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内的墓志铭
“慈而能令,和而无竞。
舍利取义,补贫苏病。
宜富而康,宜寿而臧。
乃逢不若,曷维其亡?
度地作宫,毓栢莳松。
我铭其丘,用诏无穷。”
这段文字,摘录自《宋故孺人张氏墓志铭》,乃一群有孝子女跟老妈说的最后一些心里话。读来让人肝肠寸断。从这位名叫张妙真的女子的墓志铭,我们能窥见千年前大宋泉州人的品德光芒。
近日,笔者在泉州市博物馆内见到这方黑色石刻墓志铭,并获赠一本《泉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集萃》。回家翻阅,读到这篇《宋故孺人张氏墓志铭》,情不自禁发出上面这般感叹。
藏在墓志铭里的千年故事
张妙真的父亲“少嗜学工诗,倜(傥)豪放,时流名辈多(赞)之”。这位父亲盼女心切,“塑观音像,膜拜求女”,后来终于有了张妙真这个孩子。古代,许多人家求的是生个儿子,她家爹爹求的却是要生个女儿。这在宋代泉州,也算是一个开明通达的好爸爸。
张妙真是临安人,乾道五年(1169)出生。那时的临安(现在的杭州)作为南宋王朝的都城,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后来,张氏嫁给泉州一位姓王的主簿,她的丈夫没有具体的姓名信息,有待我们进一步稽考。
宋朝的泉州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张妙真嫁到此地后应该很幸福,夫妻感情之好,非同一般,这从墓志铭中有关她在丈夫去世后的生活记载可见一斑。丈夫去世后,她亲自为其“卜葬法石山之原”,而且“蚤(早)夜哀慕”,以至于刚刚周年,她自己就“获病,缠绵作止”。古人讲求“生同裘,死同穴”,与其说是为先逝的丈夫卜葬,不如说也是为自己选择了归宿。知道所剩日子不多了,她“呼子”交代完后事,“神爽不惑,怡然而逝”,享年六十有九。那时候,能活到六十九,算是高寿了,毕竟已经临近古稀之年。临终前,她所牵挂的依然是子女,念念“若等既克自检宜,毋怠母圮”。是啊,作为伟大母亲,对子女的真爱就体现在为人处世的谆谆教诲当中。你看,她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就叫“自求”“自谦”,也是饱含深意在里面,寄托着当妈的对自己孩子修身立命的独特期盼。
有品位又乐于助人的女子
冰冷的石碑上记录的内容,讲述着大宋泉州女子张妙真为人处事的方式和细腻的生活情趣、满满的人生收获。
小时候“为人女”,她“絺绣奇巧,不滞于心,定静少虑,虽家事如蝟(wèi,今作‘猬’),立就条绪”,意思是她对于织绣等奇巧技艺,如果稍一用心就学会了。她性格定静少虑,即使家务繁多如刺猬,也能迅速整理得井井有条,所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三岁看大”,看来她也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你看人家从小就表现优秀,是个“别人家的孩子”。
长大嫁为人妇后,她治家有方,懂得帮助生产置业,所以夫家颇为富足,生活优渥。但她还是坚持做一个守本分、讲道理、富有人情味的女人。
在待人接物上,她心怀善意。邻里间生病的人,她施药救治;无力安葬亲人的家庭,她出资助葬;到了出嫁年龄却未能出嫁的女子,她备办嫁妆助其成婚。招待宾客时,也是极尽丰盛。总之,就是有钱但不吝啬,真正做到“以财行义”。在生活中,夫妻俩发自内心相互尊重,家里的大事,比如,拿钱资助谁,妻子的意见只要是对的,丈夫都同意。
对内处理家庭关系时,张妙真也很有智慧。虽说“多年媳妇熬成婆”,但当她成为婆婆时,家务之余也会准备佳肴,手持酒杯,与儿媳们把酒言欢,心中坦荡,不留丝毫芥蒂。当然,对于有不合礼仪之事,她也敢于端出婆婆的身份,当面指责,可以说是乐而不失礼仪。
她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娶曾宗讲之女,次子娶花贡元之女,俱勤俭持家。宋代泉州,曾氏家族非常显赫,据不完全统计,考中进士的有19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各1人),单在宋代就出了4位宰相,七世封赠11位国公。虽然目前查不到曾宗讲的具体身份,但可以推测,其应该也是名门望族之后。她的女婿,就是撰写墓志铭的杨公奭(shì),此人曾担任宣义郎、前兴化军涵头监镇兼烟火公事。“宣义郎”是古代的文散官名,在宋代实际上是一个闲散虚职,更多是体现任职人的品级和地位。“兴化军”是宋朝在军事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女婿杨公奭作为前兴化军涵头的监镇,负责监督和管理涵头地区的事务,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民生、治安等方面。所兼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这个地方的民政事务,比如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桥道水火信息收集与上报等。
篆写墓志铭的留元钓也是张妙真的眷属,具体是哪种亲属关系,墓志铭中没明说,其实也无关紧要。此人担任的“奉议郎、特差知南安军大庾县事兼转运司主管帐司文字”职务,翻译过来就是从六品上文散官、临时派遣执行“南安军”下辖的“大庾县”知县,还兼任路一级的转运司账司文字主管,负责处理与财政、账目相关的文书工作。宋代南安军大庾县,即今天的江西大余县,北宋在大庾县治地设立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到了1957年,因为“庾”字生僻难认,才将大庾县的“庾”改为“余”。
闽南文化
浸润出的人性光芒
古语说,“一女荫三代”,意思是说,娶到一个好女子,会让父母亲、自己、子女三代人受益。所以,当年的人“(赞)其德”,铭文最后称赞张妙真“慈爱而能教导,和顺而不争竞。舍弃财物取道义,补助贫困救济病痛。理应富足而安康,理应长寿而吉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回首千年前,张妙真吃着泉州的大米饭,呼吸着泉州的海洋季风,浸润在传统的闽南文化之中,也就养成了闽南女子温柔贤惠又勤朴大气的风采。朱熹称赞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人自古就有着善良、勤劳的基因,闪耀着人性光芒。
现在,这方南宋嘉熙元年(1237)的梯形黑色石刻墓志铭,静静躺在泉州市博物馆的展台上,在LED灯光的照射下,幽幽泛着微光。虽然石头是坚硬冰冷的,且所刻的文字也已经有点模糊,但其所叙述的这个千年前的女子,依然那么柔情似水、温情脉脉,她的故事依然那么温馨感人,让我们读来唏嘘不已,感觉它就像发生在昨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邻居好人身上。□唐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