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 | 遇 | 档 | 案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新府口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和平社区
新府口58号
千年元妙观:
七星连珠道门玄
元妙观位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最早名为“白云庙”。684年,登基才两年的李显被母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软禁,705年,众大臣逼宫,迫使病重的武则天传位于李显,是为神龙元年,李唐王朝以道教为国教,非常重视,也就在这一年,白云庙改名为“中兴观”,或取其“转衰为盛”之意。随后,中兴观又多次改名,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取道教经典《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改名为“玄妙观”,最后在康熙七年(1668年),为避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之讳,改名谐音的“元妙观”,一直沿用至今。
元妙观大门西侧,有著名的古井一口,为古时元妙观道士取水炼丹之处,名为“炼丹井”,因为年代久远,井口已被井绳磨出了印痕,看起来更显古朴。旁边还有一处两块圆柱石垒起来的施食台,上有少许水米,据周围居民介绍,这在民间传说中是为了供养魂灵。
新府口48号
左侯祠:
左侯祠堂何处寻
作为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齐名的“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其威震西北的壮举,平定陕甘叛乱、携棺收复新疆,留下“无左公则无新疆”的美名。
在西北扬名天下皆知,在中国东南的泉州,同样留下了左宗棠的生命印记,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左宗棠奉命节制赣、粤、闽三省军务时曾驻泉州行署。1883年中法战争时期,左宗棠延续了他的主战态度,再次自请来福建督师,抗击法军。
泉州著名的小吃“满煎糕”,就与左宗棠有关,相传在追击太平军时,左宗棠为了解决清兵兵粮问题,就在北方煎饼上加以改进,利用福建盛产蔗糖及花生仁制成满煎糕,这样的兵粮不仅容易消化,也便于携带,深受士兵喜爱,也在泉州民间流传开来。
现在新府口48号内,就是左宗棠离任后,官绅为他立的生祠,称为“左侯祠”,可惜的是,左侯祠在历史中已经化为尘埃,如今两棵大榕树下,就是当年左侯祠的所在。
这是2011年拍摄的48号大院,目前正在装修。这里曾作为泉州市文联、泉州市贸发局、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办公地点,据门卫介绍,泉州市公安局部分科室将入驻办公。
这里除了是左侯祠的旧址外,还是泉州五中创校的校址所在地,泉州五中创办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最早称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是福建省最早开办的八所新式公立中学堂之一,也是泉州第一所公立中等学校。
一个普通的大院,留下了太多传奇,当历史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传说,只有这些仅剩的遗址,真实记载着当年的模样。
新府口52号
郭氏老宅:
工匠对场筑精品
2011年的拍摄的新府口52号,与现在基本没有变化,一楼是有着闽南传统味道的老厝,二楼则是洋楼,两个建筑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其中的雕刻和绘画非常丰富,透着文雅气息。
郭宅后面是一座做工精细的洋楼,二楼楼顶的山花造型既繁复又有流动感,线条细腻,有着比较明显的洛可可风格,这种盛行于十八世纪法国贵族府第的造型,至今仍可在许多西方建筑上看到。此外,中间和两旁的拱券,又带有欧洲和阿拉伯风格,细看之下,内容非常丰富。
据郭大展先生介绍,这座洋楼距今已有八九十年,当时由他的祖父郭鸿益建造,郭鸿益早年在南洋经商,将西方建筑上的特色带回了泉州。这种融合东西方文化后产生的“闽南洛可可”风格,显示出泉州民间对外来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千姿百态中,各种文化展露着不同的美感。
