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民办大学创始人——吴庆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距泉州市区34公里的洛江区马甲镇霞井侨村,一幢幢依山面水、高低错落、色彩鲜艳、优雅别致的高大建筑楼群,雄伟地屹立在双髻山麓、仰恩湖畔,这就是由缅甸爱国华侨、香港和昌集团董事会主席吴庆星先生投入巨资创办的高等学府——私立仰恩大学。吴先生热爱祖国、关心桑梓,为国乐育英才的爱国义举,深受人们赞誉而闻名遐迩,人们都已习惯地称呼他为“吴先生”。 吴庆星,祖籍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霞井侨村山边自然村人,1935年出生于缅甸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缅甸后,吴先生由其父母携带回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随父母重返缅甸居仰光市郊的沃降埠,后曾到泰国、香港等地从事经营饲料和粮食生意。 关于吴庆星在家乡发展教育事业,还得从他的父亲说起:那是早在1979年,吴先生的父亲吴善仰、母亲杜恩带着‘外地千般好,不如故乡亲”的思乡心情从缅甸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霞井省亲谒祖,当他们目睹家乡文化教育发展缓慢、贫穷的山乡面貌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吴善仰夫妇看在眼里、想在心间。1983年,年逾八旬的吴老先生带着为家乡创办事业的设想,再次只身回到家乡,决定捐资30万人民币创办一所侨办小学,以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同时把这一方案托咐马甲镇侨联负责筹办和实施;吴老先生返回缅甸不久,因病医治无效于1984年冬病逝于仰光,临终前再三嘱咐他的儿子“要回故乡把学校办起来,要帮助家乡治穷”。 1986年5月6日,以办实业著称的吴庆星,为了实现父亲的未竟事业,他放下了繁忙的商务活动,带着父亲的临终嘱咐,千里迢迢远从异国他乡辗转回到故乡,他连续多天不辞劳累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翻越山岭,一次又一次地踏遍霞井的山山水水进行实地勘察,当他再次登上社仔山头、遥望四周,亲眼看到这里左有海拔975.5高程的泉州胜景之一的双髻名山(又称仙公山),右有水域面积达400公顷的山间平湖——乌潭水库,前有川流不息的山溪流水(现已修筑成人工湖泊仰恩湖),后有高山峻岭、五代时期的古战场遗址和泉州刺史留从效建的千年古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梅桐岭玉泉康济庙,其中万(安)虹(山)公路从霞井贯穿而过,可谓地域辽阔、山清水秀、环境幽静、交通便捷,是个创办学府、培育英才、发展山区经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好地方。 经过走访和踏勘之后,吴庆星回到下榻的泉州华侨大厦,他久久难以入眠,凝神思索后认为:农民穷,要通过兴学育才,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家乡穷,要通过投资开发,引进高新科技项目,改变传统观念;他又问了自己:只捐数十万盖所小学能治穷吗?念完小学还有中学,真正出人才在于高等院校;吴庆星从家乡想到了全国,从创办小学想到了创办大学,从捐资办学想到了独资办学,从教育投入想到了办学方向,从学生入学想到师资队伍,甚至从办学的效益想到养学的路子;吴庆星理清了思路后,毅然改变了建小学的计划,继而又打消了办中专的设想,果敢地决定要在这山沟里创办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系列工程,首先是着手创办一所着重发展薄弱的动物科学、养殖科学和生物工程等学科的高等院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吴庆星在家乡兴办教育、造福桑梓的爱国义举深得家乡父老乡亲的赞誉和支持,泉州市政府和马甲乡政府也先后抽调得力干部协助进行土地征用、工程规划和现场管理。 按照吴庆星的意向,以其父母名字中各取一字定名为“仰恩”系列工程的规划设计蓝图出台了。为了搞好仰恩系列工程的建设,吴先生决定把海外各地大部分商务活动交其儿女们具体负责,以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乡办好新的事业,决心把精心描绘的宏伟蓝图尽快地变成现实。为此,从工程的筹划开始,吴庆星就经常蹲在山沟里,日以继夜,全神贯注,为创办这一事业呕心沥血,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为的是别人的孩子、家乡的建设、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文明富强。 经过一番筹划,仰恩系列工程的首期主体工程、占地2500多亩的高等学府于1987年2月破土动工了,从工程一开始,吴庆星就本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毫不放松地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他不仅亲自为工程踏勘选址、审定方案,在家时经常亲临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工程质量,推动工程进度,在海外也时常利用深夜来电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每当他从海外返回,一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驱车直奔工地视察,对于整个工程所需的大量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吴庆星没有占用国家平价调拨指标,全部以议价购买,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从海外直接进口的,为了家乡,为了仰恩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吴先生不怕多花钱。