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都石像一只安睡的蚕蛹
“石鸡”轮廓生动立体
守望石默默俯瞰山下
不太起眼“天外石”带着神秘感
鸡母石安然蹲坐
风动石立于山顶
传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登“叫应石”
萋萋草木已漫过水蛙石
敦厚的狮嘴石
望仙石立于山势陡峭处
“镇海石”三字十分遒劲
石是大地凝固的诗行,是岁月无声的吟唱。在泉州的山野林泉间,一块块奇异的石头悄然生长,它们默默承载风霜雨露,蕴藏人间的悲欢与遐思,无一不是天地妙手的杰作。日子久了,石与风景便酿成动人的故事。□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文 通讯员 洪少霖/图
望都石:来自山巅的凝望
在泉州古代四大名山之一的葵山悬崖上,静卧着一块石头。石高约一人身量,形状奇巧,表面布满星星点点的凹痕,既像一只安睡的蚕蛹,又似一枚沉思的箭矢。它尖峭的一角,执拗地指向山下洪濑四都的烟火人家,人们唤它“望都石”。也有人戏称它更像天外来客,藏着宇宙的秘密。最动人的是地质学家的指点:它底部被海水侵蚀的痕迹,是山峦最古老的日记。原来这座挺拔的山峰,在亿万年之前也曾浸没于碧蓝的波涛里,做着深海的梦。
石鸡山:带着乡土的憨趣
石鸡山位于丰泽区宝山社区山后村西的一座小山岗上。山不高,名字里就带着几分乡土的憨趣。山岗上,绿意是泼洒开来的。翠色的藤蔓从石上垂挂下来,像天然的帘子;金竹挺拔秀气,在风里轻轻摇曳。山顶的主角,便是那只静卧的“石鸡”了。它坐西北,面东南,姿态安然。站在它身旁放眼望去,西北方大坪山、云鹿山层峦叠嶂,东面大小桃花山遥遥相望,东南方则是烟波浩渺的入海口。山抱着水,水映着山,风光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这“石鸡”真是天工造物,通体由一整块白灰花岗石天然形成。轮廓优雅流畅,活脱脱就是一只收拢了翅膀,正安然小憩的大公鸡。妙的是,在鸡颈和鸡翅的位置,恰好裂开了两道自然的缝隙,这非但没有破坏它的完整,反而让它更显生动、立体,仿佛下一秒就要抖擞精神站起来。山下的老人说,这“石鸡”亘古长存,谁也说不清它究竟卧了多少年月。望着它引颈待吭的姿态,忽然想起唐人李贺的诗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这只石鸡,是否也在默默等待着啼破长夜、唤醒万丈光芒的时刻呢?
守望石:坚定而孤独的身影
丰州环山村的老山寨旁,矗立着一块三层楼高的巨岩。它面朝泉州市区方向,像一位历尽沧桑的守望者,故得名“守望石”。巨石默默俯瞰着桃源水库的粼粼波光和山下的万家灯火。晨雾夕岚里,身影坚定而孤独。有趣的是,在它身前不远,伏着一块小石头,形如一只虔诚的青蛙,仰着头望着这位高大的守望者,似在致敬。古时山寨上的守兵曾在此眺望烽烟。传说中,避世的先民在此耕耘桃源。如今,山寨的石头还在,守望者的目光也似乎从未移开,山风流转,低回着亘古的歌谣。在环山村一条深涧旁,两块奇石相偎相依,人们称之为“螃蟹石”。
“天外石”:曾伴五彩祥云而来
鲤城区江南街道霞洲社区的一处广场上,有两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一青黄色,一土红色,形状怪异。《鲤城区志》载称:“清康熙二年(1663)夏,天显五彩云,降落一枚陨石在今笋江霞洲堤外村,落地裂为一青一红相邻二石。另一枚落在王宫村,民造小宫祀之。”这不起眼的两小石竟是清康熙年间伴着五彩祥云降落的“天外飞石”?民间还传说,如果孩童在石上玩耍,会莫名腹痛。似乎这石头也带着点外星球的小性子。据说有人曾想用坚硬钻头对付它们,竟折断了好多支钻头,只在石上留下浅浅白点。此二石曾深埋土中,如同藏起的星光,如今坦然在阳光下,那份天外而来的神秘感,依然让人心生好奇。
鸡母石:村庄晨昏的守望者
南安丰州大坑村的青山之巅,曾散布着几块灵性的风水石。时光淘洗,石狮、石鸡公殒于雷火,石马也湮没风尘里。唯有“鸡母石”敦实饱满,安然蹲坐,守望着村庄的晨昏。它头朝着南安洪濑,尾部对着晋江,淘气的乡人们便有了那句趣话:“吃南安的米,放晋江的屎。”俏皮话浸透了乡土的温情。据说早前曾有人想将它炸碎取石,雷管却哑了火,只在石面上留下几个欲言又止的小坑,如同岁月开的玩笑。“鸡母石”依旧安稳地坐在山尖,日光月华在它身上流淌,风过其身,似有颤动,仿佛下一秒它就要咯咯唱起动人的山谣。
