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
留从效(906~962年),字元范,永春留安村人。后唐时,官至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管辖泉州、南州(漳州)等地,卒赠太尉、灵州大都督,是五代时期对泉州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他出身寒微,知民疾苦,治理泉州十七年,专以勤检养民为本,深得泉民爱戴。在他统治期间,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如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粮食屡获丰收;积极发展冶炼业、陶瓷业、丝织业等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手工业;设“秋堂”,每年通过考试选取明经、进士,以培植人才,并促进文教事业的发展;扩建城垣,环城遍植刺桐,又在城内开通衢,构云屋,以招徕海外商人,还免除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自由贸易,使泉州城内货物充盈,商业繁盛,海外交通贸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泉州开始以“刺桐城”闻名于世。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检校太傅开国候,卒赠侍中。他弱冠时,承父之命在南字建招贤院,按纳李贤、韩偓、於崔道融等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一时人才济济,文事活跃,为“十国之冠”。他前后执掌泉州军政大权十六年,政通人知,并能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尤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多发蕃舶以资公用,每遇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被号为“招宝侍郎”。他一生崇信佛教,好谈佛理,先后延请好多位高僧来泉州开元寺弘法传经,而且大兴土木,建造法云寺、福先招庆寺、教忠寺、福清寺等梵刹兰若,又舍予膏腴良田,促进了泉州佛教的兴盛发展。
欧阳詹(约756-801年),字行周,晋江潘湖(今属晋江市池店镇)人,后随母居南安高盖山(今诗山),是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于唐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二名,与贾棱、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等诸名士联第同榜,誉为“龙虎榜”,开闽中甲第之始;贞元十四年(798年)授国子监四门助教,打破泉人不愿到中原入仕宦之天荒,而且在其任内极力举荐英才,史称唐代自置助教一职能举贤士者以詹为最。他精诗善文,且有朴素唯物史观,并与韩愈、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其著述丰富,有《四门文集》10卷行世,被誉为“濂、洛、关、闽学派之祖”。卒时,韩翕为之写哀词,李翱为之纪传。
宋·元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奎峰、立斋,惠安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人。元至正二年(1342年)登进士第,为元代惠安县唯一的进士。初授将仕郎,后历任延平知事、永春县尹、宁德县尹、盐课司官员,颇有政声,传入《元史》良吏之列。他任永春县尹期间,清正廉明,救民疾苦,大行教化,政绩最为显著,深受永春百姓的爱戴,被时人誉之“卢永春”,调任后永春还特建生祠奉祀。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诗人,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著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惠安县志》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契玉立(生卒不详),字世玉、新疆高昌(今吐鲁番市)人,维吾尔族。元廷祐年间进士,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总管,旋升达鲁花(郡守)。他监守泉郡时,主持续修《清源志》(《泉州府志》),聘请三山(福州)吴鉴具体负责,为“表国朝威德”,还将旅行家汪大渊所撰《岛夷志》附于后;倡修文庙的明伦堂、议道堂、西庑斋舍和光贤祠;倡修通淮街的清净寺;重建北门的谯楼(威远楼);主持拓展罗城,连接南宋所筑的东南、西南两翼城合为一城,并加高加宽,内外皆瓮以石,同时还疏浚八卦沟,原罗城南濠悉砌成石岸。他对泉州文教事业的发展,伊斯兰的兴盛和城防的巩固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温陵贤守”。他还工于汉字诗文和书法,泉州清源山和九日山有其不少题刻,又被后人誉为“色目人之娇娇者”。
蒲寿庚(生卒未详),号海云,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后裔,居泉州城外法石云麓村(今属丰泽区东海镇)。宋末官至福建行省安抚沿海都制置使兼泉州市舶司提举,元初官至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事,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归”的代表,对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在南宋末继承父业,经营香料海外贸易,并协助官府平海寇有功被授官职,亦官亦商,“擅蕃舶利三十年”,不但拥有雄厚的海上实力,而且掌握着闽粤两省的军事、民政大权,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弃宋降元后,更被元廷所重用,先后受命招谕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舶商来泉贸易,促使泉州港的海外贸易达到空前的繁荣鼎盛,跃居世界大港。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以父荫补将仕郎开始登上仕途。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后,历任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武义知县、临安府通判、南剑州知州、福建路市舶提举、饶州知州等职。他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又兼泉州知州和南外宗正事之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以宽民力而助国用,并多方查阅城外图籍,咨询来泉蕃商编著《诸蕃志》二卷,上卷志国,下卷志物。它是一部记述宋代我国对外贸易的专著,在《宋史·外国传》和宋人著作中多处引用,后被收入明代《永乐大典》。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他为官清廉正直,爱国勤政,政绩颇为显著。嘉定、绍定年间两知泉州时,整顿市舶,罢“和买”,禁重征,复兴海外贸易,整饬吏治,惩贪官,抑豪强,减轻人民疾苦;劝农以农为本,积极生产,并主持兴修水利,使民赖以温饱;重视民间风教,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海防,增设水寨,捕捉海盗,保护沿海居民和商旅安全。其治泉有方,深得泉州士民和蕃商的爱戴,离任时送拥道,再任时迎者塞路,并给予立祠纪念。他是大理学家朱熹的私淑弟子,不但大力提倡朱理学,而且著述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书集锦》、《清源文集》、《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是正统的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对后世影响较大。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祀全国孔庙。
