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古城中山中路东侧,有一条不起眼的窄巷,仅能容一人通过。这条容易被忽视的巷子,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蓝桥巷。小巷向东延伸,可达府文庙,再南折至蔡清祠附近,最后拐入昔日涂山街头的镇南桥。
□融媒体记者 王了 文/图(除署名外)
巷遇档案
在泉州古城中山中路东侧,有一条不起眼的窄巷,仅能容一人通过。这条容易被忽视的巷子,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蓝桥巷。小巷向东延伸,可达府文庙,再南折至蔡清祠附近,最后拐入昔日涂山街头的镇南桥。

兰桥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岁月流转,“蓝桥巷”变成了“兰桥巷”,门牌更替,路面拓宽,如今只在巷首和巷尾还能见到几处“兰桥巷”的门牌。镇南桥附近也成了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未曾改变的,是紧邻府文庙的浓郁文化气息。
走过整条兰桥巷,在时空交错中,仿佛踏入了一段隐秘的“蓝桥遗梦”。
巷名流转记往事

兰桥巷口隐于中山中路的绿植后面
兰桥巷位于泉州古城南隅善济铺蓝桥境,北端巷口在中山中路114号与116号之间,南端巷口则位于古城镇南门附近。此处旧有一座镇南桥,又名南门桥,因此小巷得名南桥巷。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杨清江介绍,巷中曾有一位名为蓝明娘的贞烈女子,虽没有专门的祠堂,却在民间颇有知名度,因此镇南桥与南桥巷又被称为蓝桥、蓝桥巷。巷中原有境庙蓝桥宫,今已不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列女志》载:蓝明娘,诸生黄祥獬未婚妻。黄卒,明娘闻讣,即悲恸自经死,时有司设主入贞烈祠祀之。其家住南门桥,因名为蓝桥。

兰桥巷中段,在府文庙西序旁的门牌是“泮宫内”。
府文庙东西两侧设有儒家先贤牌位,名为东序和西序,此巷位西序西侧,因此也称西序巷。而在数十年来的门牌变更中,蓝桥巷的“蓝”字被简化为“兰”。
李建设从小在兰桥巷旁的米粉巷长大,在他的记忆中,曾经的兰桥巷远没有如今的宽敞,宽仅1米左右,如今巷中口袋公园的地方,曾是李家安亨瓷器商行的枣园和防空洞,李家在晚清时期从晋江池店迁到中山中路开店,将德化陶瓷用小木船、竹木排直接运到南门,再用小舢板运至米粉巷家中。李家枣园后门推开后,就是兰桥巷与府文庙。

曾经的兰桥巷可能从泮宫口折至镇南桥
杨清江介绍说,旧时的兰桥巷南至蔡清祠后,其走向究竟是往西经泮宫口至镇南桥,还是直接往南通涂门街后至镇南桥,现已不可考。
兰桥巷中看春晚

安亨李氏后人李栋才出生于1943年,他手绘的童年时代李家祖产图中,可看到李家后门开在兰桥巷。

20世纪50年代,兰桥巷北侧有海滨托儿所,当时附近不少孩童在这里读幼儿园,再到府文庙里的小学就读。
在安亨李氏后人李栋才的记忆里,兰桥巷一带曾是泉州古城最热闹、好玩的地方。出了后门,便是宏伟的泉州府文庙。1921年,府文庙内创办平民小学,附近居民称之为“孔子小学”,周边的孩童大多在此接受启蒙教育。该校1955年更名为“泉州第二中心小学”,20世纪70年代改称“人民小学”,80年代又恢复为“泉州第二中心小学”。
1932年,著名作家巴金还曾在泉州府文庙住过一段时间。如今的华侨大厦,当年还是魁星楼所在。

兰桥巷直通繁华的中山路
童年时代的中山路两侧,清晨就有各种小吃叫卖,油条、满煎糕、炸菜粿等等;泮宫口的咸酸甜(蜜饯)与石花膏;涂山街口的养春、颐和酱料店;成发、茂发的干品铺子。山珍海味,香飘四溢。再加上当时泉州最大的中菜市场,人山人海,颇似《清明上河图》中的热闹情景。
兰桥巷周边的文娱活动同样丰富。街边有摆“小人书”(连环画)摊的、拉洋片的,金鱼巷口的大光明电影院,每天下午到晚上的两三场电影总是场场爆满,偶有儿童片放映,学校还会包场。洙泗桥外有一座大众戏院,每天晚上演一场高甲戏或打城戏,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2016年,央视春晚在泉州府文庙设置分会场;201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再次将泉州府文庙作为三个分会场之一,李建设一家在自家楼顶上看春晚,留下难忘的美好回忆。

兰桥巷1号的涂门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文脉流长育新章
紧邻兰桥巷的泉州府文庙是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独具特色。2001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单位。
泉州府文庙布局严谨,造型独特,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 (976) 移建今址,南宋初重建为左学右庙格局,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时的基本格局。
兰桥巷旁的文庄蔡公祠,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这是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之一,蔡清谥号文庄,因此取名文庄蔡公祠。民国时期,这一带被辟为中菜市场,后来又充作税务局、武术馆、面店等。2002年中菜市场搬迁后,文庄蔡公祠得以全面整修,恢复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