风动石:一只做梦的企鹅
溪丰村,位于丰州镇西北部,一直以来物产丰饶。村内省道边,独立一石,便是有名的“风动石”。远远望去,它像极了一只收起翅膀、沉入梦乡的企鹅,圆圆的脸盘,甚至能辨出眼鼻口的轮廓。站在略显荒凉的山顶,又像一个袖手远望的诗人,凝视着过往的车流与喧嚣的红尘,那身姿里,有着说不出的安定和从容。当地传说,七八十年前曾有人用机枪对这块大石进行扫射,石头因此激烈摇晃,却欲坠不坠。传说找不到史料佐证,也只能是当作故事听听。“风动石”从哪个年代开始立在这里,谁也说不清,但它的确是山峦间一个静默而奇妙的标点。
叫应石:民族英雄的回响
丰州环山村前往松仔、胡厝等村落的路上,兀立一块高约一丈的石台,名唤“叫应石”。石上深深镌刻一个古朴的“佛”字。传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登此石号令三军。若站上去,对着旷谷长啸一声,群山便会热情应和,清晰地送来回响。若在石下呼喊,回声则轻柔许多。石台前是一片开阔的青翠草甸,牛儿悠闲甩尾,白鹭翩然起落。谷底幽深,绿意层叠。这份静谧与和谐,让时光的脚步也轻轻放慢,不忍惊扰。离此石不远的地方,据传还有一块“郑成功藏宝图石”。相传,郑成功当年在那石上刻下七个图案,如果有人能够破解,则可找到郑成功当年埋下的宝藏。该石如今尚有半月形图案,图案旁边刻着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条。至于是不是藏宝图,则等待有缘人来破解了。
水蛙石:深掩在浓浓绿意里
南安康美福铁村后的铁砧山,藏着古寨遗迹。残破的南寨门旁,蹲着一块叫“水蛙石”的大石,高过屋檐,形似水蛙。它的脖颈处褶皱历历,似正鼓起腮帮鸣叫。旧时,这里四周开阔无遮,“蛙容”一览无余。如今萋萋草木已漫过了其身畔,遮住了鱼须的线条,只留下一个大致的轮廓。它被深深地拥在绿意里,像一个被山林温柔收藏的旧梦,更添几分含蓄的韵致。铁砧山是个石头的王国。除水蛙石外,还有引颈欲啼的“鸡嘴石”,有似在照镜的“墨鱼石”。最令人屏息的是那块“盘龙石”,不见龙首龙尾,然石上那一道道起伏盘旋的天然纹理,真如一条蛰伏的神龙,鳞甲宛然。
狮虎石:山石间竟藏有“呼吸”
安溪西坪镇珠洋村的深山里,藏着大自然神奇的韵律。那里的狮子山与虎形山中,各藏有一大石,分别被唤作“狮嘴石”与“虎嘴石”。传说这两大石会遵循着“一甲子一换气”的节奏交换呼吸——前30年,狮嘴开,虎嘴闭;后30年,狮嘴合,虎嘴张。如同两位沉睡的巨人,在日出东方时,悠悠地张开或合拢了嘴。此奇观难以验证。而今有人会爬上狮嘴石,感受那份敦厚;虎嘴石则如刀削斧劈,颇有威势,鲜有人靠近。狮石后有明代的狮子殿,香烟袅袅;虎石旁有宋代的福寿堂,古钟犹存。这分分合合的默契,是山与石亘古的约定,充满缓慢、庄重而富有生命节奏的诗意。
望仙石:望天上云卷云舒
南安眉山乡小眉村石牌山之巅,有一方孤石,人称望仙石。高约丈二,重达万钧,稳稳立于悬崖绝顶,宛如天外来客。石立之处,山势陡峭,罕有人至。民间传说,登上它的人将有缘与神仙相遇。奇的是,当地人又称,望仙石的朝向似乎隔几年就会悄悄变化,像是在静默的时光中,兀自调整着观看云卷云舒的方向。
镇海石:海边的丰碑
距石狮永宁古卫城不远的朝阳山上,“镇海石”巍然矗立,这是明代遗留的巨型石刻景观。石呈长方形,高近6米,底部略呈椭圆状,与底石接触面积小却稳固屹立。石上“镇海石”三字十分遒劲,相传是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的手笔。石如圆球,从下仰望,摇摇欲坠,却已挺立数百年风雨。它立在朝阳山上,守着老永宁卫城,像个沉默又倔强的老兵。石狮人是懂得它的,环绕着它,建起了一座文化公园。城垣似的墙体低徊蜿蜒,悄悄拢抱着它。新栽的草木绕着它抽枝展叶,为它添上新绿荫。有了这块“镇海石”,整个公园才有了筋骨,那些抗倭的故事,也才有了清晰的重心。风从海上来,穿过这石头的刻痕,卷走了时光。而石头,依旧沉默地立着,把海浪拍岸的声音,都听成了故人的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