曾从龙(1175~1236年)字君赐,号云帽居士,泉州城内人,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原名一龙,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及第,宋宁宗赐改今名,初授签书奏国军节度判官公事,后累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在朝中为官时,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返,并且从不趋炎附势,敢于伸张正义,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瘼,锄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们表所作为的贤相。端平二年(1235年)冬,蒙古军队开始窥伺江淮、荆襄地区,他以枢密使督视这一地区军马,并积极筹措防务,由于主和派以“边费不给”为由,逼使宋理宗将其召回,壮志难酬,忧愤成疾,翌年禄含恨而逝,赠少师,追封清源郡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后侨居建阳,泉州是为“过化之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举进士,历官泉州同安县主簿、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是我国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主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其学说被后世称为“朱子学”(亦称“闽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正统派思想,对日本、朝鲜的思想文化也有深刻的影响。他的著作极其丰富,主要有《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贵州省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卒后,溢文,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从祀全国孔庙。
梁克家(1127~1187年),字叔子,泉州城内人。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中解元,翌年联捷状元,历官平江签判、秘书省正字、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事兼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建宁知州、福州知州等,封仪国,又进封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他为官清正廉明,深谋远虑,其进献治国之策累被皇帝采纳;尤其是任右丞相时,因左丞相虞元文去位而单独秉政,努力整肃朝纲,连贵戚权幸也不得违犯,而且重用人才,保护善类,南宋一代名相,他后知福州时,政绩显著,并编著《三山志》,纪录掌故,自成志乘一体,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
留正(1129~1206),字仲至,祖籍永春,泉州城内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及第,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签书枢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职,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他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尤其是主政期间,谨法度,惜名器,举贤才,而且在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之中能宽容大度,一心为公毫发不干以私,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前期一位贤相。他有诗文、奏议、外制20卷行世。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高中状元,累官至龙图阁学士,卒谥忠文。他在朝为官时,屡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中原;出任地方官时,提倡仁廉勤政,体恤民情,并亲为表率,是南宋初一位爱国贤臣。乾道四年(1168年)出知泉州,任期不足二年,不但经常下乡劝农,遇风暴亲巡救灾,并倡修晋江田塘,灌田十余万亩;为培育泉郡人才,还拿自已俸薪创建贡院,又利用所余材料重修北楼,朔望之日泉民拆桥苦留,越境送行,卒时还在东街建祠纪念。他又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朱熹称其诗文“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有《王梅溪先生全集》行世。后人创作戏剧《荆钗记》即以他为男主人公。
吕惠卿(1032~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祖籍晋江曾埭(今属晋江市安海镇),南安朴兜(今属南安市水头镇)人。北宋嘉祐二年(1507年)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累官至参知政事,终杭州知州。他为官精明贤能,不畏权贵,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他因极力推行变法,累遭保守派的攻击和贬谪。在被贬镇边时,又多次抵御西夏的入侵,稳定边境。他才思敏捷,学识精深,著述甚丰,有《文集》100卷及《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书行世。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枫亭(旧属泉州府,今属莆田市)人,母卢氏正惠安涂岭(今属泉港区)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举进士,初授漳州军事判官,后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吏部侍郎,谥忠惠,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至和、嘉祐年间,他两知泉州,威惠并行,政绩显著,泉人畏而爱之。尤其是亲自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对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并首创筏型基础和种蛎基法,为世界桥梁建筑技术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他博学多才,不仅能文工诗,尤精书法,是王羲之到颜真卿的书法正宗继承者,为宋四大家之首,其所撰文的《万安桥记》(现立于洛阳桥南蔡襄祠内),文、书、刻被誉为“三绝”。他为政之暇还编著《茶录》和《荔枝谱》二书,前者介绍福建茶叶的生产和烹试方法,填补了我国最早茶书《茶经》(唐陆羽著)的缺漏;后者介绍福建荔枝的品、种植和食用之法,是我国及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
