器、铜铁、丝绸,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还,民甚称便。这样一来,泉州的对外贸易比起晚唐又更上一层楼了。
上段历述的就是五代留从效在梅岩建别墅时,有关他重视泉州(刺桐)发展海上对外交通贸易的史实。
又清源山中峰左下的纯阳洞,即上洞,留存一方摩崖碑记,全文一千多字,题额篆刻为“重建清源纯阳洞记”,末署“大元至元四年(1338)……用平智泰撰”。碑文中记有:“我朝至元十有八载(1281),四松僧法昙抚迹呼悼而谋兴复,适心泉蒲公同其弟海云平章,协力捐财以资之,规制比于曩时无虑千百。后廿一年(1302)……复得信斋万户孙公,心泉之孙一卿蒲公,相与辑事,故能若是”。至元十八年为元朝初创时,心泉蒲公即蒲寿晟,海云平章即寿庚。他们为阿拉伯后裔,原为回教徒,由于政治需要,竟兼佛道,协力捐资,重新寺庙,以争取民心拥戴新政。宋末时寿晟弃官归隐泉州,其弟寿庚“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这时蒲寿庚拥有大量的海舶和资财,残宋翼得其海上力量,以在闽广沿海坚持抗元斗争,图谋复兴。可是元军统帅伯颜早已遣人暗中招降蒲氏兄弟。
及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军破临安,幼帝赵及百官皆降。这年福州又立赵为帝,改元景炎。《泉州府志》载:是年“宋幼主过泉州,宋宗室欲应之,守郡者蒲寿庚不纳,及张世杰回军攻城,宗室又欲应之,寿庚置酒延宗室,欲与议城守事,酒中尽杀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戊辰,蒲寿庚及知泉州田真子,以城降元。
入元后,蒲寿庚仍主泉州市舶提举,后又提升福建行中书省海云平章。对于蒲氏“弃宋投元”,及其肆虐杀戮事,庄为玑教授在《晋江新志》(下册)第四篇元朝志中,作了如下的阐述:
“寿庚为泉州市舶提举(前后三年),而擅蕃舶利者三十年”。他从实利出发,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财产,在关键时刻“弃宋投元”,与宋决裂……作出和平过渡的举动,势所必然。
“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帝自福州南下泉州港时,主帅张世杰既不扣留蒲氏,最后却掠夺他的海船和资产,因而蒲氏闭城大杀宗室、士大夫及淮军等数千人。
“大元帝国在本省八路中的泉州路,是承继南史以来逐渐发达起来的上路,故吴澄文集说,“泉,七闽之都会也,蕃货远物,异宝珍玉元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那时的泉州路是进入泉州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是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并发展海交贸易的结果。他在位三十五年,这时候颇有开国的朝气,泉州已具备了大港规模。
“宋元在泉州的争夺中,前后不过三年就结束了。这场争夺战,加速了南宋的崩溃,也加速了大元的统一。其中与争夺泉州港和一个“风云人物”——即弃宋投元的蒲寿庚,都有直接关系的。
以上所述就是从《重建清源纯阳洞记》的碑文,探索来的有关泉州海交贸易的史实。而该碑记名为修建宗教寺庙观记,实为泉州海交史重要的文物史迹,因为它是研究蒲寿庚这海交人物和地方史少有的古迹。正因如此,它长年被葛藤苔藓尘封,“有名”而“无实”,迨至1982年5月才被发现,从而引起史学界同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