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嫁的蟳埔新娘子戴上盛装簪花围和金饰(王勇跃 供图)
丁香仔(未婚佩戴)
玳瑁梳(左)和丁香耳勾(已婚佩戴)
钗仔针(满月簪)(上)和老嬷丁香(祖母辈佩戴)
形似权杖的金铳针
创新制作出的蟳埔女钗仔针,上面凤凰飞舞、鲜花怒放。
佩戴玳瑁梳和金剑的蟳埔阿姨
王勇跃正在手工打造蟳埔女金饰(王勇跃 供图)
走进蟳埔,处处都是头戴簪花围、身穿大裾衫的蟳埔女和前来体验的游客,宛如流动的“花海”。其实,在“花海”中还飞舞着金蝶银蜂——簪花围的金银头饰,让“花海”之中流动“金海”。
这些簪花金饰在装饰的功能之外,还饱含着蟳埔女一生的情感和家族传承故事,体现着蟳埔女习俗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郑银杰/图(除署名外)
流动“金海”藏着民俗精髓
“蟳埔女金饰同样是蟳埔民俗文化精髓所在。”在丰泽区蟳埔社区,蟳埔女金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勇跃取出几件蟳埔女金饰,动情地为记者介绍:“在蟳埔,不同年龄、辈分的女子簪戴不同的金饰,代表不同含意,每一件蟳埔女金饰都有它的故事和美好寓意。”
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习俗包含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服饰习俗、婚庆习俗、喜庆习俗等)、信仰习俗等。其中,最广为人知、最吸引游客的自然是服饰习俗中的簪花围。
“完整的蟳埔女服饰习俗远不只是簪花围,与簪花围搭配的金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故事,也是特定环境下海丝文化与当地海洋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蟳埔女习俗非遗传承人、蟳埔社区宣委庄群介绍,蟳埔女服饰习俗包含四部分,即“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阔脚裤、耳戴丁香坠”,前面三个广为人知,最后的“耳戴丁香坠”所代表的蟳埔女金饰知之者甚少。
蟳埔金饰主要包含玳瑁梳、钗仔针、丁香耳环、金铳针、金花、金剑等。钗仔针又分月牙簪、满月簪,丁香耳环即丁香坠,有丁香仔、丁香耳勾、老嬷丁香之分。
“玳瑁梳、丁香耳环蟳埔女日常就会佩戴,而逢家庭盛事或重大活动,则会戴上全套金饰,熠熠生辉。”庄群介绍,每逢社区民俗盛事,成群结队的蟳埔女盛装出行,簪花围边插满各色传统金银头饰,“满满一头金饰少说价值二三十万元,‘花海’中流动着价值好几亿元的金饰”。
耳环三变代表人生三阶段
金饰,自古以来,在婚嫁习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在蟳埔,有着自己独特的婚嫁“三金”——玳瑁梳、钗仔针(月牙簪)、丁香耳勾。
“当一位蟳埔女佩戴上丁香耳勾,说明人家已经结婚了,就不要作非分之想了。”庄群笑说,蟳埔女都有自己的耳环,统称丁香耳环,戴着不同的耳环,代表着蟳埔女不同的年龄辈分和人生阶段。
未婚蟳埔女所戴丁香耳环是简单随意的圆形,称为“丁香仔”。既可以是单纯金圆环,也可以在上面打造吉祥纹饰。
当一位蟳埔女要出嫁时,便须改戴丁香耳勾。丁香耳勾细细长长,头部像一朵盛开的素馨花,下半部分弯曲起来,形似鱼钩,戴在耳朵上像挂了一对灯笼。在闽南文化中,灯笼的“灯”和“丁”发音相同,其形状和读音都寓意着家庭人丁兴旺、团圆和谐。而素馨花既是簪花围的主要花种,亦是蟳埔女金饰的重要角色,蕴含蟳埔的海丝文明,也是对蟳埔女优雅、可亲的赞颂。
而如果你看到一位蟳埔女佩戴“老嬷丁香”时,则代表着她已经子孙满堂、人生圆满,是奶奶级的蟳埔女。“老嬷丁香”不再细长,而显紧凑,重心集中于耳勾头部,这里的素馨花由简洁的一朵变成繁复厚重,辅以大量纹饰,有硕果累累之意。“换戴老嬷丁香,很有讲究。”王勇跃介绍,按古时传承下来的习俗,换戴时得挑个黄道吉日,由家中的长孙来帮奶奶换上这对具有蟳埔民俗特色的“老嬷丁香耳钩”,非常有仪式感。有的蟳埔女明明已经当了奶奶,却不换戴“老嬷丁香”,这很可能是她坚守传统习俗,等待长孙长大成人再来帮忙换戴。而更多的蟳埔女不执着于长孙,孙女也可以帮换戴。
钗头有辈分玄机
在蟳埔簪花围金饰中,钗仔针造型优美、寓意丰富,不仅是蟳埔女嫁妆三件套之一,也是女子在家中地位的体现。
钗仔针由钗头和钗脚两部分组成。钗头做工精致,呈轴对称布局,钗头顶部呈月牙状或满月状,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蜜蜂,钗头与钗脚相连处饰有蝴蝶造型。钗脚由两根银针组成,蝴蝶造型的金饰下方通常连接着一条金链子,链尾连接着一根银针,用于辅助佩戴、防止掉落,针头为佛手造型,寓意驱邪庇护。
钗仔针的蜜蜂、蝴蝶造型是与簪花围相搭配的。有花才能吸引蜜蜂和蝴蝶,有蜜蜂和蝴蝶才能衬托花香自然,具有相生相伴的美好意境。同时,蜜蜂有勤劳之喻,体现蟳埔女披星戴月辛勤劳动。“蝶”与“耋”同音、有高寿之喻,既体现了蟳埔女的朴实勤勉,也象征着吉祥长寿。
钗头顶部的造型也区分辈分。月牙形的称为月牙簪。月牙造型寓意朝气蓬勃、青壮时期,是蟳埔女出嫁时和出嫁后所佩戴。而当钗头顶部的“月牙”变成“满月”,称为“满月簪”,也称“蒜蓉枝针”,说明主人子孙满堂、人生圆满,这位蟳埔女已经当了奶奶,是祖母辈的蟳埔女。