郭宅二楼阳台上,可见元妙观就在近邻,天井上有一个铁架,以前这里是一座小巧的铁拱桥,连接左右,很有生活品位,只是几十年前已经被拆除用于炼钢铁,为了安全,后来又重新安装了铁架。
郭大展说,祖父曾在南洋经营纸张、布匹等贸易生意,晚年回泉州后还加入花桥慈济宫做善举。当时在修建郭宅的时候,请了两队惠安师傅,左右同时开工,这样会有一种竞争关系,谁做得更好一目了然,声名在外的惠安师傅们自然各展所长,将建筑打造得美轮美奂。
据华侨大学建筑系老师介绍,这种名为“对场”的安排,也是闽南建筑能够保证质量,精美细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郭大展先生以前是港商,后来回泉州创办了五丰美姜茶公司,生产的速溶姜茶生津开胃,概念新颖,颇受消费者喜欢,当年还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产品交易会,近年才关闭了厂房。
郭宅二楼门楣上,有着传统的山石花卉水墨图,这些漂亮的图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地涂上了墨水,这些粗暴涂抹的痕迹,保留至今,触目惊心,令人遗憾。
郭宅许多细节都做得力求完美,这是二楼的一处猫洞,上面也被惠安师傅雕出了对称的图案,更为美观。
新府口82号
苏镜潭故居:
名门之后有迟香
新府口巷呈L形,元妙观和郭宅在一条直线上,经过拐角,在82号又可以看到一处颇有历史的所在:苏镜潭故居。
苏镜潭故居内的古厝前,一株龙眼树虬结而上,与廊柱和谐共存。
苏镜潭,字菱槎,泉州人,为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的后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曾东渡台湾,晚年又回到泉州,著有《东宁百咏》诗集一部,1939年病逝。
据苏氏后人介绍,苏镜潭当年从清朝大臣黄宗汉后裔的手中,买下这块地并盖房,后来他的儿子与黄宗汉家族的小姐结婚,居住的楼就叫 “迟香楼”。
这里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清源山赐恩崖摩崖石刻显示,新府口巷的苏廷玉与玉犀巷的李廷钰伯爵有联姻关系,而苏廷玉后人又与镇抚巷黄宗汉的后人有联姻关系,这三户名门各居一巷,三巷相连,府第很近,均有联姻。古时婚礼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门当户对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关系,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苏镜潭故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坐西朝东的一处闽南古厝,另一部分是坐北朝南的洋楼“迟香楼”。古厝曾作为文创空间出租,名为“十方别院”,曾用于举办古琴雅集、观影会、插花、围棋、书法等课堂,不过现在已经撤出。
古厝原来是苏镜潭故居的正厝,现在的古厝内散落着搬离后的杂物,略显落寞。
古厝与迟香楼共有的小院内,有一堵风水墙,上有一幅苏镜潭手书的斗大“福”字,正对着迟香楼。作为末代举人,苏镜潭诗词书法自然功底深厚,《东宁百咏》内有一首七绝,单赞清朝名臣、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抗击法军、治理台湾的壮举——
高牙大纛(dào,军队大旗)下苍崖,
上策真能众议排。
回首扶桑吊孤岛,
中兴将略起临淮。
迟香楼造型简洁,颇为大气,两边石柱上的雕花犹在。苏氏后人将二楼装修之后,自己居住,一楼则已租出给来自安溪的林方生老人,林方生家里五世同堂,几个曾孙在楼内玩耍,因为他会针灸推拿,时常会到附近街坊家内服务,不时也有人找上门来,让其帮忙治疗跌打损伤。
迟香楼二楼已经完全改造成现代的居住环境,仅有门前的一副伟人石刻诗句,令人心生时光回溯半世纪之感。
据苏氏后人介绍,这里还曾租住过一位福建著名的跳水运动员、全国冠军徐文展,他曾在1986年韩国汉城的第十届亚洲运动会上,夺得男子跳台跳水第二名的好成绩。
新府口69号、71号
颜国祥故居:
西画教育开先河
69号院内有一条通道,与71号相连。通道连接处有水井,可供两家同时使用。早期学习西画的福建艺术家仅有几位,但就是在这些敢于尝试“新事物”的画家的带领下,福建油画事业才得以萌芽。后来,颜国祥先后在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工艺传习所和清源书院等校担任教职。如今,他的油画作品已被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