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南安高等教育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南安的高等教育历史,可以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三十年代末期,厦门沦陷前后,沿海大批学校内迁,其中就有海疆大学迁址九都,这是南安境内有了高等学府之始。海疆师生多是富有爱国心,民族感的热血青年。内迁期间除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之外,还不时有师生深入民众、宣传抗日,为民族民主革命播下珍贵的火种。海疆大学在南安的这一段历史,还有待当年预其事、知其情的同志作回忆。 解放以后,南安兴办高等教育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先后有晋江专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安“五七”大学、泉州师范大专班梅山分班、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及各种函大、业大教学班和高教自学考试等。现将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任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意气。为了迎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1965年5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报国务院高教部备案,在我县四都创办了福建省晋江专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下简称“共大”)。这是解放以后南安第一次有的大学建制。 共大是一所全日制农科大学,学制四年,设农业机械、果林、植保、土壤化肥、作物栽培、畜牧兽医六个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福建农学院同。教育经费由省高教局在预算内列支。学校行政领导由省委任命,首任校长为张海天、副校长为潘聪谋。其他中层干部和教师,分别由省人事局、高教局调配,党组织由省委委托中共晋江地委领导。是年七月,共大从当年晋江专区所属各县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二百二十名,九月,正式开学上课。 正当共大师生在简陋的课堂上开始了农业专门基础课的教学,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出初具规模的实验基地,这所新型的学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时,1966年6月波及全国的十年动乱开始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搞乱了。领导受围攻、教师挨批斗,学校处于瘫痪状态,师生四零五散。1969年7月,晋专军管会宣布学校解散,学生准予毕业,按国营农林场工人待遇分配工作。直到1982年省人民政府才为共大毕业生落实政策,承认其大专毕业学历。 1969年下半年,中央发出了“学校要复课闹革命”的指示,1970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把学校教育引向开门办学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在这背景下,当时的南安县革命委员会创办了一所“没有固定教址、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教师”的“三无”大学一“南安五、七大学”。以当时的县革委会常委、办公室主任王江琛为校长,县革委会宣教组长许重楚为副校长,原县人民武装部训练科长洪川明为军训副校长,先后设置机械、水电、化工、农技、林果、畜牧兽医、医疗和师资八个专业班,分别由当时各主管组,局负责人陈德典、吴端木、郑明端、张克答、吴序洒、许重楚兼任班主任。 是年八月起,在全县范围内由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从66-68届高中毕业生中择优推荐、对口审批录取,先后吸收了四百名学生入学。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专业学生除入学之初集中整训、学政治学军事一个月左右外,即下各自教学实践基地,由组织教学的单位聘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老工人授课和指导实习。教材根据学习需要由授课教师编写。学生来自农村生产队的,工分照记,原为民办教师的,其工资照发;学校每月另发12元生活费,粮食补足28斤;经三年学习以后,视学习情况及工作需要择优录用。由于生活上有保证,毕业后工作有希望,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 1973年初,“五七”大学停办,除化工班学员基本全被新建的南安化肥厂吸收、机械班学员多数留在县农机厂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多未安排,回到原籍自谋职业。后来,不少成了农村小学教师、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水库施工员、土建技术员。他们的学历一直未被承认。 第一阶段的这两所大学虽然先后夭折了,但是她培养出来这一批学生,却好象越冬的种子,一遇春风则破土而出,为大地顿添秀色。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万民振奋,百废待兴,首先重在基础教育,留在我县的共大毕业生立即就在农村小学里大显身手。时至今日,不少已经成为各学区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现南安教师进修学校人事秘书陈思超、总务处副主任洪崇山、华美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戴锡安等,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五七”大学的学生,则有一部分人通过招工、招干和医疗卫生、民办教师专业合格考试或高校自学考试,取得正式干部、职工或大专毕业资格。现任县农业局副局长戴锦华、县柴油机厂厂长助理郑家作和柴油机厂、轴承厂一部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就是在这一所南安历史上唯一依靠自己力量兴办起来的五、七大学里打下技术基础的。 第二个时期,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决定从1978年起,取消高等学校以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工农兵学员”的做法,恢复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一决定,象一声惊蛰的春雷,极大地震撼了十几年来被关在大学门外的无数青年学生沉寂的心,从66届到77届的高中毕业生们,千军万马一齐涌向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在这考生如潮如涛、似狂似痴的情势下,也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为适应已经出现的经济过热情况,各高等学校尽量扩大招生,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招收大专班。泉州师范大专班南安分班(下简称“梅山大专班”)就应运而生了。 梅山大专班由当时的中共南安县委、南安县革委会负责组建,上挂泉州师范大专班,由中共南安县委党校副校长,尤泽海任校长,国光中学校长李俊贤兼任副校长,原南安师范教务主任卓超任教务主任,校址设在梅山国光中学。