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子历时数年、多方征集,甄选整理,屡经印证,数易其稿,终于付梓。
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千百年来一代代业瓷者以其聪明才智与心血汗水,凝成一朵朵绚丽璀璨之花,结出累累丰硕之果,谱写一页页光辉史篇。而翻阅德化旧志书,对于谱写这恢宏瓷史灿烂文化的主人,竟难觅见其雪痕泥爪。地方谱牒亦记之甚少。他们来去匆匆,劳碌一生,所创造的精神、物质财富与艺术文化,似乎随其生命的逝去而默默消失,让后人无从寻踪与追念。这岂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作为生我育我的德化的一儿女,怀着对故乡的一份热爱,对开创古瓷都辉煌历史的主人的崇敬与思念,大胆尝试,尽其微力,冀能弥补于万一。
1994年冬,开始着手征集素材。其间曾断断续续,先后遍访宝美、东头、泗滨、隆泰、后所、凤阳、高阳、洞上、丁墘等历史著名瓷产区,民国时期雕塑大师许友义故里湖前,以及官路下、世科、下涌、古洋、德化瓷厂、德化第二瓷厂、德化第五瓷厂,永春介福,厦门鼓浪屿省工艺美术学院,大嶝岛山头村,香港屯门云麟陶瓷厂、兴丽陶瓷厂等的老瓷人、知情者,及当年有关瓷厂领导等近300人。其中有林瑞业、赖志雄、王振三、郑新民等六旬老者70余人,苏安民、赖献瑞、赖振齐、许光锋、许兴德、林诗合、李文此、郑明河、郑大敬、颜义谦等七旬老者60余人,曾广木、曾纪溪、曾仁扬、苏珠缄、苏松明、颜义暹、颜团成、陈毓秀、吴素梅、郑嫚娘、郑玉城、郑文淡等八旬老者30余人及九旬耄耋老人许光宝、陈传明、颜清着、许世南(香港)、陈益等。同时查阅摘录宝美苏氏、泗滨颜氏、后所何氏林氏李氏、凤阳曾氏、湖前许氏、岭兜林氏、高阳与乐陶陈氏、古洋陈氏、双翰苏氏、下涌赖氏等族谱数十卷及部分档案史料。广征博采,认真甄选,不烦查证,整理百家,慎重定稿。尤其对当代人事迹,据其自我介绍及职称评审《业务自传》,并多方听取知情者意见,重视侧面照鉴印证,最后由有关顾问分别再三审校订正,力臻符合事实,恰当准确表达,俾得陶瓷界的认同,维护其史实价值。笔者认为,严肃地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不失为“真正尊重其当事人的尊严与人格”。对于部分具有相当瓷艺水平与成就,因近期未生活在德化,笔者欲联系采访屡予婉辞而缺遗者,谨向历史深表歉意;因调动或改行而在德化瓷坛影响不深者,未予专篇整理,俟有机会另作反映。1980年代以后成长的新秀,因从瓷时间不长,个别特别突出者外,当留待后人续记为妥。
因年代久远,且过去社会对业瓷、从艺者未予应有的重视与肯定,各地谱牒记载甚少,偶有所记亦寥寥数语,难以反映事貌;姓氏兴衰更替,人湮事渺,兵燹毁损,口传无多,是以给征集整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致古代人物反映较少,或情况事迹欠具体完整,不胜抱歉,渴望后贤续成。
采访征集过程中,承蒙王则坚副教授,郭光印、温元填、林文启、黄聪敏、吴荔生等同志及曾春盛、颜清着、陈传明、陈美英、张良达、邱玉云、苏仁森、周雅各等老瓷人与颜晋木老人等不吝提供相当部分重要素材与线索,指点迷津,为这集子组稿以积极支持,谨此致意。
因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所作努力能否达到所期愿望,不胜惶恐!不足或疏漏处,祈予批评指正。
笔者
公元2000年孟冬于浔城塔雁商园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