历经多年努力,如今,一幢幢依山面水、优雅别致的高大建筑楼群拔地而起,雄伟地屹立在双髻山麓、仰恩湖畔,包括教学、科研、办公、图书、多功能的大礼堂、仰恩基金会、师生宿舍、银行、邮电、自选商场和体育场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其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超10亿人民币。一所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新型高等学府已具规模。并于1988年秋就开始向全国招生;一年之后,根据学校建设规模和条件,经原中央教委同意改仰恩学院为全日制的普通大学。1994年又经国务院批准由吴先生家族组建的仰恩基金会独立承办,更名为“私立仰恩大学”,全方位赋于私立仰恩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并作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这所具有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特色的私立仰恩大学成为泉州侨乡唯一、我省继陈嘉庚先生之后又一所侨办私立大学。 十多年来,私立仰恩大学根据市场经济和教育规律,科学地制订了培养计划、合理配制课程的内容,实行汉英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一律实行聘用制,以高薪招聘一批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全国各地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来校执教。目前,来自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的在校本科生已近9000人,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会计和工商管理、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2个专业。今年秋计划招收本科新生4200人,届时,该校在校学生将达到12000人。大学自开办以来,不仅已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人才,输送到各个岗位,正在发挥应有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一套办学的经验。1999年夏季,80多位出席在厦门举行的全国民办大学研讨会的代表,专程前往私立仰恩大学参观取经,获得好评。 兴学容易养学难。要养好学必须兴好业。以业养学是吴先生的一大创举。1988年,当仰恩大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时,为了贯彻和实施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坚持走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的路子,解决好兴学、兴业和养学的相关问题,吴先生又把主要精力倾注于仰恩系列工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份——兴业的问题上…… 私立仰恩大学建成后,为使周边环境能与崭新的校园相协调,为不断增多的师生员工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拓宽和改造了通往仰恩大学的万(安)虹(山)公路万马(甲)段,变二车道为四车道,路程缩短3公里和增开马甲镇区至大学第二教学区的公交专线外,1995年投资500万人民币,利用位于霞井境内的乌潭水库下游新筑一座拦河坝,通过拦溪截流建成一个水域面积达1162亩的人工湖泊——仰恩湖,先后放养各种鱼苗7万余条,新建“钓鱼台”、“仙境水上游”二个游艇码头,添置小型游艇100艘外,2000年,吴先生向建于大学附近的马甲珍稀动物养殖场无偿捐赠世界珍稀动物——缅甸鳄鱼120只,成为我市唯一的鳄鱼观赏场,1999年又独出巨资把位于梅桐岭的千年古庙——玉泉康济庙进行翻建和扩建,平整庙宇四周,开辟广场,新建露天剧场,种植奇花异草,建造山岗凉亭,修筑直至庙前广场的停车场。吴先生不惜花钱,营造周边环境,不仅为师生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休闲垂钓、游泳、划船、登山、避暑纳凉、游览山川美景的好去处,1997年夏还迎来了福建省第三届龙舟锦标赛在仰恩湖举行。 吴庆星投入巨资创办的私立仰恩大学办出了成绩、办出了特色,得到了中央首长和省、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汉斌、彭冲、叶飞、姬鹏飞、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国务委员吴学谦、陈俊生和原中教委主任李铁映曾先后到马甲视察仰恩大学,对吴先生投巨资办学府、为国家育英才的爱国义举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正如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后,高兴地说“吴庆星在马甲矗立起了一座经济发展的丰碑”,对这一评价吴庆星是当之无愧的。2001年8月,全国侨联还特授予私立仰恩大学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私立仰恩大学正在继续沿着创造一流环境、配齐一流设备、续聘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的宏大目标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