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福州市的琉球馆、琉球墓外,很少人知道泉州也有一处用于招待琉球为主的海外诸国贡使的驿馆,还出土发现与琉球相关的墓地遗址。
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访华引发广泛关注,记者与文史学者等一同探访——
泉州“琉球遗迹”见证闽琉深情厚谊
泉州网7月7日讯 (记者 张沼婢 张素萍 许小程)7月3日—6日,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时隔4年再次访问中国,引发广泛关注。6日,他访问了与冲绳县缔结友好县省关系的福建省。
福建与琉球(日本称冲绳,历史上琉球曾是独立的王国——编者注)渊源非比寻常。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在参观明抄本《使琉球录》展品时,习近平说:“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当时还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
除福州市的琉球馆、琉球墓外,很少人知道泉州也有一处用于招待琉球为主的海外诸国贡使的驿馆,还出土发现与琉球相关的墓地遗址。连日来,记者与文史学者等一同探访这些遗迹,感受在历史长河中琉球王国与福建结下的深情厚谊。
【一个遗址】
昔日“琉球通华第一站”
泉州设“来远驿”接待琉球进贡使
在泉州古城南端,聚宝街车桥头一带,记者看到一方写着“明来远驿遗址”的石碑立在街角,石碑左侧刻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
“明来远驿遗址”碑记,见证琉球王国与泉州的深情厚谊。(素萍 摄)
“来远驿是古代掌管接待外国来客的官署,因来远驿多为琉球人居住,附近设有储备贡品的‘进贡厂’,泉州民间将此处称为‘琉球馆’。”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伟介绍,明永乐三年(1405),因外番来朝贡的特使越来越多,在泉州市舶司机构内设立了下属部门来远驿,主要用于接待琉球贡使团。清同治《泉州府志》记载:“明来远驿在府城南三十五都车桥村,永乐三年建,以馆海外诸国贡使。”
明清时期,泉州是中国通往琉球的重要口岸,是中琉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枢纽。“泉州是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成化以前,泉州是琉球通华的第一站;明成化以后,琉球在华活动也与泉州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黄伟统计,从明洪武五年(1372)至成化八年(1472),在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之前,琉球国向中国纳贡的船只由泉州港上岸,短短百年间竟达248次。如此频繁的朝贡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琉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泉州成为琉球重要的商贸伙伴。
明成化八年(1472),市舶司移置福州,泉州来远驿废。“即使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由于泉州的丰富物产和乐于商贩的泉州商人,在与琉球的贸易中,泉州仍有着重要地位。”黄伟说。
如今的来远驿旧地,一方碑记讲述悠悠往事。多年来,这里吸引了许多来自冲绳的游客。2012年1月28日,50多名冲绳游客组团来泉州寻根,他们特地探访来远驿遗址,彼时60多岁的西铭圭藏通过翻译告诉记者:“冲绳有36姓,大多来自福建的福州和泉州,我们回来看看祖先住过的地方!”
