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通远王”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会称之为“海神”?近日,南安举办首届泉州昭惠文化研讨会,聚焦世界遗产时代,汇聚学术界研究。
本期《最闽南》,记者跟随泉州文史专家来到向阳乡五台乐山泉郡昭惠祖庙——通远王福佑帝君的发祥地,通过走访古庙、古道、古桥,探索1000多年前的那些故事;通过古墓、古佛、古石刻、古陶瓷等历史遗迹,了解当年盛况;通过专家探讨和见解,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泉州海洋文化。
原为“山神” 宋时被奉为“海神”
在海拔1080米的南安向阳乡五台乐山,有一座泉郡昭惠祖庙。
人们到昭惠庙进香
该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兴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几经沧桑,现存庙宇大殿2008年重建,为抬梁式木架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屋盖为单檐歇山顶,燕尾形屋脊,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主祀“海上丝绸之路”第一航海保护神“通远王”——福佑帝君和观音、朱公元帅等诸神。
说来有趣,这位叫做通远王的海神,最初并不负责海洋事务,他的角色原是一位山神。相传在唐朝时,来自四川的进士李元溥,在泉州西北的乐山隐居修行,得道坐化升仙,成了乐山的山神,被称为乐山王。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日山重建延福寺,乐山王显圣输送木材,从深山到沿海,由山神成海神,在九日山迅速发迹。山神乐山王又被命名为善利王,成为雨神。而到了宋朝,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泉州当地的航海家和商人们,逐渐将海上航行一帆风顺的美好愿景,也寄托在这位神仙身上。它是泉州第一代“海神”。
相传,宋嘉祐年间,郡侯县宰祈雨有应,奏请加封通远王为“广福普利帝君”、朱相公为“昭惠福宁元帅”,赐庙额“昭惠”。鼎盛时期,这里住有500多个和尚。寺庙遗址中,满是古代的瓦当与石构件,还有当年的庭院旧檐,以及取水的古井和练武场。2005年,泉州文物专家对昭惠庙新出土的一批佛像、建筑构件、瓷器等进行鉴定,发现其大部分为宋代文物。
昭惠祖庙出土的宋元时期的陶瓷
据悉,除了向阳五台乐山昭惠庙外,目前,泉州各地供奉通远王的庙宇还有九日山昭惠庙、洛阳昭惠庙、安平昭惠庙、青阳石鼓庙、池店龙潭昭惠庙、池店旧埔昭惠庙、鲤城雷锋古地昭惠庙、丰泽皇墩昭惠古宫、惠安楚滨宫、惠安前湖昭惠宫、南安席里圣霖宫、南安扬美昭惠庙、马来西亚江沙昭惠庙等,可见其影响之广。
石碑刻讲述古庙700年风雨
而庙前的碑刻,遗留下古老传说的同时,也记载了昭惠庙的历史。
在向阳五台乐山昭惠祖庙前右侧,有一方碑刻。碑高1.42米,长方形圭首,上阴刻楷书“五台”二字。据碑文记载: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阳春三月,安溪县尹兼劝农事钱宗显莅临五台乐山进香朝圣,乘兴题镌“五台”二字,书法潇洒大方、刚劲有力。碑刻历经700年风霜雨雪,保存较完好。1998年4月,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00年历史的五台碑刻
除此之外,古庙遗址现还留有其他石刻、碑刻。庙的前左侧有“霓羽仙坛”石刻,至今2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碑高1.3米,坐北朝南,右上款题刻“乾隆丙午年春王正月中浣”,左下款“桃源牧郑一崧题并书”;乾隆年间的石刻还有五台乐山“观日台”摩崖石刻,下款有“江左郑一崧书”,是200多年前永春桃源知州郑一崧漫游五台时留下的书法真迹。站在观日台,看云卷云舒,心中自然一片宁静。
霓羽仙坛
观日台
而在五台乐山观日台北面约200米处有一座宋墓——朱相公墓塔。墓塔前侧有重修碑记一方,长方形圭首,上阴刻楷书:“朱相公,祖福宁州,显化于宋,有志可稽,封元帅。至大明万历辛亥年,五台山住持僧员礼重修,宝藏题。” 古联语有:“显化乐山留圣迹;累封宋代纪元勋。”
朱相公墓塔
五伯僧墓塔
千年官道烙历史印记
在昭惠庙下庵左侧,有一条千年古官道。这是泉州市内目前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官道。路宽约1米,全长20公里。古道建于宋朝,是古代泉州通往永春、福州的交通要道。
千年古官道
在昭惠祖庙前,古道被一分为二。一条古官道叫“平步青云”,另一条则唤作“跬步千里”。据当地的吴先生介绍:“这是当年泉州通往福州的必经之路,也是秀才们进京赶考之路,是真正意义上的‘官道’。‘官道’的取名寓意要想‘平步青云’之前,必须先‘跬步千里’,正如《荀子·劝学》所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沿着古官石道往前走,遇到一“藏宝图”。这是一摩崖石刻,高约39厘米,宽约35厘米,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字迹已无法准确辨认。听说这方石刻流传着一个非常神秘的传说:谁能认准摩崖石刻上的35个字,就可以获取宝物。
藏宝图
古道上,还有拴马石、“卧云桥”“连理枝”等有趣又充满历史感的遗迹。而在古道绵延处,清泉“八德水”更是让人惊叹。相传,“八德水”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8位大仙,各题一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以称为“八德”。“八德水”一年四季潺流不息。我们掬水饮之,泉水清冽、甘甜,让人回味无穷。
卧云桥
连理枝
八德水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达官显贵纷至沓来。据泉州市文联原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瑞统介绍,宋代的蔡襄、朱熹等历史名人,都来这里登高览胜、吟咏题词过,是这里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者。
如今,古道虽已没落,但古庙犹在,“海神”也依然被人们祭拜着,仿佛那千年海丝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