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旧馆驿巷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贺彦豪
行走泉州西街,沿街古巷纵横交错:记得有三朝巷、旧馆驿巷、台魁巷、井亭巷、帽巷、裴巷、古榕巷、通政巷、曾井巷、甘棠巷、甲第巷、五塔巷等,不一而足。因为有这些名称别样而有故事的古巷,才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是的没错!当我站在旧馆驿巷的巷口,目视街上人如潮涌,好一派繁华的景象,有许多童年的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20世纪60年代,我的家就住在西街,家门口斜对面就是旧馆驿巷。学校离家不远,有三四百米,穿过旧馆驿巷就到学校了。
熟门熟路。听邻居的老人说: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很发达,泉州繁荣发达到什么地步?正所谓“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巷西侧曾为泉州行衙所在地,朝廷官员以及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的馆舍。时间久了,尽管改朝换代,但人们就记住这里曾是官府的馆驿,于是“旧馆驿”的巷名就这样叫响了。在清代,此巷属万厚铺古榕里,时人讹称为“牛仔驿”。
这条古巷虽宽不过三米,长仅三四百米,青石板路面也不平坦,但近街闪巷,路狭人少,真是宜居之所。因此,巷内一座连着一座泉州翘脊飞檐的红砖青瓦古大厝,其中有水陆寺、天宝池、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也有明嘉靖年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还有三间拱照墙结构的明朝“董杨宗祠”、清道光年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庆年间进士杨滨海故居;甚至有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成为一处古城不可多得的建筑群。
小的时候,滚铁环是最简单不过的玩具了,我对它情有独钟。可是那时,我的家里实在太穷了,穷得连一只铁环都没有,哪怕是一个不圆的环。我期待什么时候有一副滚铁环,心想事成,还是母亲厂里的周叔用铁条给我做了个铁环,这件事让我暗暗高兴了好几个晚上。
从此,我有了自己的铁环!早上,我和同路的同学小明、小金背着书包握着铁环,从旧馆驿巷口开始,你追我赶兴高采烈地跑向学校。放学后,我们三五成群一起同时在青石板上滚着铁环,一路上,铁环与脚步声、孩子们的嬉笑声、铁环与地面的摩擦声,就这样响过半条古巷。童年的时候,我们手脚灵活,且快且慢,无论遇到什么障碍物,依然轻松地滚过去。有时候摔倒了,不管是擦破皮还是流点血,都爬起来继续滚着铁环,回家了常遭妈妈叱责。母亲的训斥,仿佛那铁环碾过青石板路飞奔而去的马蹄声,随着岁月变迁,在悠悠古巷回荡着……让人总想起那昔时留下马蹄印的痕迹,总让人思接千载。
旧馆驿还是旧馆驿,古巷还是古巷。在一个冬日暖阳慵懒的午后,我来到西街,在旧馆驿巷口向东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家“旧馆驿民宿客栈”,两层普通住宅,门口没有招牌,仅两边挂着两串大红灯笼。走进民宿客栈,地板铺的是红色的尺二砖,楼下的老书架上,摆着几本黄旧的老书;墙上贴满各种照片,还有旅客涂鸦的留言;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在温煦的阳光映照下娇慵地低垂着。楼上睡的是朱漆楠木大床,床上铺着白色的被单和被子,还放着一对白枕头;紧靠床边摆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只玻璃瓶,里面插了一束玫瑰塑料花,厝内虽简陋,但窗明几净,给人一种归家的感觉。其实,现在的旧馆驿不再是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的馆舍,而是一家普通的民宿客栈,是来泉州旅行游客心目中的一块风水宝地。
走出旧馆驿巷,回眸一看,那一座座红砖青石的古大厝至今仍不失魅力,还依稀可见昔日古巷繁华的景象和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