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伊斯兰教圣墓见证海洋贸易带来的文化融合

发布日期:[2021-12-07] 阅读人:1637  字号: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四位门徒中三贤和四贤的墓葬,又称三贤四贤墓。

 

圣墓见证海洋贸易带来的文化融合

泉州网12月3日讯 (记者 许文龙/文 陈英杰/图)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四位门徒中三贤和四贤的墓葬,又称三贤四贤墓。

这里山清水秀,绿草如茵,是穆斯林向往的胜迹。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追溯圣墓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它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往来的一个缩影。

圣墓全景

这里安息着两位穆斯林先贤

“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向穆斯林发出的号召。早在伊斯兰教蒙昧时期,就有一些穆斯林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就安眠着伊斯兰教创立时期,航海来到中国的两位穆斯林先贤。

两位先贤的墓葬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黄真真介绍,据考究,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明代方志史学家何乔远《闽书·方域志·灵山》中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的四个门徒来到中国,号称“四贤”。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四贤到泉州,归真后安葬在泉州东郊一座山清水秀,绿草成茵的山麓。因为三贤、四贤生前有高尚的德行,因而被人们尊称为“圣贤之人”。相传,自从他们安葬此山后,夜里能发出灵光,因而人们称之为灵山,其墓坟即称为圣墓。这个名称既含有灵验的意思,又体现了人们对伊斯兰教和两位先贤的尊敬。

墓葬建筑中西合璧规格高

灵山坐落于泉州东门外碧波荡漾的东湖之畔,满山的青松翠柏掩映着半山腰一座隐隐显露的古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墓。

前往圣墓的途中,会穿过伊斯兰教特有的尖拱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绵延的翠绿。走过石桥,石板路蜿蜒向上,两侧树木茂密。到一处空地时豁然开朗,一块阿拉伯碑文立在台阶之上,指引着方向——伊斯兰教圣墓。仰望山顶,两棵巨柏仿佛“卫士”般在两侧的林丛中兀立,静静守护着安眠于此的古代圣贤。

圣墓重点遗存包含两座石墓、墓廊。按照伊斯兰教墓葬风俗,墓葬形式应为头北足南,身体侧卧面朝西方,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墓前西面有可供穆斯林瞻礼时举行仪式的旷地。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就是严格按照穆斯林规制安葬的,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筑,主体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

两座墓盖石就是三贤、四贤的墓葬,东西向并排,各呈长方形。它们的尺寸明显大于泉州地区发现的其他墓盖石。墓盖石分三层,底层四面浮雕莲瓣纹,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淳朴、善良的高尚品德,中层素面,最上层是横截面呈“回”字形的顶盖石。

墓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石构墓廊,墓廊的平面图案就是伊斯兰教最常见的标志——新月形,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像初月一样纯洁。廊柱共有25根,前排柱共10柱9间,左右对称,后廊柱贴着挡土墙设立,共15柱,中央3间屋盖略高起,形成主体,左右为从体。廊柱中有几根造型特异,柱上下两端卷杀,古建筑学家们断定其属于典型的梭柱,应属于唐代的遗物。可见圣墓的柱廊虽屡经重修,仍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实物。

墓廊建筑融合了伊斯兰教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墓廊一共有九开间,九开间是中国传统建筑规制最高的规格,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清源山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说,圣墓等级规格很高,墓廊呈九开间分布,中间像是中国建筑风格的大堂,旁边像厢房一样,两边各四间,融入泉州闽南古厝特色,而“九”在唐朝是皇室才能用的数字,这也证明了三贤、四贤在当时的地位,堪称德高望重。

“虽经历了明朝时的大地震,圣墓回廊和石柱至今保存完整。”陈江海表示,墓盖石整体造型符合伊斯兰文化特征,但最下层环刻的莲瓣纹则是中国文化的常用装饰。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筑的选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观念。这些特征显示出海洋贸易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郑和下西洋前曾来拜谒

伊斯兰教圣墓自7世纪建成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修缮,有七方石碑记载了不同时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员的修缮之举。

回廊正中一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阴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笔迹苍劲,是一方立于1322年的重修圣墓碑,记载了两位贤者来中国的时间和事由,并明确记录了一批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现墓葬地的主体也是那次修缮后的遗存。可见,早在十四世纪之前,圣墓就受到穆斯林的崇拜和保护。

元代重修圣墓碑

墓廊西侧矗立着一块行香纪事碑。据考究,公元1417年,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来此拜谒先贤、祈求庇佑。这是泉州地方官蒲和日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

