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民俗

李贽的麻城“朋友圈”

发布日期:[2025-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1585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开始在湖北麻城居住,他在麻城讲学、交友,拥有很大的“朋友圈”,也留下了不少地标故事。


核心提示

1585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开始在湖北麻城居住,他在麻城讲学、交友,拥有很大的“朋友圈”,也留下了不少地标故事。对李贽在麻城居留情况的梳理,可以了解李贽在麻城的生活轨迹,侧面反映明代麻城的经济社会状况;对李贽在麻城人际交往和地名的梳理,可以找到明代麻城与李贽关联的文化元素,为李贽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李贽,原名林载贽,明朝思想家、文学家。1585年,李贽开始寓居麻城,完全居住、没有在外的时间长达12年。麻城是李贽除故乡泉州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李贽学术成果主要诞生地。李贽在麻城著书立说、交友研学,批判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建立了自己的交往圈,也建立了一个相对良好的研究环境。

龙潭湖(李贽居住之地)

在麻城得到各方照顾

1581年腊月末,李贽平生第一次来到麻城,应约与友人周柳塘(即周思久)在龙潭相见。1582年,李贽应好友周思久邀请再次到龙潭湖,此刻周思久正在龙潭湖畔大兴土木、建造楼屋,主要有寒碧楼、芝佛寺等。李贽看见后很高兴,当即为寒碧楼题联:“两个知心,一个清风一个月;十分高兴,五分浊酒五分诗。”1583年,李贽与友人耿定向的分歧渐渐公开,他再次来到麻城并到龙潭湖考察。1585年,李贽离开黄安,徙居麻城,这一年,李贽58岁,他在麻城找到了栖身之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初到麻城,李贽得到各方照顾,心情很是爽朗。“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在给曾经救济过自己妻女的好友邓石阳写回信时有感而发。1586年,维摩庵建成,李贽入住。

1588年,李贽与回乡的麻城籍进士梅国桢第一次见面。春夏间,《李贽藏书》初稿抄录成,李贽在维摩庵落发。这年秋天,李贽再次迁居,来到位于城外不远的芝佛院。在这里,他与僧人无念以及好友周友山(即周思敬,周思久之弟)、邱坦之、杨定见等麻城名士相聚,每天闭门读书交流、下棋娱乐。1589年,李贽身在龙湖。李贽很忙碌,会友、写书、研究、答辩,思考人生,日程满满。1590年,《说书》《焚书》《藏书》的个别单篇评论在麻城相继刻行,在《焚书自序》中写道:“焚者不复焚,藏者不复藏矣。”《焚书》收录李贽在万历十八年之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论、诗歌等,写得入心入理,在当时具有深远社会影响。1591年,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之一袁宏道来龙湖问学,住了3个多月,深受启发和影响。袁中道在《袁宏道传》这样叙说:“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如象截激流,雷开蛰户,浸浸乎其未有涯也。”

1593年,龙湖添盖佛殿两厢及前廊两边厦,李贽倡导男女平等。袁宏道拜访李贽回江陵写道:“李贽便为今李耳,西陵还似古西周。”1594年,李贽在龙湖讲学,社会上一些人与地方官员勾结迫害李贽,扬言要拆毁芝佛院。1595年,明代进士史旌贤调任湖广佥事,扬言要“以法”惩治李贽,掀起一股迫害李贽的风浪,但是李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宁死不求庇于人。同时,李贽主张对各种人才兼收而并用,不可求全责备;宣讲孝德,“念佛者必修行,孝则百行之先”,认为孝是道德之先。

1596年9月,李贽前往山西沁水。

龙湖附近的柏子塔(唐代建筑)

曾有众多相知的朋友

李贽在1584年写于麻城的《与弱候焦太史》这样叙说:“今年三月复至此中,拟邀无念初入地菩萨、曾承庵向大乘居士,泛舟至白下与兄相从,遍参建昌西吴诸老宿。”应该说,这时的李贽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是,李贽还是很满意麻城的环境,就在他徘徊痛苦难于抉择之际,麻城人向他伸出温暖的双手。周柳塘德高望重,以主人的身份对他表示热情的接待和欢迎,其女婿拿出一间大房子供他居住,周友山为他指定大智为师傅,可谓关心备至,这也使得李贽非常感动。接下来,周友山出资建造维摩庵。这项工程由曾承庵倡议,周友山出钱购买曾、刘两家民居,“添盖楼屋”改建而成。李贽对于维摩庵是很看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摩庵既是一个物质上的居住地,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地。