鲤城区临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长杨声荣介绍,几十年前,日本电视台拍摄“中国大陆三千里踏察行”节目,拍摄起点就在来远驿。来远驿在我国海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一座墓葬】
明代古墓出土珍贵墓志铭
见证泉人为中琉交往作贡献
泉州江南街道乌石社区的狮头山下,曾发掘出土一座与琉球有关的明代古墓葬,当地人称“琉球墓”“明代古墓”。7月5日,记者一行前往江南街道寻访该墓葬,惜因多年前山林起火,山上诸多墓葬或搬迁或已毁,该墓及墓主人后裔无处可寻。
“2011年3月,我们在狮头山下的这座古墓中发现了墓志铭。墓志铭记载了墓主人王应元随明朝册封使团出使琉球的经历,为了解泉州与琉球的交往史增加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德化县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建中说。陈建中当时担任泉州市博物馆馆长,曾组织考古人员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在这座明代闽南墓葬中发现了两方墓志铭。
陈建中介绍,墓主人王应元,名元卿,号伯台。王应元喜诗好酒,广交名家名宦之流,其墓志铭“待赠伯台王先生墓志铭”的撰写者是明代著名地方志史学家何乔远。
“待赠伯台王先生墓志铭”拓片(资料图)
《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曾就两方墓志铭进行断句和综合解读。从铭文来看,王应元的去世时间为明万历壬子年(1612),他因“诗客可语者”(即知晓琉球语言),担任“译语通事”,于万历年间随朝廷官员夏子阳、王士桢出使琉球,并在行程中化解海难。据悉,这次出使琉球,《明史》上也有记载:“帝纳之。三十三年七月,乃命(夏)子阳等速渡海竣事。”
如今,这两方墓志铭被珍藏于泉州市博物馆。“琉球与中国一衣带水,关系源远流长。泉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在中琉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方墓志铭见证了泉州人为中琉交往所作出的贡献,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陈建中表示。
【一份珍藏】
闽人36姓部分来自泉州
泉州人后裔曾任琉球宰相
“明清两代,琉球为中国藩属,新任琉球王就任之际,都要举行册封仪式。”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谢必震介绍,琉球历代国王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这个过程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历史资料。泉州南安丰州古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最近发现了一份特别的“通关文书”。
原来,王赞成在文献征集过程中发现了一纸钤盖关防的“移文”。这份文书记载了清乾隆年间琉球国来使毛国栋等人护送贡物赴京,记录了当时琉球进贡使团到达常州武进时的通关、护送、接洽诸事,其文献、文物价值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移文”称,清廷委派泉州府厦防同知黄奠邦护送前行。“这份‘琉球贡使在江苏的通关文书’说明,清乾隆时期朝廷仍委派泉州府官员参与负责琉球贡使的接待保障工作。”王赞成介绍。
清乾隆年间琉球贡使在江苏的通关文书(王赞成供图)
作为泉州颇有名气的收藏家,王赞成还展示了一方由“册封琉球使团副使”徐葆光所题写的牌匾。这方“绿野良图”牌匾刻于清雍正四年(1726),是研究中琉历史关系的重要文物。据悉,该匾目前被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清代“绿野良图”匾(资料图)
“这些文物及遗迹,彰显了泉州作为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在中琉数百年的交往史中扮演了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不论是移民琉球、两地商贸往来,还是双方救助遇险船只,都印证了泉州与琉球的深厚情谊。”黄伟举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赐福建36姓移民琉球,这36姓部分来自泉州。如泉州南安人蔡崇,其后裔担任琉球进贡使者,仅在明代就有17人,作为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就有10人。蔡崇后裔中最著名的是蔡温,他在清康熙年间官居琉球国宰相,励精图治20多年,使琉球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些人移居琉球,带去先进的中华文化,在琉球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不仅如此,明代有大批泉州窑口的陶瓷器输入琉球,不少泉州人在中琉交往中担任“通事官”(即翻译、译员),朝廷还将泉州所造之船赐给琉球。琉球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泉州的影响。
相关链接
明清两代 朝廷派出琉球册封使团20余次
琉球国即现在的冲绳,在1879年被日本侵占之前是个独立的国家,前后存在数百年。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号称“万国津梁”。
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明政府派杨载出使琉球三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帝喜,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有差”。杨载一行代表朱元璋旨意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琉球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朝政府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属,从此拉开历时明清两代、长达500多年的中琉友好往来的历史。
明清易代之后,清政府积极从事建立宗藩关系。清中期,清廷通过对琉球经济上“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治上“怀柔远人”的册封活动、文化上“宏宣德化”的传播中华文化等措施,使中琉宗藩关系在康乾时期达到清代历史发展的顶峰。
据统计,琉球作为明清两朝的藩属长达500余年,从明洪武五年(1372)开始确立这种藩属关系,明清两朝先后20多次向琉球派遣册封琉球王的册封使团。历次册封使的《使琉球录》,直接记录了悠久的中琉交往关系,都是有关琉球王国历史及其政治地位研究的可靠史料。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