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化价值揭秘

发布日期:[2021-07-27] 阅读人:1637  字号:      

 申遗文本团队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价值与独特之处。

 

历史悠久的世界海洋贸易,在10—14世纪迎来又一次异彩纷呈的繁荣期。活跃于海洋上的商人和使者们,为各地的物资、产品、财富、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构建起了世界性网络。中国作为亚洲海洋东端的经济与文化引擎,对世界海洋贸易与交流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核心贡献。

在此时空背景下,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积累了长期的海外贸易经验,因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在此地设立市舶司,成为国家级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是亚洲海洋东端最为重要的中心港口之一。在当时,它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并以“Zayton(刺桐)”之名流传于世。

日前,申遗文本团队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价值与独特之处。

□记者 蔡紫旻

六胜塔仿木结构 (陈金展 摄)
府文庙建筑群 (陈晓东 摄)
石湖码头通济栈桥 (陈起拓 摄)
安平桥东段镇风塔及雨亭 (郑文桂 摄)
九日山东峰祈风石刻 (成冬冬 摄)
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张涛 摄)
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张涛 摄)
南外宗正司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张涛 摄)
宋元外来宗教石刻 (成冬冬 摄)
真武庙山门 (陈英杰 摄)
余晖中的万寿塔 (贾福山 摄)

“产—运—销”一体化的海外贸易体系

10—14世纪,泉州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出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高度整合,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承载着宋元泉州整体关键价值特征的系列遗产组成部分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遗址,由城门、城墙、路网等构成的城市格局关键设施遗迹,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城市干道与水系,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完整体现宋元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

多元社会结构和世界性社群的文化交流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

空间分布——

在泉州境内,该系列遗产整体分布在从山区到海岸的广大空间范围内。

其中,坐落于江口平原的核心城区,承担着贸易运行中枢的综合性职能;西北面的广袤山区,分布着陶瓷、冶铁产业基地;东向为海港和码头群,以及由桥梁和驿道构成的“滨海大通道”,可以实现与海外以及南北向沿海城市和区域的快速交通;陆路、水路运输网络,贯穿于海湾和山地之间的河口平原和丘陵地带,将泉州港的生产、集散、交易、消费、商业管理等贸易活动场所紧密联系在一起。

内在关联——

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空间上连为一体,系统涵盖了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的管理、生产、运输、交易、消费、服务等核心环节,覆盖从港口经城市到腹地的地理和经济区域空间。

在社会与文化方面相互关联,全面地展现了支撑宋元泉州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职能运行所具有的多元社会结构,以及世界性社群间显著的文化交流。

关键特征——

22处遗产点所构成的整体,共同反映出泉州区域经济和社会系统在海外贸易热潮的塑造下,形成的以下关键特征——

制度保障:体现共同保障贸易运行的官方与民间制度的建筑与场所。

多元社群:体现独特社会结构的世界性多元社群的公共建筑及宗教场所。

城市结构:承担贸易运行中枢职能的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

生产基地:体现强大出口商品制造能力的手工业生产基地。

运输网络:体现强大运输能力的海陆复合的交通网络。

区域布局: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与复合景观。

对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繁荣的突出贡献

宋元泉州因其区域整合、多元繁荣的独特发展智慧和卓越成就,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展现了10—14世纪在空前繁荣的世界海洋贸易活动塑造下,沿线港口社会的蓬勃发展阶段。

宋元泉州的杰出发展智慧,得益于东亚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这一智慧积淀而成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传承至今。

该系列遗产表明,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以其卓越的发展智慧、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申遗大事记

2001年,泉州开始筹备“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方案获福建省政府同意,并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

2004年1月1日,《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2017年1月1日,《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20年,我国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原有的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真武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府文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16个遗产点基础上,新增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德化窑遗址等6个遗产点。

原定于2020年6月29日至7月9日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推迟举行。

2021年6月,国际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公布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的评估结果为“建议列入”。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蔡紫旻 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