《释子须知序》写于1601年河南商城。李贽对于当时的情况回顾道:“余自出滇,即取道适楚,以楚之黄安有耿楚倥、周友山二君聪明好学,可藉以夹持也。”当初来到楚地,就是因为楚地有楚倥、友山两位好友在等待,可以相互扶持帮助;没想到三年时间,楚倥竟然去世,而友山也因为职场原因离开,与耿定向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失落之际只好将家属送回老家泉州,自己一个人来到麻城与柳塘为伴。1585年夏,年仅40岁的曾承庵死去,李贽感到极为悲痛,“悠悠天壤间,念我终孤立!”

李贽在《豫约》中继续写道:“我之所以不回家,不他往者,以友山之知我也。”“深知我者无如周友山。”“然友山实是我师,匪但知我已也。”认友山,以友山为知心朋友,这就是当时的李贽。

至此,李贽在麻城有了固定的住所,有了一帮交心的朋友,就此开始讲学著述、出游四方。需要说明的是,周思久、周思敬两兄弟是李贽来到麻城的引路人,为李贽定居麻城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麻城文化事业的积淀做出了巨大贡献。

孝善楼

作品中的65位“麻城人”

李贽在麻城的“朋友圈”很大,以下为其作品当中言及的麻城人(包括寓居者):

■文友14人:

丘若泰,是李贽寓居麻城时的朋友。著有《南北游草》等;

邓应祈,字永清,号鼎石。1586年进士,同年被授麻城知县。此君虽不是麻城出生,但作为麻城县令,亦可视为麻城人;

耿定向,1556年进士,字在伦,号楚侗,历任御史、侍郎、户部尚书,是明代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与定理、定力为兄弟;

耿定力,1571年进士。《麻城县志》康熙版、乾隆版等有记载;

耿汝愚,耿定向之子,字克明;

耿汝念。耿定理之子,字克念;

曾中野,周思久的学生、女婿;

郑子玄,麻城文士。李贽在《又与焦弱侯》写道:“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

丘长孺,即丘坦,字坦之,号长蒲。善诗,工书。后辞官家居,是李贽寓居麻城时的朋友;

小玉,丘长孺姬妾;

曾继泉,李贽的学生。李贽在《与曾继泉》信中直接表达对曾继泉落发出家的反对。

汝思,耿定理次子;

刘近城,跟随李贽多年,深得李贽赞赏;

曾承庵,麻城居士。

■僧友2人:

杨定见,号凤里,李贽的学生,李贽在龙湖往来论道的僧人之一,深得李贽赞赏;

无念,龙潭湖佛院守院僧,曾为周思久礼请李贽居芝佛院,后入黄檗山,建法眼寺。

■寺僧16人:

怀捷、怀林、常顺、常觉、若无、常通、常志、常融、常中、常守、怀善、怀珠、怀玉、常闻、杨道、怀喜。

■家人3人:

庄纯夫,名凤文,泉州人,李贽的女婿。1585年随李贽到麻城居住,1587年随李贽夫人回泉州。在麻城居住近三年;

黄宜人,李贽的夫人。1585年,随李贽徙居麻城,1587年与女儿女婿回到泉州,思念丈夫,郁郁而死。李贽得知夫人死讯,写下《哭黄宜人》六首诗,表达思念之情。在麻城居住2年;

女儿,嫁庄纯夫。

■梅刘家族10人:

刘守有,即刘金吾,号思云,麻城名人;

梅国桢,字客生,号衡湘,1583年进士。历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兵部右侍郎等。李贽好友;

梅澹然,梅国桢的女儿,寡而信佛,经常写信向李贽质疑问难。曾尊李贽为师,李贽不肯,亦以师相称;

明因,梅国桢之女;

澄然,梅氏族中之女;

自信,梅氏族人;

善因,梅国桢之女,李贽的女弟子;

梅国楼,字公岑,号琼宇,梅国桢之弟。1583年进士,曾官礼科给事中;