共设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专业,教材部分采用福建师范大学培训工农兵学员时的讲义,部分由泉州师范大专班组织任课教师编写,学制二年,毕业生享受大学专科毕业待遇。 1978年7月,梅山大专班正式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录取中文专业60人,数学专业60人,英语专业30人,化学专业120人,物理专业120人,计390人。当年10月,正式开学上课,除英语专业30人委托晋江大专班(校址在金井)代培外,其余四个专业六个班都在梅山校本部组织上课。除从中学调入部份专业教师任课外,还聘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大专班教师前来兼课。 1980年7月,有251人(含晋江大专班代培的英语专业24人)如期完成全程学业,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由县教育局分配到全县各中学任教。当时,由于中学教学计划的调整,理化教时大量压缩,原来最为紧缺的理化教员一变为大量富余,因此这一批毕业生中的理化专业学生,大多数改行,或教生物、数学、或改任职员、实验员。1982年以后,为了适应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需要,县、社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几次从教师队伍中物色人才,这一批文革后首届大专毕业生以其年轻、有文化又较富于社会经历、实践经验而自然地成为主要选拔对象。现任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的李超英、县纪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的王国钧、英都镇党委副书记的黄超群、县委宣传部宣传科的王克服等,都是在这一情况下先后转入政界的。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安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多渠道、多形式、以不脱产学习进入为主的新格局。 最早开拓这一局面的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在南安的招生。这是一所在省府直接管理下的社会大学,各地市设分校,县设工作站,通过函授、面授辅导、广播、电视进行教学。学制分两年制单科和三年制全科两种。三年制全科生学满教学计划规定的240个学分(含毕业论文10学分),国家承认其专科毕业学历,毕业生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1979年8月,该校首次在我县招收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单科生29人,其中英语单科23人,县教育局指定县教学仪器站黄荣泉兼管其学籍,考务诸工作。1980年2月,又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科生47人。1982年2月,县设电大工作站,黄荣泉去职,由陈友钦负责该站工作。8月,电大教学归入中央电大统一轨道,从此,电大系统成为我县成人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 与此同时,省教委和省招生办公室联合开办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年春、秋两季初(一般于二月和七月)公布开考专业与科目,四月和十月考试。考试合格,发单科合格证书,考完各选定专业规定的学科(一般10——12科),换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大专毕业学历。自1982年起,我县由招生办郑丁强同志负责组织报名、考务工作。每期报考的都有五、六个专业一百余人(以政工和中文专业为多)。 第三条渠道是大学函授部和函授大学招生。在我县招生的主要有福建师大函授部、厦门大学财经学院函授部、省财经函授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函授部、中央政法函授学院福建分院等。报名参加这些单位函授学习的以中、小学、银行、公检法、审计、物价管理以及企业中的会计统计干部职工为多。这些单位学制一般三年。自1985年以后,一律经每年五月进行的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入学,按各目的教学计划学完规定课程(一般十二至十四门课),考试合格者,国家承认其大专毕业学历。公检法系统部分年龄较大的同志则选修两年制的“专业合格证书”学习,所学课程为八至十门,经统一考试合格,发结业证书,国家不承认其学历,但在使用上与大专毕业生同。 近十年来,报名参加以上各条渠道高等教育学习的近二千人次,从八四年七月电大首批全科毕业生以来,获得各种学校各专业大专毕业文凭的三百四十九人,单科结业证书六百八十五人科。其中电大系统先后有八○、八二、八五级中文专业、八四、八五级党政干部专修科、八三级商企管理、财政金融专业、八六级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等七届毕业生一百七十一人,自学考试系统七十八人,各种函授大学五十五人。这批毕业生相当于同期(1984——1989)由国家分配到我县的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人数的总和,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技术力量。他们在学习期间不脱离工作岗位,所学一般又是本部门本单位紧缺专业,毕业以后很快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少成为单位的骨干。如南安师范副书记郑忠崎、县工会副主席陈玉萱、县工商行副行长陈伟民、总会计杜民生、原县计生委副主任洪非白、洪濑镇副镇长黄平水,蓬华乡副书记叶谋地、溪美镇副书记吴金球、翔云乡武装部长洪章平以及溪美、洪濑、官桥镇党委秘书王寸土、林元宙、凌叙约、码头镇组委吕斯法等,都是电大毕业以后迅速成长起来的骨干。石井镇镇长张文顶、公安局副局长卓庆忠、县法院执行庭庭长林启伴等,则是函大毕业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县工商行的一百多名职工中,取得大专以上毕业学历的近四分之一,其中的百分七十,是电大、函大和自学考试毕业生,其专业技术素质居全县各金融单位之首。还有不少这类毕业生,先后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其中近五年来发表十篇以上的有县广播站的洪振天、南安八中教师吕辉章、县工商行黄海容等,他们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二十多人在八七年首次评聘技术职务时,获得中级技术职称。他们为我县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目前,在电大系统学习的还有中文专业10人,法律专业16人,检查专业证书24人,在函大系统学习的财会、计统、法律、公安、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师范等专业的学员有137人,报名参加高校自学考试的有84人,加上今年已招、拟招的电大外语专业、省委党校函授班学员66人,其他函大学生36人,总计还有323人,几乎等于今年全县各中学向高等学校输送的新生总和,抓好这个阵地,加强教学的组织和辅导,不能不说是有效地提高我县干部职工文化业务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承县进修学校陈思超、县图书馆黄钢水、县电大工作站陈友钦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提供宝贵资料,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