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巷遇·奎章巷》:金砖巷、梳妆楼,此巷有“钱”

发布日期:[2018-09-14] 阅读人:1637  字号:      

 
  •  

      巷 | 遇 | 档 | 案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奎章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通政社区

      A 地名由来

      “奎章“二字的本意,有仙人或帝王的诗文书法的意思。据记载,古时巷内有一个府第,曾获皇帝题赐,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举人杨渤在巷口立有奎章坊,因此这条小巷名为“奎章巷”。

      奎章巷位于古城中心,也是古时达官显贵居住的地方,民间流传当年巷内有人翻建房屋时,挖出不少金砖,一时广为流传,因此也被坊间称为“金砖巷”。

      B 巷子看点

      奎章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西侧,基督教泉南堂斜对面,与通政巷相邻,全长约200米,东起中山中路,穿过螺珠巷和帽巷后,西抵会通巷。

      巷内有从业近40年没改行的传统修鞋手工艺人;有为了恢复古厝本来面貌,自掏腰包“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师;还有为了心爱的百余盆盆景,留在泉州不去香港的老人,这些巷内普通人身上,有一种精神叫坚守。

      奎霞巷16号

      古建筑修复:

      珍珠蒙尘再辉映

      在清代,奎章巷16号是奎章巷18号东侧的护厝,如今是单独的一户人家,泉州的资深古建筑师杜建庭租下来后,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老宅,还原出了闽南古厝本来的味道。

      这是修复前的16号资料图,从图上不难发现,古厝门面的凹寿造型,被质感差了很多的仿制烟炙砖封了起来,失去了原本的闽南古建筑韵味。

      杜建庭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建筑行业,曾在福建省五建公司工作,后来专注于古建筑领域,大家亲切地叫他老杜。几年前,他本来准备到奎章巷租房子给工人住,觉得16号这座三进三开间的百年老厝,新修的地方失去了美感,破损的地方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实在可惜,于是与房东达成协议,自掏腰包将古厝改装和坍塌的部分,还原成本来的面貌,一方面可以用来办公、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践和展示古建筑修复的工艺。

      为了达到原汁原味的修复效果,老杜从各地搜集来老构件,这是一排斑驳的柱础石。

      2016年,老杜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修复工作,将老宅缺失、腐坏的原构件,采用墩接、补缺等专业修复方法,按原来风格还原,全部使用收购来的旧材料和旧构件,包括老杉木、旧石材、旧瓦片等,花费了不少资金。眼看租期将近,杜建庭并不觉得后悔,认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至少让古厝还原了本来的精美气息。

      这是修复前的屋顶(如下方图片所示)和现在屋顶的对比图,雕花和造型几乎一模一样。

      老杜在介绍施工方案。在施工前,他的团队就制作了专业的设计图纸,还拍摄了大量图片,确保修复工程不出纰漏。

      修复前的三进三开间的百年古厝,左下角房间的屋顶已经完全损毁。

      老杜团队对坍塌的屋顶不仅铺上旧杉木,防白蚁工作也不落下。

      这是老杜团队用收购来的旧瓦片修复坍塌屋顶时的情景。

      侧门上有“天乐人和”四字,应该是出自《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说的是为人处世,要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之意。

      院中还有“余庆”二字,《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说的是积德行善的家庭,恩泽会延及子孙。

      门边的狗洞设计得也很考究,从远处正面看过去,完全是封闭的,从侧面才可以看到通道,这样不影响墙面整体美观,也很实用。

      门前东西两侧的图案已遭人为损毁,模糊不清,老杜喷了一点水在上面,精细的花卉图案才显现出来。

      这是老杜改造完后的奎章巷16号(如图所示),他呼吁,闽南古厝的独特美感是现代建筑无法替代的,保护古厝,保护传统文化,期待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奎霞巷18号

      周氏旧宅:

      满园榕景诗无声

      奎章巷18号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约200年的三进古厝。旁边的16号曾是它的护厝,如今,84岁的周佑吾先生和85岁的苏慈容太太生活在里面。

      苏太太介绍说,她出生在晋江青阳苏厝,周先生家在这座古厝,是清代一位举人的宅邸,后来周先生的父亲和叔叔一起买了下来。1978年周先生到香港办厂,1984年她也去了香港,之前几十年,两人时常往返香港和泉州两地。而现在周先生放不下古厝内百余盆精美的盆景榕,便和苏太太留在泉州,两个人本来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在香港领2000元港币的“水果金”(即香港高龄津贴,也叫“生果金”),现在也不要了,靠泉州厂房的租金可以用作日常消费。

      两位老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客厅中央是电视机和播放机,旁边还有一个麦克风,左侧书柜内摆满了各种国产电视剧,右侧书柜则是周先生亲自录下来的各类歌曲节目。看着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周太太还可以清楚地记得几十年前老版《铁道游击队》的主演是谁。

      左侧书柜内,各类国产电视剧一应俱全,在网络时代,这样的老派刷剧方式已不多见,别有趣味。

      右侧书柜摆满了周先生录制的各种歌曲节目,还工整地记录每个节目的全名。看来国产电视剧和歌曲,是两位老人共同的爱好。

      最让两位老人离不开泉州的,就是这百余盆盆景榕,由于数量实在太多,除了修建专门的花台,还专门请了一位园丁,帮忙浇水修剪,保证每一盆都生机盎然。

      最高的盆景榕有两米多高,有孤高兀立的美感。

      天井中的盆景疏密掩映,静谧的庭院内时光缓慢流淌。(吴晶晶/摄)