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晓窗,泉州城内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中一甲第五名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鲁国公,以太傅致仕。他一生勤政爱民,致力于革弊兴利,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并且积极奖励贤才,力荐王安石为右相,支持熙宁变法,是北宋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宋史》和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都赞颂他“所至举职,皆有能名”。他又是北宋文坛一位较有影响的大学者,除撰写不少诗文外,还主持编纂《英宗实录》、《武经总要》和参与编纂《新唐书》。特别是《武经总要》为我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大百科全书,内中还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卒赠太师、中书令,溢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还被列为功臣,绘像张桂于昭勋崇德阁。
明·清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号匪莪,泉州城内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为人刚直不阿,持正敢言,多有作为,因而累遭权贵排挤,两度辞官归家,家居二十余年。《泉州府志》称他“在官在家,著书不辍”,著有《狱志》、《膳志》、《西征集》、《名山藏》、《闽书》,编纂《明文征》、《武荣全集》,又参修《泉州府志》,是明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中《闽书》有所创新,成就最高,它和《明征文》被清列入《四库全书》,《名山藏》列入禁书。他居家时还先后在清源山南镜山下创办镜山书院和耻躬学社,出任泉山书院山长,在一峰书院和泉山书院讲学,为泉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陈琛(1477~1545年),字思峰,号紫峰,晋江陈埭涵口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举进士,历官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他为官清正廉洁、精明干练,但无意官场,仅仕宦五年就乞归,后两度起用贵州和江西提学佥事,也均辞退。他是蔡清的高徒,一生大多时间从事理学的教育和研究,捍卫和发展了朱熹学说,与张岳、林希元同为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著有《易经浅说》、《四书浅说》、《正学篇》等。他居家时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做出很多贡献,主要是修建晋江南路和整治六里陂水利工程。卒后特建专祠奉祀。
张岳(1492~1552年),字维乔,号净峰,惠字东岭张坑人。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解元,十二年登进士,官至兵部左待郎、右都御史,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惠。他奉公爱国,勤政清廉,不阿权贵,入仕四十年,开府四镇,总督七省,“文治武功,所至登绩”。他一生好学,以大儒自期。精研程朱理学,与陈琛、林希元同为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捍卫和发展了朱子学,时称为“泉州三狂”。他还工于文章,其文为正德、嘉靖二期第一。一生著述宏富,最主要的是《小山类稿选》20卷,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晋江河市(今属洛江区)人,迁居泉州北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武举人,翌年登武士第五名,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右都督,卒赠左督都,谥武襄。他一生戎马舟辑,转战南北,战功显赫,主要在山西抵御蒙古俺答的侵扰,在广西击败安南(今起南)范子仪的进犯,尤其在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平息倭寇之患,保卫祖国海疆和边陲,是明朝的爱国名将、抗倭英雄,与戚继光齐名。誉为“俞龙戚虎”。他文武双全,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还善于写诗,所著《正气堂集》(包括〈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大同镇兵操法〉、〈续武经总要〉等),是一部集军事理论、兵器发明和武术训练的巨著,为我国珍贵的军事文化遗产。
李贽(1527~1602),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回族,泉州南门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人,三十五年出仕河南共城教谕,后累官至云南知府。万历八年(1580年),他深感官场黑暗腐败,明王朝统治危机四伏而愤然辞官,专门读书著述,是明朝中叶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军事理论家,是中华民族的英杰之一。由于他具有反封建反压迫、反传统的民主启蒙思想,被封建卫道者视为“异端”,屡遭围攻迫害,最终被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名逮捕,在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县)狱中自刎身亡。其著作很多,主要有《焚书》、《藏书》、《史纲评要》、《孙子参同》、《初潭集》、《四书评》、《九正易因》及《评忠义水浒传》、《批点西厢记》等。
苏浚(1542~1599年),字君禹,号紫溪,晋江苏厝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中解元,五年举会魁,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陕西参议、广西按察使、广西参政等。他为官公正廉洁,又“政尚简易,兴文化俗”,并善于选拔人才,李廷机即是他在万历十一年担任春闱考官时选中会元的。在广西时,他还主持修撰《广西通志》,人称信史。后因病乞归,迁贵州按察使不赴,居家潜心钻研理学,著有《易经儿说》、《四书儿说》、《韦编微言》等,成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卒后,郡人请建特祠奉祀,与蔡清,陈琛并列。
