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互动演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受访者供图)
阳光洒进余庆楼的庭院内,围炉煮茶的茶香便慢慢升腾。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余庆楼经过改造修缮,现已成为“网红”公共文化空间,入选首批市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昨日,记者了解到,如今的余庆楼已成为游客到洛阳桥必打卡的历史文化景点,展现了洛阳桥文化旅游融合的独特魅力。□融媒体记者 王金植
荒废古厝成“网红”公共文化空间
余庆楼位于洛江区桥南社区桥南街366号。这是一座颇具建筑特色的番仔楼,为两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带外廊。外观似洋楼,底层为有外墙围合、不设内墙的架空层,二层是标准的“二进五间张”双塌岫闽南传统木结构民居。整栋楼共有28间,具有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同时保留了浓厚的闽南风貌。
经历90多年的风雨,余庆楼多处破损、荒废颓败,二楼外廊屋顶塌陷。2018年,按原样修缮,保留古朴韵味。同时,进行活化利用多样探索——庭院设围炉煮茶区,市民游客可在茶香氤氲中感受古建筑的历史韵味;楼内设茶室包厢、国风服饰展示与珠宝展览空间等。此外,还植入蔡襄书院、洛阳桥邮政所等,使之成为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晋级“网红”打卡点。
多方活化演绎文旅融合“新故事”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2011年,83岁的泉州籍台湾诗人余光中从桥南到桥北,用1060步丈量洛阳桥,写下一首题为《洛阳桥》的诗。走进洛江区万安街道余庆楼文化艺术空间,就能看见书写在院墙上的这句诗。
据介绍,洛江区围绕世遗点洛阳桥加强城市营销,余庆楼作为桥南古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创工艺等多元业态,不仅丰富了洛阳桥景区的旅游内容,还提升了游客体验。余庆楼文化艺术空间还与洛江侨批馆、泉州海丝非遗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连成一片,给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新地标
自今年春节开始,每逢节假日,余庆楼里都会上演《陈三五娘》沉浸式互动演绎。在楼前空地,观众化身元宵灯会上的路人,见证陈三与五娘灯下邂逅的浪漫场景;二楼连廊上,观众担当“助攻”,鼓励五娘对陈三抛下荔枝手帕、传达绵绵情意……楼内楼外、楼上楼下,1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跟随演员的脚步穿行在古厝中,看戏人也成了戏中人。
这是余庆楼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接下来,余庆楼将引进一系列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与商品,打造成为连接古今、融汇文化与商业的洛江文旅新地标,为游客提供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同时,还将设置文化展示区,通过图片、文字及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展现闽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独特魅力。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及民俗活动,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