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山腰盐场:延续古法制盐智慧 焕发非遗技艺生机

发布日期:[2025-08-21] 阅读人:1637  字号:      

学生在山腰盐场体验旋盐、扒盐等工艺(山腰盐场供图)

盐雕(部门供图)

叶海雄与徒弟曾繁和制盐工人探讨传统晒盐工艺(钟龙山/摄)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立秋一过,泉港山腰盐场的数万亩盐田添了一丝凉意。在下江工区盐田里,晶莹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盐工们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扒收作业,泉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下江工区主任叶海雄穿梭于滩场纵横交错的盐田埂道间,俯身查看盐质。

这座拥有230多年历史的盐场,是福建省第二大国有盐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来,盐田竟成了新晋“天空之镜”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感受晒盐制盐非遗技艺,原本寂寥无人的盐田,一下闯入了许多陌生又鲜活的面孔,叶海雄和盐工们脸上漾起了惊喜的笑容。

山腰盐场古法晒盐技艺,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

“小时候,我们村就有盐田,晒盐是刻进骨子里的手艺。”聊起盐田,叶海雄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母亲曾是一名老盐工,身边的叔叔婶婶也都从事露天盐业生产工作,在家人的影响下,1998年,22岁的他,在当兵退伍返乡后,也加入了山腰盐场盐业生产一线工作中。

初来乍到,叶海雄也得跟着老盐工潜心学习晒盐制盐等生产工艺,从纳潮、制卤、结晶、旋盐,到扒收、淋卤、归坨,逐一掌握七大核心工序。“海水是原料,纳潮是盐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每天做好潮位测定和海水浓度记录,掌握晴天纳潮头,雨天纳潮中或潮尾……”叶海雄说,最费力的便是“扒收”这道工序,是真正的体力活儿了,没干过盐工的不知道,那是汗珠子砸脚面子,很不容易。“晒盐制盐很是讲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盐工的智慧,细节要把控精准,产出的盐质量才有保障。”

一晃28年过去,叶海雄却从未离开过下江工区的这千亩盐田,从基层工区场务员、化验员、副主任、政工人员、工会主席一路干到主任,从盐业生产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到盐产品全面质量检测检验管理、盐业生产工艺操作和生产质量环节的革新、盐田滩场技术改造,他虚心向盐业老前辈学习,和同事不断研发创新晒制的天然优质细白盐和绿标福建高端原盐等主打产品。

山腰盐场的产盐史,最早要追溯至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历史积淀足够厚,其工艺传承足够久,目前还在使用传统工艺晒盐,集古法工艺生产、品质纯净自然于一身。

为进一步弘扬山腰盐场海盐文化,加大盐文化宣传,2012年,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下江制作坊揭牌开馆,成为泉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泉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传统晒盐技艺在这里得到发扬传承传播和广泛宣传普及。2024年,叶海雄也被评为山腰海盐晒制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他投身于传承技艺工作中,让海盐晒制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盐结合雕艺,变身精美工艺品

“说真的,如果把我调离到其他工区,我不愿意去,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我们的晒盐工人们。”叶海雄说。下江工区共有50位晒盐工,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多数在这里工作了三四十年。盐工们很朴实,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下滩干活,晒盐制盐枯燥又辛苦,但盐工们抬抬头,总能在不经意间瞥见盐田的美,扫去一身的疲惫。

日落时分,盐田波光粼粼,银光闪烁,海水、盐田、天空合为一体,分不清是水还是天……盐田的美,相继被摄影爱好者、自媒体达人挖掘后,在网络走红,成为泉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下江工区时常会迎来远道而来的客人,拍照打卡、特色游学、探索晒盐制盐技艺……“有很多省外的游客,来泉州旅游,会特地来这里打卡,我们的盐工也很热情,向他们展示技艺操作。”叶海雄说。

在此基础上,山腰盐场也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与文旅公司、旅行社等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了盐田景色,体验了晒盐制盐技艺后,还可以体验盐雕DIY。”叶海雄介绍。在山腰街道菜堂社区,由社区居委会成立的菜堂盐业有限公司,自去年成立以来,为研学团队提供了盐雕DIY,深受欢迎。

“公司还进行盐雕产品的生产加工,销量不错,不少客户前来特别定制。”菜堂社区居委会主任钟一红介绍。在菜堂盐业公司的展览区域,记者见到,人们口中吃的盐,结合雕艺,已经变身为一件件与在地文化相结合的精美工艺品。

“既要让千年技艺活下去,又要让海盐文化火起来。”叶海雄说。如今,这片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盐田,不仅延续着千年的制盐智慧,更让非遗技艺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