梅之焕,宇彬父,梅国桢三弟梅国森之子。1604年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山东学政、右佥都御史、甘肃巡抚等;

陈楚产。1597年,李贽在山西沁水写成《寿王母田淑人九十序》:“而客生又与其二弟并其妹婿一时间登进士”,这里说的妹婿就是陈楚产。

■周氏家族5人:

周二鲁,即周宏禴,字元孚,麻城人。1574年进士,历任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监察御史、尚宝司丞等;

周柳塘,即周思久,字子征,号回塘。周思敬之兄。1553年进士,曾任琼州(今海南省)知府。晚年筑室龙潭期,自号石潭居士。工诗,善书。与李贽、耿定向都有交往;

周友山,即周思敬,字子礼,号友山。周思久之弟,李贽好友。1568年进士,曾官工部主事、户部侍郎等;

周贵卿,即周思久的儿子周之士。万历十八年,周思久病故,李贽写信周贵卿表达慰问;

周南士,即周三鲁,名周宏袷。其父名鈊,号鲁山。

■其他13人:

高阳酒徒。1592年,李贽在武昌写接到一位“自谓高阳酒徒”的麻城旧友来信,于是写了《复麻城人书》;

刘师召,号鲁桥,麻城人,讲学著书,梅国帧出自其门下;

刘谐,号宏源,麻城人,1571年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佥事、江西余干知县等官;

秦苏哥,麻城人;

邓楚望,字震卿,号东里。1559年进士,官行人、按察副使、浙江观察使;

杨廷和,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祖上在元末时为避徐寿辉部将欧祥之乱,迁居湖北麻城。其父杨春,其子杨慎、杨惇;

杨升庵,即杨慎,字用修,1511年状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时,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云南三十年。他致力著述,诗文杂著达一百余种,在明代文坛上颇负盛名,对李蛰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南川和尚,是麻城人或客居麻城;

明玉,字无暇,明代僧人;

智慧禅定,当指麻城僧人大智,李贽死后仍然健在;

春元,名士;

杨家,是李贽居住地的友人。

老妇。1587年,李贽写诗《至后大雪呼邻人缝衣带因感而赋之》:“独有严冬雪,能希游子髯。因风时到骨,极目上钩帘。不以西邻好,谁当一线添。贫交诚足贵,亦复令人嫌。”这个“邻人”指不时到维摩庵“送茶馈果”的“嫠(lí)妇”(寡妇)。

龟峰山杜鹃花海

作品中的麻城地名

李贽文章中提到的麻城地名,粗略统计,能够找出方位的有17个。

■与麻城关联两个:

古亭。1589年,李贽杂麻城写《复焦弱候》,文中说:“向邹公过古亭,弟偶外出,不得抠趋侍从,悔者数日。”1597年写《与焦弱候》一文说:“人但知古亭之人时时懵我,而不知实时时成我。”北周时,麻城称古亭,黄安后来从麻城分出。

亭州。1588年,李贽写《重过曾家》诗。“冰肌仍带雪,霜鬓更逢悔。花是去年白,人知何日回?一杯临老客,三度隔墙开。无计就君住,明朝还复来。”李贽徙居麻城,周思久为东道主,曾中野腾出“大屋”给李贽居住。不久,李贽迁维摩庵。到本年重过曾家,整三年。1585年,李贽在《与焦弱侯太史》中写道:“去年十月曾一到亭州(指麻城),以无馆住宿,不数日又回。”

■与城区关联八个:

大屋。1585年,李贽到麻城,曾中野舍“大屋”给李贽居住。

维摩庵。在曾承庵建议下,周思敬(友山)出资买下曾、刘两家房子改建成维摩庵。李贽在这里住了三年多,并在此“落发”。

万寿寺。在麻城西城。光绪《麻城县志》卷四寺观:“万寿寺在西城,有周思久题‘梵王宫’及澄心方丈字。”李贽与万寿寺的故事在《寒灯小话》中。

街区。1588年,李贽写《答周二鲁》,文中说麻城:“到麻城,然后游戏三昧,出入花街柳市之间,始能与众同尘矣。”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明代麻城市区的状况。

