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讯 (记者 曾广太 文/图)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2008年6月,永春白鹤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极品师徒》等以永春白鹤拳为背景的多部电影的上映,这一传统拳种走进更多公众的视野中。白鹤拳在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国。如今,与白鹤拳相关的物品、资料逐渐成为藏家收藏的对象,为传播白鹤拳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白鹤拳锦旗背后的故事令人着迷
白鹤拳相关历史照片(翻拍)
白鹤拳拳谱
偶遇一本拳谱 从此醉心拳法
走进位于中心市区源和堂的一家收藏馆,里面的藏品丰富多彩,海丝系列、乐器系列、书画系列、徽章系列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与永春白鹤拳相关的物品、资料,包括锦旗、像章、照片、拳谱等,集中展示了永春白鹤拳技法以及发源、发展、传承和对外传播,对于了解永春白鹤拳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藏品的主人是蔡先生。二十多年前,喜欢收藏的蔡先生到泉州威远楼“淘宝”。在一个角落,有一位老先生的面前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清朝手抄本“永春白鹤拳”拳谱格外显眼。平时喜欢运动的蔡先生顿时眼前一亮,询问后得知老先生来自永春,乃习武之人,尤其擅长永春白鹤拳。老先生发现蔡先生对这本拳谱爱不释手,便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他。
回到家中,蔡先生迫不及待地打开拳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永春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寓法其中,拳诀易于记诵,易于领悟,易于习练;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着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巧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劲。
拳谱里描述的永春白鹤拳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种拳法;有铁砂包、插沙功、竹把功、水缸功、铁板桥、白鹤铁喉功、铁肚功、鹤椿功等软硬功法;有七步三战、七步节力、十三步摇、十三太保、小千字打、大千字打、双千拳法、穿心中拳、小四门、大四门、四门踢斗、白鹤献爪、白鹤展翅、螳螂照日、猛虎擒猪、美女梳妆、青蛇拦路、小八分手、大八分手等数十种套路;有刀、枪、剑、棍、大刀、朴刀、铁钯、铁尺、钩镰枪、鹤翅双刀、双锏等十多种器械套路;有五技对盘、孩儿抱、白鹤搭桥、白鹤补甲、老鹤披仙、翻江闹海、仙童贺寿、单刀进枪、双刀进棍、铁钯破大刀、单剑破方天戟等十几种徒手和器械对练套路;还有舞狮(醒狮)、斗狮(刣狮)等南派舞狮表演活动。
永春白鹤拳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形式,并传承大量中医治疗、保健药方的传统民间武术。有了这本拳谱,蔡先生开始研习,一方面掌握其技击方法,强身健体;另一方面深入了解、领悟白鹤拳的历史与文化。同时,蔡先生进一步收集锦旗、像章、照片等永春白鹤拳相关的物品、资料,丰富藏品。在收藏的过程中,他也结识了许多爱好永春白鹤拳的朋友,与他们交流切磋,领略其中奥妙,其乐无穷。
白鹤拳“对练”床构件
两百多件藏品 讲述背后文化
史料记载,永春白鹤拳是在清初顺治年间由福建省福宁州(今霞浦县)北门外少林拳师方种的女儿方七娘所创。明末遗民方种,原籍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为避时乱,南迁福建省福宁州北门外居住。方种“家富,为人侠气,性好武艺,广交天下豪杰,凡所闻贯精高手明师,多从学之,朝夕勤习,无法不通,遂乃有心手灵机变化之神功”。时方种年已六旬,妻室早亡,“无有传授,仅有一女名七娘。七娘容貌绝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深得方种疼爱,故倾传之。方种意欲并传其未婚婿陈对墀,岂知陈乃负义之人。七娘誓不从,因婚姻失意,又素有贞静之念,即持节投白练寺礼佛。方七娘一日在寺中织布,见一只白鹤飞宿在梁间,昂首振翮,舞脚弄翼,引喙衔毛,伸颈觅食,缠脖栖息,姿态奇妙,心甚异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而过;又以纬尺掷之,复被白鹤展翼弹落;俄而奋腾凌空,冲入霄汉而去。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揣摩衍化,乃糅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几经推敲,创出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称为“鹤法”。
