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民俗

清代女子一诺筑桥 百年见证爱与信

发布日期:[2025-08-29] 阅读人:1637  字号:      

■融媒体记者 邱丰 张素萍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 庄国柱 肖良水 施惠清 文\图

一座古桥,一句诺言,一段佳话。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中,泉港区南埔镇一座沉睡百年的清代石桥——兰陵桥,重新走入公众视野。它不只是一处交通遗迹,更是一枚跨越时空的爱情信物,见证了一位清代女子“如能嫁为贵人妇,必建桥以利乡邻”的誓言,以及她用一生履行的承诺。

建筑之智

三墩四孔 分水固基

随着“四普”工作的持续推进,泉港区新发现了一批文化遗产,兰陵桥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静卧于西溪之上,连缀起南埔镇施厝村与埭头村,曾是“下山”(旧时施厝、外厝、沙格、肖厝诸村的统称)通往“顶路”(今部分界山镇辖区)的交通要道。

在田野调查中,普查队员对兰陵桥展开了全面测绘与记录。这座清代石桥以花岗岩为原料,呈三墩四孔形制,总长16.4米、宽2.92米,桥墩呈船形构造,石条犬牙交错、榫合叠扣,并以铸铅加固,墩头作尖形以分水势,显示出鲜明的沿海适应性特征。桥面铺着长石板,两侧设有护栏,桥头立着“兰陵桥”碑刻,整体结构稳重精巧。《梅峰肖氏族谱》中清晰记载:兰陵桥建于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由奉政大夫肖继光支持建造。

誓言之美

一诺许乡邻 石桥载深情

“四普”不仅记录建筑,更唤醒记忆。循着乡民的口述与方志的线索,兰陵桥背后的爱情故事渐渐清晰:

清代施厝村才女施氏家住西溪附近。当时西溪仍通海域,海水涨潮时可经西溪一路流至倒桥、外厝、东山一带,船只可以通行。人们若要渡溪,只能趁退潮时涉水踏石而过。在那个裹足盛行的年代,妇女渡溪十分不便,施氏自幼见此情景,心中便埋下了 “为乡邻解渡溪之苦” 的念头。

施氏天生丽质,精通书织,到了待嫁之年,说媒者络绎不绝。她立下誓愿:“如能嫁为贵人妇,必建桥以利乡邻。”这份“先忧乡邻”的心意,最终被奉政大夫肖继光读懂。两人结为夫妻后,施氏没有忘记当年的诺言,向丈夫道出心愿。肖继光深为妻子的信义打动,全力支持:雇工、备料、监工,夫妻俩同心协力,于清同治甲子年梅月,让兰陵桥稳稳地架在了西溪之上。

从此,乡民渡溪不必再看潮汐脸色,而这座因“誓言”筑成的桥,也成了当地人口中的“爱情桥”。

见证之恒

沧海桑田 信义长存

据“四普”登记,兰陵桥历经一百六十载风雨,主体结构仍基本完好。随着当代海堤建设与道路更新,它已不再承担日常交通功能,但其文化意义与象征价值日益凸显。如今桥头龙山宫香火依旧,仿佛仍在温柔述说着这段关于爱情与信义的古老佳话。

作为“四普”的重要新发现,兰陵桥不仅体现了清代闽南地区的建桥技艺,更成为泉州爱情文化、诚信精神与女性力量的物质见证。目前,兰陵桥已被泉港区文物部门登记为新发现文物,并将获得进一步保护与研究。

今日正值七夕,当人们谈论浪漫时,兰陵桥恰以最沉静的姿态,诠释着爱情最动人的模样——不是转瞬即逝的情话,而是“一诺千金”的坚守,是携手为乡邻谋福祉的担当。这座百年古桥,如同一位时光的见证者,将爱与信的故事刻进石缝,也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在新时代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