秀佛寺。《豫约》之《感慨平生》写道:“(善因)时时至秀佛精舍,与其妹澹师穷究真乘。”秀佛精舍指秀佛寺,在麻城北街,为梅国帧三女儿梅澹然舍宅所建。乾隆《麻城县志》卷二:“秀佛寺,在北街,梅司马女澹然舍宅,以秀为功课,故名。”1593年,李贽有《题秀佛精舍》诗一首。

环阳楼。1588年,李贽写下《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不是环阳客,何来席上碁!推窗云亦去,俯槛月犹迟。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饥。眼看春又半,虽老亦忘疲。”环阳楼在麻城北门外。

百岁坊。1597年,李贽在山西沁水写成《寿王母田淑人九十序》:“楚之麻城有梅姓者,实为世家名族,余过其家门不见有匾额,当孔道不见有牌坊,但见有石楼魏然出云,书曰‘百岁坊’云。”这就是梅国帧家。

丘家。李贽的《寒灯小话》第一段说:“十五夜,复闻人道有一老先生特地往丘家拜访荆州袁生,且亲下请书以邀之。袁生拜既不答,召又不应;丘生又系一老先生通家子,亦竟不与袁生商之。傍人相视,莫不惊骇,以为此皆人世所未有者。大人谓:‘袁生只为不省人间礼数,取怒于人,是以邀游至此,今又责之备,袁生安所逃死耶?’嗟嗟!袁生之难也,乌得无罪乎!”这里说的丘家,是麻城的又一个人文地址。

■与阎家河关联六个:

聚佛楼。见焚书《自序》,“卓吾老子题湖上之聚佛楼”,在芝佛寺右边。

塔屋。1592年,李贽在《与杨凤里》说:“塔屋既当时胡乱做,如今独不可胡乱居乎?”塔屋,是李贽在芝佛院殿后盖的藏骨之塔。

龙湖。龙湖又名龙潭、龙潭湖,位于麻城东三十里,湖畔有芝佛院,李贽于万历十六年(1588)离居于此。万历二十一年(1593),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到龙潭湖向李贽问学,而后袁宗道曾写《龙湖》以记其景:“龙湖一云龙潭,去麻城三十里。万山瀑流,雷奔而下,与溪中石骨相触,水力不胜石,激而为潭,潭深十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龙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缘的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湖右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依山临水,每一纵目,则光黄诸山森然屏列,不知几万重。”这就是龙湖的模样。

芝佛院。1588年秋,李贽徙居龙潭芝佛院。李贽《初潭集序》:“《类林》(指焦竑的《焦氏类林》)成于万历戊子之春,余复以是秋隐于龙潭之上。”芝佛院在麻城县东三十里龙潭湖畔,在芝佛寺右。1594年《答周友山》写道:“我因有人说要拆毁湖上芝佛院,故欲即刻盖阁于后,使其便于一时好拆毁也。芝佛院是柳塘吩咐无念盖的,芝佛院匾是柳塘亲手题的。”“我所供佛之所,名为芝佛上院。”

龙湖寺。李贽的《豫约》之《早晚山门》说:“山门照旧关锁,非水火紧急,不得擅开;非熟客与檀樾为烧香礼拜来者,不得擅开。若为看境而来,境在湖上之山,潭下之水,尽在上院山门之外,任意请看,不劳敲门与开门也。远者欲做饭吃,则过桥即是柳塘先生祠,看祠有僧,来客可办柴米,令跟随人役烧茶煮饭,彼中自有锅灶,亦不劳扣门矣。何也?山僧不知敬客礼数,恐致得罪耳。”这就是龙湖寺。

寒碧楼。在龙湖。清乾隆、光绪《麻城县志》均有记载。

■其他一个:

兴福寺。在县南。康熙《麻城县志》卷二:“兴福寺,在白杲镇西一里许,唐贞观乙已(645)真济禅师建。”1595年写于麻城的《耿楚倥先生传》附《周友山为僧明玉书法语》文,作者为周思敬。“兴福寺,古刹也”,文中讲述了兴福寺开山一世祖无用讲述的故事。

经过440多年的沉淀,李贽已成为麻城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高度。李贽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也是麻城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李贽的研究,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贽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彭俊平 郑玲玲 向坤/文 肖小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