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龙湖之畔的李贽藏书洞(杨金洲 摄)
麻城龟峰山有“天下第一龟”的美誉 (杨金洲 摄)
麻城城区远眺(杨金洲 摄)
麻城美丽山乡(杨金洲 摄)
麻城狮子峰与李贽曾避居的黄柏山相连,图为狮子峰风光。(杨金洲 摄)
世界地质公园麻城九龙山全貌(杨金洲 摄)
麻城的田园风光(戴福生 摄)
核心提示
李贽在出仕、致仕期间,特别是徙居湖北麻城时,与众多麻城人广泛接触并交往。他在麻城讲学,“从之者几千、万人”,可以说,李贽一生与麻城及麻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的传记及与相关史料中,屡屡出现麻城人的身影;在其作品中,麻城人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域性群体,仅《焚书》《续焚书》中就提到了不少麻城人。这些人中,与其交情颇厚的当是周思久、无念法师、梅国桢等人。
生活十余年的“第二故乡”
自明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从湖广黄州府黄安县迁居临近的麻城县,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底避走麻城,李贽先后在麻城生活了十余年。按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是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从黄安迁居麻城,至万历十九年(1591)五月离开麻城前往武昌,历时六年余。
第二个时间段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自武昌返回麻城,直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六月离开麻城前往山西沁水等地,历时三年余。
第三个时间段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夏秋间,李贽结束从山西、北京通州、山东济宁、南京和武当山等地游历回到麻城,当年冬遭到湖广按察司佥事冯应京等人迫害和驱逐,离开麻城,避走河南商城县黄柏山(古名黄蘖山)。此后,李贽再也没有踏足麻城,这片他曾经生活十余年的“第二故乡”。
邀请李贽到麻城的长者周思久
在李贽的麻城友人中,交往较早且对他帮助较多的首推周思久。李贽在麻城的三处居所,都与周思久有着或深或浅的关联。
周思久(1526—1590),字子征,号柳塘,麻城蕨淡山周家大垸(今南湖街道办事处十里铺村)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次年任琼州知府。守琼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兴校教化,劝民归善,不到半年时间就“百利随之兴,百弊随之革”。同时期的海瑞在《赠周柳塘入觐见序》中称赞他:“二百年来民情今日始泄,二百年来民心今日始安。”隆庆四年(1570),周思久自琼州致仕后回到麻城。著有《柳塘遗语》《求友录》《石潭诗抄》等。
李贽与周思久结识于万历九年(1581)初夏,二人同隐居于黄安天窝书院。期间,周思久敏锐地觉察到耿定向与李贽的根本歧异,曾十分精当地品评说:“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
万历九年(1581)腊月,李贽第一次到麻城,与周思久商议第二年春游龙潭湖。第二年春,李贽如约到麻城龙潭湖与周思久相聚,历时两三个月,为李贽后来移居麻城奠定了基础。
万历十三年(1585)三月至次年正月,李贽与耿定向关系破裂,移居麻城,暂居于周思久女婿曾中野家中。而万历十四年(1586)正月至万历十六年(1588)秋,李贽寓居麻城城北维摩庵,该庵为周思久的弟弟周思敬购买民居改建而成。李贽在麻城居住时间最长的龙潭湖芝佛院,亦为周思久的别业。
万历十四年(1586),李贽与耿定向论战日趋激烈。此时处境最为尴尬的莫过于周思久了,他本是麻城当地有名望的致仕乡绅,又与耿定向相交甚厚。李贽离开黄安转投麻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思久等朋友愿意热情接纳他并提供生活等各方面的帮助。眼见李贽屡屡发出“不合时宜”的惊世骇俗之言论,周思久经过反复权衡,决定“置身于利害是非之外”,与李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未能如愿。李贽写信给他,就耿定向对自己的明嘲暗讽进行一一辩驳。周思久担心给他们之间的论战火上浇油,并未将信转交耿定向。李贽见耿定向没有反应,猜到周思久没有把信转交,因此分别给耿定向和周思久写信,斥责他们“言不顾行”。
在给耿定向的信中,他的直言不讳令耿定向非常难堪:“观二公论学,一者说得好听,而未必皆所能行;一者说得未见好听,而皆其所能行……言过其行终日言扶世,而未尝扶得一时;终日言立教,未尝教得一人。”给周思久的信是这样开头的:“弟早知兄不敢以此告进耿老也……欺人即自欺,更何说乎!”周思久深知李贽“重真机”,乃置之一笑,并不作计较。就在李贽与周思久在许多问题的观点产生迥异看法时,周思久还曾受耿定向之托,想在麻城成立一个讲学会,公开宣讲耿定向等人的主张,后因李贽极力反对未能促成。
因为李贽与耿定向论战引发的选边站队,李贽与周思久的友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万历十七年(1589)底,两人彻底交恶。
万历十八年(1590)四月八日,周思久因淋雨感染风寒而致病,卧床不起。在曾中野的调解下,李贽“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四月二十日,周思久病逝,李贽闻讯后写信给周思久之子周贵卿,称与周思久“乃道义之交,但因性窄且急,以致乖迕难堪”,对他们的友谊和一生的交往作了较为中肯的评价。
亦徒亦友的僧人无念