康熙年间,方七娘随其夫曾四回永春,住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今永春五里街镇仰贤儒林社区),在观音院(寺)广授生徒,后人称为“曾武馆”,白鹤拳由此在永春生根发芽。
雍正十二年,永春由县升格为直隶州,水路船运可从泉州港直达永春五里街的许港。随着商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懂武术的拳师保护运送货物(类似镖局),一些商人也练习武术,以确保路上的安全,当时练武者甚众,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商贸业的发展传播到各地,这一时期有很多的文字记载和实物遗存。
蔡先生通过到古玩市场购买、网上购买、与民间藏家交换等方式收集永春白鹤拳相关物品和资料,包括拳谱、锦旗、像章、照片、书籍等,共有两百多件,其中锦旗就有数十件。“这件是1940年10月份,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到延安返回时途经永春,为潘世讽、潘孝德、林宝山、潘嗣清题词的。”蔡先生出示一件写有“白鹤群英”的锦旗,当年陈嘉庚曾邀请潘世讽、潘孝德、林宝山、潘嗣清到新加坡、菲律宾等南洋表演,并且在那里建馆。
“在收藏中了解永春白鹤拳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收藏白鹤拳相关物品的最大乐趣,也是最直接的动力。”蔡先生说。
爱国侨领陈嘉庚题词的锦旗
著作流传后世 拳法远播海外
永春白鹤拳早期的传播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康雍乾时代,永春的商贸业发展迅速,大量白鹤拳师随商旅出行,一些永春商人本身也习练白鹤拳,白鹤拳因此流传各地,远至南洋(东南亚);二是咸同年间闽南林俊的红钱会和陈湖的黑钱会造反,白鹤拳也随农民武装的征战传播到闽粤赣各地,名扬四海。
1928年10月,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永春各门派拳师集中在县西校场选拔,从中挑选出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王忠瑛、林宝山等人赴试,结果全部合格,取得证书荣旋,嗣后在五里街“翁公祠”创设“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任馆长,参加考试的拳师及其他名家担任各职,一改私家教拳旧俗,转为集体传授新风,令永春白鹤拳步上一个新台阶。永春白鹤拳声誉如日中天,一时无二。翌年应侨领陈嘉庚先生之邀,组成以潘世讽为主任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一行二十人,出访东南亚各地,巡回表演献技,弘扬国粹,涤除积弱,一新国际观瞻。历时一年,为我国民间武术团体首次出访,开创以武术对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之先河,意义深远。
为弘扬国粹,该团应海外侨胞要求,留下部分拳师,先后在海外各地设馆传艺,生徒众多,为永春白鹤拳风靡东南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广、传播、发展武术起着很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永春白鹤拳还衍生出飞鹤拳、鸣鹤拳、食鹤拳、独脚鹤、长技鹤、咏春拳等分支流派,并演变为日本空手道刚柔流,享誉世界。白鹤拳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皆情结祖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以拳会友。作为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五里街镇也为继承发展、弘扬白鹤拳文化而努力,现已在大羽村建设白鹤拳史馆、演武场碑林,为“鹤友”交流提供平台,这将大大促进白鹤拳文化的传扬。
“从永春白鹤拳相关物品的收集中,可以发现其传播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且有数代的传人。”蔡先生介绍,历代拳师习武修文,在前贤口传身授及文字记载的基础上,对永春白鹤拳的源流、传播、发展和套路内容、技术理论分别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其间,有署名为“梅山主人”的萧伯实、郑樵和林董及许多佚名的永春先贤,对永春白鹤拳进行了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汇诸大成。流传后世的著作有《白鹤仙师祖传真法》《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又称《白练寺传授拳法》)《桃源拳术》《白鹤拳家正法》《方七娘拳祖及自述切要条文》《永春拳家正法》等手稿书抄以及见诸文字记载的残篇遗稿,让后世能够脉络清晰地追溯永春白鹤拳的源流、历史,进行传承,也让后世学习永春拳有着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这是永春白鹤拳由实践到理论总结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些先贤对永春白鹤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