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巷遇·驿内巷:这座百年洋楼的地下室中藏着一口神秘的水井

发布日期:[2023-09-13] 阅读人:1637  字号: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驿内巷,位于古城北隅云山铺生韩境,因为明清时期供来往官员住宿的驿馆设在这里,故称驿内巷。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晋安驿,在县治西驿内巷。

1959年10月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泉州影剧院落成,驿内巷被分为了前驿内巷和后驿内巷。东侧的前驿内巷东起中山路,西抵泉州影剧院,位于州顶的古谯楼前西向;西侧的后驿内巷西起新街,经过究史巷,北折抵达镇府司巷。

位于热闹的西街旁,前驿内巷是游客的热门拍照点。

驿内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捐资助学的著名西医

曾经的苏应南洋楼全貌。

经加固整修之后,如今的苏家洋楼主楼仍然保留。

在游人如织的泉州西街旁,前驿内巷2号的苏应南洋楼显得十分低调,这座洋楼建于1910年-1919年间,是近代泉州最早的洋楼之一,历经百年沧桑,洋楼许多地方已经损毁更新,但主体建筑保留了下来,更为珍贵的是,洋楼内有一间保存完好的百年地下室,至今室内井水清澈见底,这在泉州古城十分罕见。

苏容光、苏容丽介绍洋楼故事。

据苏应南的孙子苏容光、孙女苏容丽介绍,苏应南,字连福(联福、年福)(1884-1947),祖籍晋江磁灶钱坡村。苏应南幼年失怙,一个人来到泉州城内工读学医,学成之后在城南中山路开设流声堂西医馆,医术医德均受患者好评,因而名扬城南一带。辛亥革命后,苏应南加入同盟会,被选为泉州同盟会财务副股长,为革命筹措经费,后因反袁事败而隐退,专门行医。1913年,未满30岁的苏应南在老家磁灶镇独资创办尚志小学,并实行免费教育。1924年,苏应南在南岳后街发起创办公立西医院,设有内科和外科,至1927年因经费无着停办。后来苏应南还参加了不少泉州古城的民生建设。

抗战时期尚志小学曾一度中断办学,抗战胜利后,苏应南继续为兴建校舍和义诊医院奔波,他去世后,家属依其遗愿,再次向学校捐出近20亩土地、72株龙眼树、5间店面。

苏应南洋楼占地500多平方米, 2008年,福建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公布,泉州有17处一级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榜上有名,苏应南洋楼入选。

2000年时,已近百年的苏应南洋楼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房,经过拆建之后,如今只有部分存留,就在这存留的部分建筑中,仍可看到墙体精美的雕饰和独特的门窗。

苏宅2001年被鉴定为危房。

苏家洋楼有着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大门极具特色,这是泉州画家彭传芳(左)画的洋楼大门。

设计巧妙的百年地下室

苏应南洋楼坐北朝南,一楼大厅的北侧,两边是木质楼梯,中间则是一个隐蔽的地下室入口。

百年地下室内的水井。

泉州不少洋楼在修建时,为安全起见,都设置过地下室,但如今绝大多数已荒废,无法入内,只留下在抗战期间躲避日军轰炸的故事,但苏家洋楼的地下室却依然保存完好。

在楼梯拐两道弯之后,可以来到苏家洋楼地下室,四周可看到粗大的承力柱,地下室的地面中间,有一口长方形的井。苏容光介绍,那时候城市周边闹匪患,因此大户人家的房子普遍会做一些隐蔽防御的空间,这间地下室入口隐蔽,加上这口百年水位不变、清澈见底的井水,形成一个良好的避难所。苏容光说,当年爷爷与同盟会成员曾在这里密谈,可确保安全无虞。

清澈见底的百年地下室水井。

细看之下,水井的深度不及两米,水面距离地面也很近,汲水方便。可见当年发掘地下室时考虑周到,如果地下室挖得过深,井水可能溢出地面。

苏容光说,这口水井有个神奇的地方,在地下阴暗之处,有水就易生蚊虫,可这口水井却从未生蚊虫。或许是不见阳光的原因,井内连常见的绿苔都没有,干净整洁。在过去没空调的年代,朋友们夏天爱上这儿来搓麻将,既阴凉又无蚊虫叮咬,十分惬意。

地下室东侧的楼梯。

地下室除了西侧下来的楼梯,东侧还设计了一个狭窄的楼梯,可以通往洋楼外面。可以想象,当危险来临,家人只需带着食物躲到地下室,靠清水可以度日,万一匪徒发现地下室准备进来,又可以从另外一侧楼梯跑到安全的大楼外。

从苏杭请人修苏家园林

画家张春霖笔下的苏家园林,下方入口筑有拱门。

苏家除了洋楼,园林也颇具特色,在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的《泉州古园林钩沉》中,描述了苏家园林的风貌,画家张春霖还原了当年的美景。文中写道,1926年,苏应南买新的太湖石,在洋楼西畔垒起大型假山。这些太湖石购自苏州、常州,船载而至,同时请来一名垒山匠。在泉州南门一带,苏、杭郊商不少,只要派人随船到苏州太湖石商家,自有垒山匠也在其间,看图讲价,商定之后,垒山匠将石找齐,屯于船底,并随船南来,略加琢磨,快则半载,尽则一年,便可成山。

苏家园林的假山占地约15平方米、东南方向筑有拱门,进门便可拾级而登,左边是一架伞状紫藤花,沿着石梯攀援,浏览众多峰谷后可以到主峰,半山还有一个小亭,有石桌石凳,可坐五六人。

当年苏家园林的花盆,保存至今仍然精致。(杨茂盛/供图)

苏容丽回忆说,虽然大楼有百年历史,其实苏家人住的时间并不长,这里在30多年的时间里,驻扎过部队,当过政府部门办公点等,到1985年落实政策,洋楼归还苏家,这时苏家园林已毁,绝大多数残余构件在上世纪70年代送往开元寺。以前苏家附近有粘、史、傅三个大户人家,临西街的店面开有多家医馆,还有一些理发小店,有些手艺高超的师傅还被大上海理发厅聘请过去。苏容光很早就对摄影感兴趣,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基督教泉南堂旁的前进照相馆(原真宛然照相馆)有一座木质照相座机要卖,苏容光花几百元的大价钱买回来,保存至今。

中山路真宛然照相馆的木质照相座机。

洋楼有着许多泉州建筑元素,这是西侧的出砖入石墙。

如今的苏家园林处种有一些花草。

拾遗

见证君子巷的墙砖

驿内巷附近有一条君子巷,如今已经消失,但关于君子的故事却流传下来。明代泉州府晋江县有一位进士李源,最初在广东任粮财稽核监督,为官清正廉洁,有人送来百余两黄金,李源分文不取;有人忌惮他的严明,设酒席宴请,他只是举杯碰碰嘴唇,并不喝下。后来因不满官场黑暗,李源回到泉州孝养父母,泉州知府王人浚很钦佩,特意捐资修建了李源遭火灾焚毁的房子,并感叹道:“我作为知府,却让君子没有庇身之所,实在惭愧!”

当年李宅所建位置和史宅毗邻,完工之后,王人浚为避免日后纠纷,特意烧制了有 “李宅墙”“与史宅无干”字样的红砖,于是两宅之间出现的巷子,被称为“君子巷”。

后驿内巷。

驿内巷虽处闹市,却闹中取静,这里千百年来泉州古城的中心地带,也是曾经的官宦聚居之地,有着许多精彩故事值得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