李贽和无念法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无念法师(1544—1627),俗姓熊,法号深有,号无念,别号西影,麻城东山熊家河人,是一代高僧。他父母早亡,16岁削发为僧,22岁登坛受戒。本不识字的他,出家后周游不少名山古刹,参禅悟法,中年以后顿悟禅机。据光绪八年《麻城县志》载:“师参四十年,后忽有省。原不识字,自是偈颂、书札,口占如流……”他先是任龙潭湖芝佛院住持,万历二十二年(1594)到河南商城县黄柏山创建“楚豫禅宗”法眼寺(今黄柏山寺)。著有《醒昏录》《黄柏无念复问》《禅非一枝花——黄蘖无念禅师话语录》。天启七年(1627)圆寂,入《传灯录》。
无念与李贽最早相识于万历九年(1581),其时李贽刚刚辞官隐居在黄安,但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则始自李贽移居麻城以后。
袁中道《代湖上疏》记载,李贽寓居维摩庵期间,“龙湖芝佛院无念名深有者,时时来问学”。李贽在维摩庵居住了两年半,期间著书、讲学、参禅,间或与无念、周思敬等友人论学,颇为惬意。但维摩庵在麻城城中,“喧闹非静居者”,李贽于万历十六年(1588)秋,为避嚣“遂至无念湖上”。龙潭湖芝佛院本是周思久的私家佛堂,无念是芝佛院的住持。作为住持之师友,李贽到来后,也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共同的问道志向,日相厮守的参禅生活,让他们的友谊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进一步升华。
万历十七年(1589)夏,年过花甲的李贽感觉人生“老苦”,欲再度到北京焦竑处居住。随后,无念受李贽派遣,到北京见焦竑、顾养谦、袁宗道等友人,为李贽赴北京作前期打算,孰料焦竑“身心俱不闲”,李贽只好继续留在龙潭湖。
万历二十一年(1593),无念外出游方,李贽代为主持芝佛院僧俗事务,并管理得井井有条。加上李贽本来名声就大,芝佛院一时香火鼎盛。
万历二十二年(1594),无念“后复厌喧,寄栖商城之黄柏山”,在黄柏山创建法眼寺。当时有人认为无念被李贽排挤,但后来李贽“与无念禅师为友,往来黄柏山中”,足证谣言不实。
万历二十八年(1600)冬至次年正月,李贽因受迫害,在学生杨定见的帮助下辗转避入黄柏山,再次和无念一起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
万历二十九年(1601)二月,李贽离开黄柏山赴北京通州。此后,这对师友再也无缘团聚。
坚定支持者梅国桢
李贽的朋友中,与他感情最深厚也最受他推重的,要算梅国桢。而声望卓著的梅家也是李贽在麻城的重要支持者和坚强后盾。李贽和梅国桢之间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之谊。
梅国祯(1542—1605),本名鼎,后改名国桢,字克生(一作客生),号衡湘,麻城城内南街(现鼓楼街道办事处鼓楼社区)人,“少雄杰自喜,善骑射”。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顺天府固安知县,历任河南道试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宣府)大(大同)、山西军务,兼理钱粮。万历三十三年(1605)在麻城去世,诏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明史》有传,著有《征哱奏议》《梅司马遗文》《燕台集》等。
万历十六年(1588)初,梅国桢依例在赴任河南道试御史前携母归里。二月,他在麻城郊外龙池边的环阳楼宴请朋友,李贽受邀前往,二人一见如故。梅国桢是麻城有名望的豪门大族梅氏的头面代表人物,又是回乡守制的朝廷官员。这次见面后,他与李贽开始密切交往,并公开赞扬与支持李贽的思想和学说,这对处于争议漩涡中心的李贽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支持。同年五月,梅国桢母亲去世,他依制居家丁忧,这期间很少和李贽晤面,但他们之间缄札往来不断,共同探讨时政、关注国事,两颗忧国忧民的心越走越近。
万历十八年(1590)初,李贽的《说书》《焚书》及《藏书》的个别单篇评论在麻城相继刻行。梅国桢差人赴龙潭湖索阅,获赠《焚书》6卷、《老苦》若干卷。梅国桢如获至宝,反复捧读,叹服不已。
万历十九年(1591)七月,梅国桢除浙江道御史。第二年,宁夏发生叛乱,神宗皇帝命梅国桢作为监军赴宁夏平叛。这期间,梅国桢多次向神宗皇帝上疏。万历二十二年(1594),李贽读过梅国桢的系列奏疏后,欣然为《西征奏议》写跋,题为《西征奏议后语》,后收入《续焚书》卷二。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八月,梅国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不久,他因三女梅澹然出家,以病假归里。回到麻城没几天,他就受邀到龙潭湖与李贽见面。在龙潭湖,梅国桢为李贽藏骨塔作文《书卓吾和尚塔》。梅澹然出家后住进绣佛寺,李贽闻讯派人送来贺诗《题绣佛寺精舍》。为感谢李贽对女儿的看重,梅国桢将祖传的珍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赠予李贽,李贽于次年在上面题词,并在后来游历南京时转赠给了友人冯具区。
万历二十五年(1597)初,在山西大同巡抚任上的梅国桢致信李贽,邀请他赴大同寓居。约八月间,李贽经山西沁水抵达大同。在大同期间,李贽修订了前一年春在龙潭湖编纂的《读孙武子十三篇》,请梅国桢过目并作序,易名《孙子参同》付梓。梅国桢为该书作《孙子参同叙》,给予高度评价。随后,李贽又在大同继续修订《藏书》,梅国桢安排专人帮他抄录文稿,并为《藏书》作序。在大同期间,梅国桢对李贽“供养备至”,悉心照料。
在大同寓居了一段时间后,李贽见梅国桢军务繁忙,提出离开大同别往。梅国桢诚恳挽留,李贽又在大同与他一起共度了中秋佳节。九月初,李贽东往北京通州。这次别离,竟成这对知音好友的诀别。
(王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