在蟳埔女的金饰中,还有一支形似权杖的金铳针,又称禅杖金簪、老妈铳针。这根金铳针因形似权杖,寓意降妖伏魔、阻恶辟邪、庇荫后代。有的金铳针权杖环里,上缀着七片花瓣或叶子,代表着闽南人信奉的七娘妈,庇佑后代子女成长。只有家中辈分最高的太奶奶级别才有资格插戴,象征着家庭或家族中的最高权威,理应受到所有子孙的敬重。
一把玳瑁梳一个家族传承
“蟳埔女宁丢10万元,也不愿遗失1把玳瑁梳。”庄群介绍,玳瑁梳是蟳埔女的传家宝,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被视为生命般珍藏。她自己也有一把祖传的玳瑁梳,一直小心翼翼收藏,不轻易示人。
玳瑁梳由玳瑁壳加以黄金装饰制作而成,造型多为上圆下方,梳背作半月形,梳齿面积较大,由中间至两端渐短。通常梳背的一端用金链连接一根银针,用于辅助佩戴、防止掉落。
玳瑁梳是蟳埔女嫁妆三件套之一。在蟳埔,人们认为玳瑁梳有活血乌发之功效,被认为是蟳埔女一头黑长头发的关键,被蟳埔女用来和簪花围一起在日常佩戴。现今,玳瑁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玳瑁梳的材质已用其他材料代替,纯正的玳瑁梳已经不可再得。
玳瑁金梳陪伴见证了蟳埔女的一生。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蟳埔女的一种身份象征。王勇跃介绍,在蟳埔哪家出生了女儿,老母亲就会从小给女儿用祖传的玳瑁梳子梳头,梳出乌黑亮丽的头发。家境好的蟳埔女少女时期即可开始佩戴玳瑁梳,这既是她们对美丽青春的装点,也是她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普通人家的蟳埔女则是到了出嫁之时,由母亲将制作精美的玳瑁梳作为嫁妆送到女儿手中,表达对女儿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
出嫁时,蟳埔人会给女儿用的玳瑁梳镶嵌上黄金,配以吉祥纹饰,作为嫁妆陪伴出嫁的蟳埔女,陪伴见证一生。等到蟳埔女百年之后,蟳埔女的后代会将玳瑁梳取出清洗,传给下一代蟳埔女使用。而玳瑁梳上的金饰则会被熔化,打造成别的金饰。待到下一代蟳埔女出嫁,再重新镶金陪嫁。玳瑁梳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记忆,传承意义深远。
守艺匠心传承文化之魂
在蟳埔女的簪花金饰中,还有形态各异的金花、金剑等黄金制品,它们由金匠根据蟳埔当地特有簪饰样式制作,材料常用黄金、白银,或加以宝石镶嵌,象征着蟳埔女刚强坚韧的品质,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蟳埔女金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勇跃在近40年的从艺生涯中,根据蟳埔女习俗金饰的文化内涵,创新出多款金花金饰,如孔雀开屏、龙凤呈祥、凤凰于飞、花开富贵、金玉满堂、金鱼吐水,并在金饰上镶嵌宝石、翡翠,让蟳埔女的头顶花园更加璀璨。
但让他不无忧虑的是,蟳埔女金饰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整个蟳埔,除了老一代传下来的金饰,现今的蟳埔女金饰几乎全由他一人制作。
每件蟳埔女金饰都按传统手工艺制作手法打造,要经过熔化、锤打、压片、拉线、掐丝、焊接、打磨、精雕细刻到成品,经过几十道繁复工序,费力耗时,非常不容易。王勇跃说:“每一套蟳埔女金饰都要提前预订,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年初下订单,直到快临近第二年春节时才完成交付。”如今,随着设备的更新,比以前省下了不少时间。
这项技艺需要长久的学习和钻研。王勇跃15岁起赴石狮永宁,师从远近闻名的首饰匠人石狮永宁董琼林为师。董琼林出自金银首饰世家,董家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经营银铺生意,几代人传承金银首饰加工技术。向师傅习得金银首饰加工技术后,王勇跃刻苦钻研蟳埔女首饰特点,研习创作款式,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目前,除了弟弟跟随学艺制作30多年外,王勇跃的子女也加入了传承事业。
“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王勇跃表示,自己正在筹划建设蟳埔女金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把这项技艺传承保留、发扬光大。
历史长河静静流淌,民俗金饰代代传承。蟳埔女簪花金饰,跟簪花围一样,不仅是美丽与魅力的象征,更承载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勤劳质朴的渔家情怀。金饰中的月亮、素馨花、鱼钩形状,融合了中西方元素,蕴含着海丝文明。鲜花与发簪的巧妙搭配,展现了蟳埔女性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独特魅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