王慎中(1509~1599年),字道思,号南江、遵岩,晋江安海人,后迁居泉州城内。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验封司郎中、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政、河南参政等。他秉性刚直,办事廉明干练,有政绩,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杵权贵,被罢官回家,纵游祖国山川名胜,结交文士,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反对“文必秦汉”的复古主义,推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曾巩,与唐顺之齐名,有“晋江五,毗陵唐”之誉,世称“唐宋派”。其著作有《遵岩集》、《玩芳堂搞稿》。
何朝宗(生卒不详),又名来,德化后所(今属浔中镇隆泰村)人,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期间一位驰名中外的瓷朔大师。他早年善于为宫庙泥塑神仙佛像,力求造型新颖,不入俗套,已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以瓷佛像为主,更富有创造性,独树一格,尤以瓷塑观音最负盛名,被称为“何来观音”。其所塑佛像,体裁匀称,神形兼备,格调高雅,线条飘逸,刀法圆畅,造型非常优美,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并与质地滋润晶莹,美如脂玉的德化乳白名瓷融为一体,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又因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宁缺勿滥,于是留存于世的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精萃,被外国朋友称为“东方艺术”,享有“天下共宝之”的赞誉。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虑斋,晋江县曾井铺(今属鲤城区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解元,二十年举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是明代著明理学家、教育家,卒赠礼部右侍郎,谥号“文庄”,清雍正二年(1724年)起从祀全国孔庙。他为官颇能关心民间疾苦,有政绩,得到时人称颂。他一生致力理学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学说,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他热心教育工作,努力造就人才,其门徒遍及全国,并皆以理学名重于时,如陈琛、林希元、易时中等,都是一时俊彦。他最主要的著作为《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均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李廷机(1541~1616年),年尔张,号九我,泉州浮桥人。少贫励学,1570年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十一年会元、榜眼,累官礼部沿书兼东阁大学士。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贤相。廷机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主持浙江乡试与官吏考核时,杜绝舞弊。任职南京时,罢免杂税,商界复苏;解决被南京主帅成山堵断的长江河道,复民生计;捕捉“恶虎”李文政戍边, 为民除害;用财政盈余,修葺罗城、公署、考场、庙宇等公共建筑。北京任内,革除贡使车马费;停发高丽戍饷;整顿殿试场所;扩建馆舍等。1607年,廷机屡遭权奸攻击,杜门不出,旋辞官归里,身无长物。1616年卒,谥“文节”,入祀学宫。著有《四书臆说》《春秋讲章》《通鉴节要》《性理删》《燕居录》《李文节文集》等。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季云,号寿辰,泉州城内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翌年联捷进士,官至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是清末一位主战爱国官员。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他出任两广总督,驻惠州,给事中苏廷魁,设立团练总局,时称“一督三绅团”,锐意收复广州。翌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他因有碍于和局被调任四川总督。咸丰十年(1860年),他在京任吏部侍郎时,与载垣等八大臣交往甚密,共商救亡之策,又力阻逃亡热河的帝妃还京。翌年,咸丰死后,慈禧太后主政,八大臣被杀,他亦被革职,宣布永不叙用,同治三年(1864年)客死于上海。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无画,号有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道人等,晋江青阳霞行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高中探花,初授翰林院编修,官场得意,一路飙叶,最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1630年),因曾魏忠贤碑获罪而被罢官遣归。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桐、米万钟齐名,又有“南张北董”之号,而且书名还殡播日本、朝鲜及南洋诸国,代表作有《承天寺十奇诗》、《禅鸡冢记》等。他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崇祯十七年(1644年)卒于家。
郑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长崎,南安石井人。受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忠孝伯、招讨大将军;受永历帝封威远侯、漳国公、延平郡王。他短暂一生的最大业绩是与其父郑芝龙决裂,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以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进行抗清,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尤其是在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1661年月21日)从金门料罗湾挥师东渡,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驱逐侵占台湾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使神圣宝岛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册上谱写出极其光辉的篇章,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又按照大陆封建制度的模式在台湾划分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管理机构,并分遣文武官员和召募大陆移民进行屯垦,大力发展经济,促使台湾由原始社会跨进“封建制大门”,开始成为美丽富饶的宝岛,被台湾同胞尊为“开山圣王”,建祠奉祀。卒葬台南州仔尾,清康熙三十九年(1699)钦赐迁葬于南安水头康店覆船山郑氏祖茔。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龙湖衙口人。著名的军事家,先后被授予同安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右都督,封靖海将军。