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门匾的线索,可以深入探索宗祠文化、族谱记录及显赫家族的迁徙历程,图为董杨大宗祠。(市文旅局 供图)
观众通过门匾展览探寻古城的文化密码(鲤城微事 供图)
“三省传芳”的堂号源自《论语》
瓷砖门匾“樵塘衍派”
“街巷门匾实景”展览(鲤城微事 供图)
百街百“姓”百门匾线上展厅 (鲤城微事 供图)
泉州古城,依托巍巍泉山和浩浩晋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座城市中,穿梭于错落有致的石板路和古朴的小巷,门匾上那一个个刻有“某某衍派”或“某某传芳”的字样,吸引着每一个过客的目光。这些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闽南人对家族根脉和历史传承的深情表达。
这些门匾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记忆,记录着一个个姓氏的源流与发展。它们见证了泉州从中原到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迁徙历史,也展现了泉州独特的文化风貌。在这些门匾的背后,藏着无数动人的家族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了庆祝泉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周年,有关方面特别举办了《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生动展现泉州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融媒体记者 刘双莲 通讯员 吴湘霖 文/图(除署名外)
门匾上的文化密码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从古代流传下来,每个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来源和历史意义。日前,由鲤城区委宣传部、区委史志研究室、区社科联、泉州市博物馆主办的《世遗古城——百街百“姓”百门匾》专题展览在泉州市博物馆正式开启,展期至9月23日结束。
“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据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介绍,为了庆祝泉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周年,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同时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办方历时半年筹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深入探索古城郡望堂号门匾文化,展出内容涵盖世遗古城180条街巷、68个姓氏、148方门匾,通过一街巷、一姓氏、一门匾的形式,诉说古城老街的历史岁月和厚重底蕴。
“此次展览揭示了闽南文化的源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历史。”黄明珍说,展览通过门匾展示家族历史,记录移民迁徙过程,让参观者了解祖先如何从中原迁至泉州,再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希望公众通过这个展览,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追寻家族历史,体验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传承。
黄明珍推荐了西街附近的小巷子、中山路的两旁以及城南的聚宝街作为感受门匾文化和姓氏故事的起点。她建议,可以顺着门匾的线索,走进东观西台的吴氏大宗祠、旧馆驿的董杨大宗祠等,深入探索宗祠文化、族谱记录及显赫家族的迁徙历程。
姓氏门匾 传承家族记忆
“他日留泉下,须留姓氏香。”姓氏不仅是简单的身份标识,更是家族荣誉与血脉传承的象征。门匾作为家族荣耀的标志性建筑元素,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泉州庄氏修谱参与者庄绍斌介绍,闽南地区的先辈们大多源自河南固始县(今河南信阳)。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移民从固始(今河南信阳)到福建,所以现在称固始是福建的祖地。他们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敬畏,迁徙至此。为了铭记自己的根源,他们在门匾上刻下了姓氏与宗族的来龙去脉,这是他们不忘初心的表现。
提及有些家族的分支少见且难以追溯,庄绍斌认为,这体现了修族谱的必要性。“有的中断几百年没修谱,有的迁徙海外、外省生活无处稽考,有的脉络很难查清,追根溯源,是修谱工作最困难的位置。”庄绍斌说,有些家族的分支确实很少见,随着时间推移,大姓分支出去后,每一分支逐渐变得稀少。有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记载比如门匾,了解它们的存在。泉州的姓氏门匾通常由“衍派”和“传芳”两部分组成。
谈到曾姓,庄绍斌表示,其“三省传芳”的堂号源自《论语》中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之一。他毕生致力于践行与传播孔子的学说,终被儒家尊奉为“宗圣”。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省身慎独”的自我修养之道以及“以孝为先”的孝道观念,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曾氏家族特取“三省传芳”作为堂号,以此缅怀并传承先人的崇高美德。
“龙山衍派”的渊源可追溯至曾子的第三十六代孙曾延世。唐末年间,曾延世携手其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等人,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远赴福建,协助闽王开拓百越之地,因功勋卓著而被册封为“开闽侯”。公元886年,曾延世于泉州龙头山奠定基业,其后裔逐渐在当地繁衍生息,终成显赫望族。时至宋代,曾氏家族更是英才辈出,一门之内涌现出四位宰相与一位状元(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时人称之为“曾半朝”或“一门四相”。时至今日,泉州西街曾井巷内仍保留有“状元井”,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门匾艺术
匠心独运的杰作
门匾,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泉州市的古厝建筑中尤为常见,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泉州的门匾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最常见的要数白瓷砖上手写题字的门匾,字迹两边还会配上彩绘瓷砖拼成的图案,比如花草植物或山川风景。门匾边框则是闽南传统红砖装饰,显得格外喜庆。像“颍川衍派”这种门匾,两侧画上竹子和松树,寓意家族繁荣,妥妥的闽南风味。
还有一种门匾是石头雕刻的,常与石头大门搭配,使整个建筑显得精致大气。这类门匾一般会雕刻家族姓氏的郡望,一看就知道这家主人姓什么。
再有一种门匾,用描金手法装饰汉字,比如泉州陈庆镛祠堂的“实事求是”门匾,除了四个大字,还有时间信息和主人号,透露出主人的情怀和品格。
门匾这一充满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标志,在泉州的古建筑群里闪闪发光,增添了一份古朴雅致的韵味。按照表现形式和内涵,泉州的门匾可以分为多个流派。
第一种是用青石板做底,墨色书写的门匾。这种门匾简单大气,字迹有力,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美感。它们或挂在普通百姓家的小院里,或点缀在古刹庙宇的入口,虽然没什么花哨的装饰,但凭着独特的韵味,成为古城的一部分。
第二种是金属铸造的门匾,常见于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或名门望族之家。这类门匾用铜或铁制成,精心雕琢,呈现出一种沉稳华丽的气质。它们常常镶嵌着家族徽章或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麒麟献瑞等,既彰显家族的尊贵荣耀,又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第三种是制作工艺精湛复杂的门匾。这类门匾采用镶嵌工艺,将珍贵的石材、木材、瓷器等材料巧妙组合,形成生动的画面。比如“桃园三结义”门匾,就用细腻的雕刻手法,将刘关张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门匾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无论是家族门楣的“文脉相承”,还是家族训诫的“忠孝传家”,都通过门匾得以传承。它们见证了无数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未来,这些珍贵的门匾将继续守护着泉州的文化根脉,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