      一口古井嵌置天井台阶中,可以抽水使用,登上台阶,还是满满的盆景。

      古厝大门上造型典雅的门环,既可方便开关门,也可作叩门之用。

      大门东西两侧,在几十年前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八个黄字下面,还分别有两个更早的大字,西侧为“燕誉”。《诗经》有云:“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燕”通“宴”,“誉”为“乐”,说的是“既已见到周天子,我的心情舒畅。一边宴饮一边谈笑,因此大家安乐愉悦”。“燕誉”二字,表达家庭和睦安乐的意思,用典十分古雅。而东侧二字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识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文后留言讨论。

      奎章巷4号

      修鞋老店:

      工匠精神得人心

      位于奎章巷口的4号,是一家开于1981年的修鞋老店,30多年来,太多传统手艺随着时代发展慢慢消失。店主林少斌一直坚持下来,凭借精湛的手艺,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如今除了附近居民,还有不少老顾客骑着电动车从很远地方赶来,专门找林少斌修补鞋子。

      30多年前,林少斌从老家安溪来到泉州市区时,才20岁出头,在新门街一家木器厂打工,做些扫地、倒垃圾的杂活,每天工资8角钱。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打听到补鞋师傅一天可以收入5元钱,这在当时可以抵一个月的房租,于是按照传统的老行规拜师学艺。当时补鞋行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背着补鞋箱,走街串巷吆喝生意;一种是街头定点补鞋。林少斌觉得定点补鞋容易做好回头客,便跟着街头师傅认真学艺,还从浙江花28元钱邮购回人生的第一台鞋车,出师之后,便开始自己的补鞋生涯。

      过去的人对鞋子比较爱惜,一双鞋子经常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要么保修调换,要么旧的没穿坏就买新的,补鞋行业也逐渐萧索,市场虽然需求不大。林少斌凭借过硬的手艺,多年来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仍可维持不错的生意。

      除了补鞋生意外,林少斌的夫人那女士还在旁边的房间修改衣物,因为地处服装店众多的中山中路旁,引来不少顾客光顾。

      奎章巷14号

      黄氏老宅:

      百年沧桑看巨变

      奎章巷14号和12号同处一个大院内,百年古厝的门楣上,几十年前的标语至今依稀可辨。院内的12号面对大门,14号则位于通道西侧。

      14号内的北侧是一栋面南背北的两层楼房,南侧则是一座百年古厝。上世纪初,祖籍泉州南安的黄和冬下南洋,在菲律宾做烟草生意起家。1930年黄和冬过世后,长子回到泉州,在泉州中山路开了一家医药公司,并买下这座古厝。1976年,黄家建起这座两层楼房。在楼房翻建前,这里是一片约300平方米的大厝,内有传统的园林,楼房所在的位置是一座两层小阁楼。

      南侧的木构古厝庄重大方,窗棂雕花保存完好。

      黄和冬去菲律宾打拼的时候,带去三个儿子,妻子和小儿子、两个女儿则留在泉州。留守故土的家人,就是靠来自菲律宾源源不断的侨批汇款,生活过得十分安逸。

      古厝内的金色木刻纹饰,经时光洗礼变得更为古朴。

      也许得益于家族的拼搏精神,黄家后人读书,也出了不少人才。留在泉州的小儿子上世纪40年代考入厦门大学,孙辈中也出过泉州高考第一名,还有不少在泉州高考中名列前茅。

      从清代大户人家风貌,到民国时期的泉州华侨奋斗史,再到现代人家的幸福生活,这间大厝见证百年泉州普通人家的沧桑巨变。

      奎章巷拾遗

      奎章巷30号是一座4层楼建筑,也是奎章巷的最高建筑,修建于1991年,门前有“世居施宅”的字样。楼顶东侧有两块石碑,写有“怀德”二字。据户主介绍,施氏最早从泉州石狮迁至奎章巷居住,并不太清楚是否为施琅的后代。上世纪80年代末,在菲律宾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亲戚,通过侨批汇款2万美元,由老宅翻建成此楼,因此立了“怀德”二字感念亲人。

      巷内古厝的红屋顶,中间冒出一丛绿色,充满生气。

      奎章巷13号杨家门前曾有一株25年的紫藤(两张图分别摄于2005年和2015年),足够碗口粗,横跨小巷,每年春天,像一柄花伞,开得如梦如幻,曾录入《泉州小巷风景》一书。后来由于开得太过繁盛,对邻居古厝造成影响,杨家2015年将这株紫藤捐献给泉州少林寺,成为一段佳话。

      20号是一家用白底蓝字写有西铭别墅的房子,只是大门紧闭,无缘一探究竟。

      奎章巷7号四川总督苏廷玉的小姐梳妆楼,有造型繁复的飞檐,在秋日艳阳下显得更为清净秀丽。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鲤中街道通政社区、杜建庭先生、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下期《巷遇》将走进同样位于中山中路的螺珠巷和帽巷,不一样的老巷,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图文记者 王了

      出镜记者 吴晶晶

      摄像记者 颜沐

      实习生 陈婷婷

      更正

      《巷遇》此前提到的泉州著名画家颜国祥先生故居,在新府口67号,而不是69-71号,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望周知。

    往期回顾

    通政巷

    奎霞巷

    承天巷

    新府口

    玉犀巷

    镇抚巷

    裴巷

    甲第巷

    马坂巷

    金鱼巷

    通源巷

    马鞍山

    十八弯巷

    伍湖巷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