郑和行香碑

此外,现场还有多块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重修圣墓的碑刻。如立于1714年,记述了福建汀邵延等处右总兵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督左协中军游府陈美共修此墓的事迹。嵌于墓廊外西侧石壁上碑刻,记录了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缮圣墓之事。嵌于墓廊外东侧石壁上碑刻,记录了1783年举人郭拔萃修缮圣墓之事。位于墓廊西侧的碑刻,记述了郑和于此行香,陈有功、陈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缮事迹,以及1818年马建纪再建墓亭之事。位于墓廊东侧的碑刻,记述了郑和蒙佑立碑,马建纪等人修缮事迹,以及1871年福建提督江长贵修缮圣墓的经过。

与圣墓相距不足十米,有承天寺历代高僧的舍利塔,此外还有一些当地不同年代村民的墓葬。黄真真说,在这座钟灵毓秀的灵山上,就藏着不同宗教的印迹,是不同宗教在泉州融合与互相包容的缩影。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成为 “东方第一大港”。彼时,“市井十洲人”“缠头赤足半蕃商”,各国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人员汇集于此,也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欧洲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中亚的摩尼教、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理念的引领下,泉州不同宗教文化之间也渐趋融合,呈现多种文化兼容的局面。

文人雅士到此吟诗作赋

圣墓前,还有一方巨石屹立于岩盘之上,这便是泉州著名的老八景之一“玉毬风动”——风动石。石上有文人墨客的题字和诗句,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在此题有“碧玉毬”三字。神奇的是,在劲风吹拂或人力推动下,“碧玉毬”会微微晃动,看似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正应了石上所刻的“天然机妙”之语。而在巨石背面,岩盘延伸出一方可纳百人的平台,乘高临下,灵山远处的景色一览无余。

风动石

灵山自古为人文墨客所喜欢,明代泉州文人生活风雅,喜欢到灵山赏花小酌,风动石上也留有历代摩崖石刻,最为显著的是这句:“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仗藜还。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黄真真说,石刻诗句内容表明,古时候灵山有白梅花。此外,从泉州走出去的礼部尚书黄凤翔在《游灵山睹僧坟诗》中写道:“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说的也是灵山上漫山梅花的景致。

为保护和延续历史风貌,2007年的植树节,黄真真组织了一场植树活动,在风动石、圣墓周边种植了400棵梅树。如今,每逢春节前后,盛开的梅花漫山遍野,再现“梅花满山谷”的盛景。

黄真真介绍,古时候站在灵山上极目远眺,清源山、宝盖山隐约横亘气势雄伟,眼前便是一片汪洋海景,不少文人雅士前来登高望海、吟诗作赋。而在千年之前,远渡重洋而来的三贤、四贤选择安葬于灵山,背山面海,或许也正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海面上看到自己国家的商船,不远万里,奔赴而来,有遥望故乡的意义所在,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宋元时期,泉州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第一大港,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涨海声中万国商”正是当时古刺桐城的真实写照。无数阿拉伯人带着货物远航而来,仿佛循着先贤的脚步,在泉州兼容并蓄的胸怀中留下一段佳话。

穆斯林在此拜谒先贤

折射古时泉州经贸繁荣

伊斯兰教圣墓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圣墓的日常巡查、保护管理是由清源山管理委员会负责,文物本体的维护修缮等业务工作由文物部门负责,两个单位形成良好的协调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做好圣墓的保护管理工作。

“泉州本地姓丁、姓郭的市民,大部分是穆斯林后裔。”清源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王晓兰说,三贤四贤来到泉州时,是伊斯兰教萌芽时期。到了元朝,泉州城内穆斯林众多,可以想象当时泉州经贸有多么繁荣。穆斯林在泉州经商贸易、传播宗教,与当地民众通婚,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其墓葬区遍布东郊和东南郊,可以想见他们在此地安居乐业的情景。“目前,泉州市区仍有不少古地名依然保留着伊斯兰教色彩,如津淮街中段的‘津头埔’等。”

尽管学界对伊斯兰教徒最早来到泉州的时间还存在学术争论,但10—14世纪穆斯林商人在泉州的活动轨迹,可从清净寺等现存建筑、泉州大量出土的伊斯兰教石刻及相关历史文献中证实。而伊斯兰教圣墓正是宋元时期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伊斯兰教伴随着海上通商贸易的发展传播到泉州的直接证据。如今,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其前部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墓葬墓盖石,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延续。

“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圣墓依然散发着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穆斯林前来瞻仰、朝拜。”黄真真说,每逢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众人在此拜谒先贤、诵念《古兰经》、举办游坟活动,为亡者祈福,这也是泉州穆斯林恪守不渝的风俗习惯。

黄真真介绍,灵山圣墓是海内外穆斯林沟通的桥梁,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之前联合国一批官员到访朝拜,当看到圣墓保存得如此完好,感叹道:“感谢中国政府,感谢泉州当地有关部门和民众,将我们先人的墓保护得这么好”,这让在场的泉州文保工作人员感到特别欣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