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泉州烟火气历久弥新的城南样本——厚植文化沃土 共看“旧韵新潮”

发布日期:[2025-07-31] 阅读人:1637  字号:      

暑假的古城,含“星”量很高。宋轶在西街悠闲逛吃面线糊、肉粽、沙茶面、芋头饼,姚晨现身城南片区连发三条微博分享夜生活。


泉州网7月31日讯(融媒体记者 殷斯麒 通讯员 黄凯杰 谢珊婷)暑假的古城,含“星”量很高。宋轶在西街悠闲逛吃面线糊、肉粽、沙茶面、芋头饼,姚晨现身城南片区连发三条微博分享夜生活。近期“巴浪鱼咖啡”、赤子书店也纷纷进驻城南,不仅让古城这片宝藏之地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更将城南片区的新潮社区活动推到了聚光灯下。

近年来,城南片区不断探索,核心在于“共生”而非“取代”。老建筑、老字号得到精心保护与活化,新业态、新活动扎根于城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寻求现代表达,这片热土正以其独特的“旧韵新潮”共生密码,讲述着一个关于古城可持续活化利用的生动样本。

守护“活古城” 打造市井烟火气文化品牌

白岩松说:“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城南这片热土,不仅有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世遗点,也有李贽故居、李妙森故居等文保单位,还有车桥头文啊水丸、秉正堂等老字号,藏着泉州最地道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鲤城区全力“活古城”,加速推进城南片区改造提升,不断挖掘活化城南人文资源,打造市井烟火气文化品牌。位于万寿路的李贽故居是明代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因年久失修,多处出现损毁。2021年,鲤城区启动李贽故居修缮提升工程,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如今,这里不仅修葺一新,保留了故居旧貌,还运用多媒体重新布设展厅,常态化开展“卓吾”讲堂、“城南讲古”等活动,成为展示传播李贽文化的重要窗口。

老建筑承载着城南历史底蕴,老字号则是居民对城南最深切的记忆。城南片区是曾经泉州的繁华商业街区,有着“金青龙、银聚宝”的美誉,孕育了车桥头文啊水丸、秉正堂石花膏、林记正泉茂绿豆饼等多家老字号。而这些金字招牌,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仍扎根于此,共同升腾起泉州最原始的烟火气息。

城南有“新事” 让千年海丝文化持续“圈粉”

如今,城南片区不仅保留着最原始的烟火气,也积极拥抱新时尚、新潮流。去年,由阿梅主理的咖啡店——“巴浪鱼咖啡”正式入驻城南片区,与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比邻而居。“我们对这家店的定位是海洋记忆碎片,从概念设计到空间装饰,再到产品研发,都充分融入海丝文化。”阿梅告诉记者,咖啡店是一种新潮的选择,但是新潮不应脱离城南本土的生活。

而姚晨镜头下的新潮城南,正是源于阿梅策划的“寺庙声波”音乐演出。当晚的德济门遗址广场上人头攒动,市民游客自发加入其中,随着音乐舞动摇摆。“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多,现场气氛轻松欢乐。”阿梅表示,在她心中,城南片区既是温情的,也是先锋的,希望通过当代艺术表达展现“城南新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泉州的魅力。

而在另一边的聚宝街上,由“90后”朱晓澜开设的“城南茶铺”,茶客来来往往,在此细品城南烟火。2016年,朱晓澜从西安回到泉州,投身茶行业;去年,因一次偶然,她被聚宝街的生活气息吸引,“城南茶铺”由此诞生。“喝茶,可以说是泉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朱晓澜说,来茶铺不仅可以品茶,还能“偶遇”宋代点茶展演,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泉州茶文化。

这两年,像“巴浪鱼咖啡”“城南茶铺”这样的新潮业态在城南越来越常见,其中既有城南独特文化的吸引,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业态规划上,我们结合中山南路改造提升的契机,围绕‘闽南味、国潮风、国际范’,计划打造最城南体验街区,延续城南原生态烟火气。”临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以城南庙会为主IP,开展研学、光影秀展播,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串联起游城南古民居、古建筑、古寺庙、古遗址路线,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活样本。

通过有益实践,城南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行路径——尊重并深挖“旧”的底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的探索,并通过政府科学的规划引导,让新旧元素在烟火气中自然交织、相互滋养。城南的实践,不仅为泉州古城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也为中国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魅力、实现有机更新,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责任编辑:林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