康熙七年(1668年)调入京师为内大臣,封伯爵,奉朝请。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授命专征台湾。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率军从铜山(今山东)出发,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八月十三日到达台湾,逼使郑克爽投降,顺利地平定了台湾明郑政权,晋封靖海侯;之后又为劝康熙皇帝派兵镇守,设府管理,促使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他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对闽台两地社会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卒赠太子少傅,钦赐祭葬。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榕村,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壮宦48年,操守清廉,鄞政恤民,育材举贤,黜墨击贫,保护善类,治绩显著。尤其是在平定福建耿精忠的判乱和台湾明郑政权起了关键性作用,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又奉旨整治漳河、子牙河、永定河,平息水患,大兴水利,开创了古代治河的新篇章。他是位理学大师,并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奉旨编纂《朱子全书》、《性理情义》、《周易析中》,成为清初复兴理学的中坚人物。他还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韵、音乐、兵法、水利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而且在文学、诗歌创作也造诣很高,堪称是清代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学问家。卒谥文贞,赠太子太傅,被雍正帝褒为“一代之完人”。其著述甚丰,共43种,后人编为《榕村全集》,存38种。
施世纶(1659~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晋江衙口人,施琅仲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荫生初授泰州知州,后历官扬州、江宁、苏州三府知府、江南淮徐道副使、安徽布政使、太仆寺正卿、顺天府尹、都察院落左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遭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落右副都御史等。他居官时,政绩显著,清名远播,《清史稿》赞之:“聪强果决,准抑豪猾,禁胥吏,所至有惠政。”《泉州府志》颂之:“性警敏,勤于莅事,听断讼狱,摘发如神。他郡有疑案不决者,辄移鞠之。自州牧荐历大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曾被康熙皇帝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后成为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卒后,钦赐祭葬。
施世榜(1671~1743年),字文标,号澹亭,原籍晋江龙湖衙口,后随父施秉移居晋江安海和台湾凤山。清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他选为台湾凤山县拔贡,受任福建寿宁教谕,期满告归安海经营房地产。四十岁其父去世,他赴台袭职凤山兵马司副指挥,从此定居台湾,为开发和建设台湾作出较大贡献。他以施长龄为垦户名,先后购买半线(今彰化地区)东螺平原大片埔地和鹿仔港的港汊海坪滩地,召募大陆的移民进行开发,并修筑清代台湾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和福马圳,为台湾彰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笙叔,号颂南,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今属丰泽区北峰镇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清末一位著名的抗英和一系列改革政治、军事以匡国振民的主张;尤其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奏《申明弄赏疏》,极力反对起用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而被革职的大臣琦善、奕山、牛鉴、文蔚等人,谏草流传、读者咋舌,真声震天下,与朱琦、苏魁要并称为“天下三大鲠直御史”。他又是一位精研汉学和金石学学问渊博的学者,著有《籀经堂集》、《三家诗考》、《说文辞》《古籀考》等。卒赠光禄寺卿,钦赐祭葬,进祀贤祠。
丁拱辰(1800~1875年),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回族,晋江陈埭岸兜人,为捐为监生,诰授知县,赏五品花瓴,是清末一位爱国军火科学家。他少时家贫,11岁辍学,砺志自学,尤喜天文数学,年青时就创制了象限全周仪,以测量度数,推算时辰。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国到菲律宾、波斯、阿拉伯等地经商,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制炮、造船原理;二十一年(1841年),因痛心列强侵凌,主张发展科技,抗击侵略,遂日以继夜地整理西炮资料,编著《演炮图说》,翌年获准按图造炮,并教练演放方法,第三年又重辑《演炮图说辑要》,内容为各种西炮、西轮、火药、炮弹的制法和演练方法;二十九年(1849年)应聘到桂林制造枪炮,又撰写《演炮图说后编》,并对明末德国人汤若望口授的《则克录》补充修改,重编《增补则克录》;同治二年(1863年)又编著《西洋军火图编》。其军械著作和枪炮制作对巩固我国海防,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不少贡献,受过道光皇帝和朝野人士的嘉奖褒扬。
黄克晦(1524~1590),字孔昭,号吾野,惠安崇武人,是明朝著名的布衣诗人。他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因见官场龌龊,无意功名,而与名流士绅结社吟诗,并信效司马迁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及两游京师,丰富创作题材。其一生写下大量歌咏山川风光和反映民间疾苦、热爱乡国的诗篇,先后结集有《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宛城集》、《西山唱和集》、《观风录》、《五羊草》等,共七十卷。他还兼擅绘画、书法,时人给予很高评价,称其“诗比孟襄阳(孟浩然),书比李北海(李邕),画比王右丞(王维)”,号为“三绝”。晚年病隐泉州开元寺,卒葬东岳山。
主管部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泉州市图书馆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泉州市丰泽区大兴街与府东路交界处 邮编:362000
闽ICP备08004250号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82号 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