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民俗

“七娘妈生” 闽南人的七夕

发布日期:[2024-08-09] 阅读人:1637  字号:      

孩子们制作七夕糖粿(资料图)


七夕糖粿承载闽南儿童记忆。(网图)


传统七夕手工纸艺制作


■融媒体记者 邱丰 王柏峰 通讯员 洪泓 文/图

明天是七夕节,因牛郎织女的动人爱情传说,七夕节向来被视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七夕不止有“浪漫”“爱情”等标签,从“乞巧节”“女儿节”这些别名同样可以看出七夕承载的多元文化意涵。在闽南地区,七夕节也叫“七姐节”,这里的“七姐”就是闽南人俗称“七娘妈”的七个神娘。

本期《最闽南》,就让我们了解闽南地区七夕有哪些习俗,同时通过文字走近寄托百姓美好期望的“七娘妈”。

泉州将七夕节称作“七娘妈生”

新生儿要新拜“七娘妈”为“契母”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在唐代福建诗人林杰的诗歌《乞巧》中,描述了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的甜蜜景象。姑娘们会在兰夜(农历七月古时候称“兰月”,所以七夕当晚又称为“兰夜”)陈列瓜果,对月穿针乞巧,并用莲灯许愿,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姻缘美满。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南北朝时从宫中传到民间,当时七夕便以“乞巧”为主题,鼓励女红技艺。《漳州府志》也有记载:“七夕,女儿乞巧,持熟都相饷谓之结缘。少女在月下用七枚针,取绣线穿之穿多为喜。”在闽南,女孩们会在“兰夜”备好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称为“得巧”。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民间将七夕节叫“七娘妈生”,必须搓糖粿、敬“七娘妈”。泉州民间认为,“七娘妈”是幼童保护神,而且对孩子们的关爱是方方面面的,从她们的名字便可一窥究竟,分别是:斗母、送子、催生、奶母、痘疹、眼光、引蒙。

据海丝泉州推荐官洪泓介绍,在古代泉州人看来,“七娘妈”的形象与“观音妈”接近,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们不仅神通广大,还能给小孩带来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他们健康成长。

泉州七夕的习俗也很多,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其中“小儿拜天孙”这一习俗,就是小孩出生后的头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契母”(干妈),希望孩子在七娘妈的庇佑之下健康成长,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

七夕糖粿承载闽南儿童记忆

粿中凹形“用以盛七娘妈的眼泪”

闽南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会有应季美食,七夕也不例外。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这也是闽南糖粿最早的来历。泉州的糖粿分红、白两色,形状好似初生孩子脸上的小酒窝,寓意孩子健康成长,作为七夕特色的美食,它承载着许多小孩的记忆。

七夕糖粿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粉团,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在中间内压出凹形,即成糖粿。放糖粿、乌糖入开水煮片刻即成,沥干盛出后,撒上一层炒花生末食用。一口而入,嚼之Q感十足,糯米的细腻、碎花生的香脆、糖的甜都在口中迸发而出。

在民间传说中,七月初七这一日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糖粿中间有一处凹形,因此糖粿除了用于拜祭“七娘妈”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也有说法称是“用以盛七娘妈的眼泪”。

七夕又名香日,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七夕向来是古代女性钟爱的节日,焚香拜月、穿针乞巧、莲灯许愿,提起便仿佛萦绕着诗情画意。在每年七夕,女性们会郑重地描眉梳妆,不仅是为了虔诚乞巧,还因为要见自己的心上人。她们会采摘凤仙花放在小钵上捣碎,加入明矾搅拌,色泽均匀后用来染指甲,夜间放下一盏盏莲灯,看着它们远去。正如那句诗一样:“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前后,阳光依旧炎热,古人有“七月七,晒棉衣”的习俗,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女儿们晒衣服,而读书人则晒书。刘义庆《世说新语》里记载:七月七人人都在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嬉笑着说:“我晒书。”其实郝隆一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因为晒肚皮就是晒书;二是也想以这份放浪形骸去讽刺一些文人,只有书架上的有形之书,却无腹中无形之书。

敬奉“七娘妈”都备七份供品

十六岁的成年礼是七夕“洗契”

泉州七夕敬奉“七娘妈”的习俗,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本地人普遍认为“七娘妈”是七仙,因而敬奉方式都与“七”有关。

“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这是泉州传统民谣,大意是:七月初七是七位娘妈的生日,点上七枝清香诚心把她们请过来,厝边头尾要准备七套胭脂花粉,七顶轿子七个亭子七盏灯,还有浥饭、糖粿、豆干等酒菜,恭恭敬敬请七位娘妈来家中吃酒席。

民间习俗敬奉“七娘妈”主要配置有:纸糊的“七娘亭”(亭上插“八仙过海”等人像剪纸,亭内供奉“七娘妈”)以及“七娘轿”(七乘),一些还挂“七娘神灯”。香案摆设在“七娘妈灯”下。桌上供奉“七娘妈”神座,神座用篾条加彩纸糊制,分内外两层。供品比较清淡,但每样都要备上七份,比如陈列的糖粿、干味、酒樽、筷子、燃香等。

泉州民间认为,七位娘妈是貌美如花的女神,过生日除了一顿酒席以外,还得有礼物。女神都爱美,所以就要供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七样妆料。

前面提到泉州民间习俗,小孩出生第一年的七夕,就要做“新契”,认七娘妈为“契母”,也就是“义母”或称“干妈”,有“契母”的护佑便能顺顺利利长大到十六岁。十六岁要“洗契”,七夕这一日得准备五牲厚礼答谢“七娘妈”十六年的关爱。

洪泓说,鹊桥之上,是一岁一相见的爱人;鹊桥之下,是一生许一世的我们。以前觉得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后来发现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无论相隔有多远,你我终究会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