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踩街队伍探营之大鼓凉伞:伞随鼓动的民间舞蹈

发布日期:[2024-02-11] 阅读人:1637  字号:      

□融媒体记者 王金植

大鼓响、凉伞转,欢歌载舞喜洋洋。正月初六,大鼓凉伞将参与民俗踩街活动。目前,节目正在紧张有序的排练中。昨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大鼓凉伞将参与民俗踩街活动

伞随鼓动 翩翩起舞

伞随鼓动,锣声应和,翩翩起舞,爽然欲醉。昨日,在中心市区东菜市场的广场上,随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烈的鼓声响起,胸前背着大鼓的队员边舞边击打,而手持彩伞的队员则应和着鼓声,和打鼓的队员一边对舞一边旋转彩伞,动作整齐划一。队员们的情绪欢快热烈,节奏粗犷豪迈,时而展现威武雄壮、刚劲洒脱的群舞,时而展现轻盈飘逸的对舞,现场洋溢着一派喜庆欢快的氛围。

“目前队伍已训练成型,将于正月初六进行民俗踩街表演。”鲤城区开元街道东升社区大鼓凉伞艺术团团长叶萍萍说,此次参与表演的有40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31人,年龄在60岁左右。

叶萍萍是此次民俗踩街大鼓凉伞的组织者。“一个鼓有5公斤重,凉伞大约2.5公斤重,这对体能是个考验。”她说,接到任务后,就开始组织挑选人员,这40人都是从他们艺术团挑选出来的,不仅动作娴熟,而且体力好。每次训练完,大家都感到很累,但是一想到能在民俗踩街中表演,大家都觉得累也值得。

半路出家 传承民俗

叶萍萍是京剧爱好者,也是鲤城区丝韵京剧艺术团的团长。“从事大鼓凉伞是半路出家。”她说,2022年上半年才开始接手东升社区大鼓凉伞艺术团,当时团员都七八十岁了,体力不支,如果没有人接手,团就散了。

记者了解到,叶萍萍是安溪人,在东升社区定居十来年,接手大鼓凉伞艺术团,一是感动于东升社区党委书记张蕾对于大鼓凉伞这一民俗舞蹈的坚守,二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大鼓凉伞的传承出一份力。

“以往大鼓凉伞的表演者大都是青壮年,但现在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参与表演,只剩下老年人在坚持。”她说,京剧团和大鼓凉伞团在鲤城辖区各只有一家,京剧是国粹,大鼓凉伞是民间艺术,市民游客喜欢这种艺术,如果没有人传承,这种传统民俗就断了。所以她才接手过来,并动员京剧团的团员参加大鼓凉伞团,以此补充新血液,让大鼓凉伞得以传承。团员由原来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60多人。一些京剧团的团员心有抵触,认为唱京剧的跑来搞大鼓凉伞,不相符。她慢慢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不管做什么都是在传承艺术。

她说,在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来源、没有人愿意传承的情况下,张蕾到处奔走,大鼓凉伞才在东升社区得到传承。

鼓点节拍 交错对舞

据传说,大鼓凉伞起源于明朝,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军入闽平倭,采用奇袭战术大获全胜,当地百姓欢喜若狂,自发在街头击鼓舞蹈欢迎得胜的三军将士。戚继光看到击鼓者汗流浃背,便令将士为舞蹈者撑伞。群众看到戚将军这样关心他们,锣鼓越敲越热烈,并且跳起舞,撑伞者不知不觉也随着鼓声翩翩起舞。从此闽南一带群众在过年过节或庆丰收时就组织大鼓凉伞表演,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一套大鼓凉伞舞蹈动作。

大鼓凉伞的表演分为两种,一种是只鼓不带伞,有四鼓四锣至十六鼓,另一种是鼓带伞,有一鼓一伞、二鼓一伞等。人多跳舞的气魄就大,表演者有男有女,男演员装扮成古代武士形象,胸前挂着长约两尺、直径一尺多的大鼓,双手紧握鼓槌,在鼓的两面交互敲打,表演时要求整齐划一、鼓声洪亮。女舞者作小旦打扮,头梳双髻,双手执伞,舞时伞罩旋转飘动,需配合跳跃步伐进行表演。集体表演时有二鼓、四鼓、八鼓、十六鼓等,鼓越多越壮观,但以四鼓最为常见。大鼓凉伞的表演形式变化多端,动作有斗鼓、翻鼓、绕鼓等,队形有观山式、莲花转、龙吐须等。舞蹈节奏以鼓点节拍为主,双人交错对舞是主要的展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