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清官廉吏家风正 古城老巷佳话多

发布日期:[2018-03-27] 阅读人:1637  字号: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清官廉吏家风正 古城老巷佳话多

核心提示

“泉州藏着最纯粹的中国”,而泉州的灵魂,则藏在老城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古城老巷韵味无穷,令人流连忘返。

老城区承载着泉州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一条小街、每一条古巷、每一幢红砖古厝,都藏着故事,讲得出典故。这些看似平凡的古街弄巷,还留下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不少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话。

这些清官廉吏,不仅为所在家族塑造了良好家风,更影响了一个时代。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佳话轶事,在滋养他们的温陵大地传播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泉州人。

最近,外地网友的一篇《泉州,生而有幸遇见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这,该是怎样一个泉州?

本期《寻访泉州好家风》,带您游“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走进鲤城区的古街老巷,品家国情怀,访先贤家风。□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佘子艺/文 黄宝阳 林劲峰 佘子艺 蔡荧莹/图

甘棠桥

名人辈出传美德 老街小巷留佳话

泉州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据泉州方志委多方考证,自唐欧阳詹开泉州登科第之先河,泉州历代进士共2502人,文武状元10人。

这些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许多或出自老城区,或荣归故里时、谢幕归隐后,纷纷回到老城建宅立第、聚族而居。因此,在泉州6.41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散落着一座又一座写满历史的名人故居。

翻查志乘,仅以鲤中街道为例,辖区内就有明万历年间廉洁爱民、官拜礼部尚书的李廷机;福建登甲第第一人的欧阳詹;北宋政坛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曾公亮;历任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为相的留正;明神宗年代官拜御史的詹仰庇;平定“三藩之乱”有功,官至水师总兵、提督的万正色;清康熙十二年率军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曾任山东按察使、四川省总督加兵部侍郎苏廷玉;清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文宗特诏褒奖“忠勤正直”牌匾的黄宗汉等人的故居。

如今,多数的名人宅第,大多在岁月的更迭中融入寻常巷道,有的甚至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仅留一个巷名、一方石碑、一段传说。

宅第或已湮灭,但关于他们的历史记忆,却从未被忘却。他们清廉正直、勤政爱民、仁孝严谨等美谈佳话,经由一代又一代泉州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光华灼灼。

府文庙的李文节公祠

甘棠巷里寻贤相 三鞭为界写清廉

走古城,要从西街走起。一千多年来,这片区域分布着历史名人故居遗址二三十处。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留正古宅在三朝巷,李廷机府邸在甘棠巷,蔡清故居则位于孝感巷内等,明万历太仆寺少卿杨廷相、广东提学副使擢湖广参政陈鸣华两家的故居在文魁巷……

甘棠巷,即便是泉州本地人,兴许都不一定知道在哪里。这条巷位于西街西段南侧,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归隐后居住于此。后大学士张瑞图因出于对李廷机勤政爱民的崇敬,引用周朝召伯于甘棠树下审案爱民的典故,命名该巷为“甘棠巷”。

李廷机(1542年—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鲤城区)人。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中会元、榜眼,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贤相,明史记其“遇事有执,尤廉洁”,为政以“清、慎、勤”著称,多有实绩。

如今,泉州仍流传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三鞭为界。明万历年间,相国李廷机告老返乡。明神宗皇帝特赐他马鞭一支,让他三鞭为界,就地建造相府。李廷机来到西街五塔巷,见有一片荒地,于是拿起马鞭轻拍马背三下即紧收缰绳,结果马跑不远便停了下来,占地也就不大,他便在该巷与五塔巷之间建了一座小小的相府。

吟诗达观。“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老妻问我明朝事,叉手后园看梅花。”这是李廷机辞官回乡后写的一首绝句《除夕》,描写其生活的拮据,也透露着他达观的态度。

两袖清风。临终时,他身边的银钱连买棺木都不够。当时的泉州知府蔡善继捐出自己的半年薪资,又发动捐款,这才为他购置棺木料理后事。

“当官之事,曰:清、慎、勤,而清居首”“大臣须办得一点诚忠,不为身、不为家、不为官、不为荫、一心为国为主,禄赐之外,更无他营”,这是李廷机的名言,更是他一生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泉州浩然书院院长潇风介绍,关于李廷机的民间传说很多,而实体则保留不多。甘棠巷的府衙早已湮没,目前仅保留府文庙的“李文节公祠”、笋江公园内供奉李廷机的石笋庙及旁边的甘棠桥。石笋庙位于笋江公园山川坛前。记者看到,这里主祀石笋大元帅“李太师”,即李廷机。泉州府文庙专祀李廷机的李文节公祠,在府文庙左,三开间两进,即如今南音传习所所在地,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龙头山曾氏大宗祠

“一门四相”耀史册 清正家风世代传

听完李阁老的传说,继续走到甘棠巷对面。西街西段北侧的曾井巷,巷名缘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因曾状元生于井盘上,故井称“状元井”,巷因井得名。

曾从龙于宋宁宗庆元己未中进士第一,累官至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他为官清廉,宁宗开禧年间,被任命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府,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史称他“才行文学,剔历中外,蔚有声誉”。

曾氏“龙山衍派”在宋时达到泉州仕官之盛,除了曾从龙,还先后出了曾公亮、曾孝宽、曾怀三位宰相,人称“一门四相”“曾半朝”。特别是在宋仁宗时期,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军事著作,包含中国军事史还有军事科学史,排兵布阵以及兵器制作生产,是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时至今日,《武经总要》仍是军事院校的必修教材。

曾氏几代人在科举、仕途、学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这与该家族重视文化教育,涵养出注重教育、仁爱为本、清约自持、孝道传家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其家风政风尤以“清、正”为要,广为流传。

在龙头山曾氏大宗祠,曾氏后人指着宗祠门楣的“三省传芳”“崇德敬贤”及门柱上刻着的“状元宰相旧家风 大学孝经先祖德”“曾子立言忠信传习 明星荧荧躬亲力行”等家规家训告诉记者,这些清晰地记载在族谱家训中,告诫后世时刻铭记。

蒋氏人才辈出

蒋氏岁寒知松柏 清白节操喻后世

从龙头山曾氏大宗祠的震撼中缓缓思绪,往南走,过笋江桥继续往南,来到常泰街道树兜社区。这里的蒋氏家族,从明代至今,名家辈出,享誉海内外。

据南安县志人物志名臣记载,蒋畴,字嗣昭,号景山,泉州府南安县仙景乡人。永乐十年(1412)中进士,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因其在任期间“贞度肃僚,凛有风采”,被称为铁面御史。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蒋畴奏请皇帝勤政平叛,宣德皇帝为表扬其风节,赐与“岁寒松柏”牌匾。

在树兜的蒋氏家庙内,蒋氏后人蒋天声笑着问记者,是否发现蒋氏家庙有别于一般的祠堂宗庙?仔细一看,坐大位的,竟是主母!“因为御史公蒋畴在外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钱寄回家,靠御史妈贤惠持家,抚养孩子、孝敬老人,所以奉祀在庙左,留给后世子孙瞻仰。”

“岁寒松柏”成为蒋氏家族祖祖辈辈的家训,告诫后人子弟,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要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在这种节操的熏陶下,蒋畴的子孙均十分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后世科举及第、为官者众多,出仕后都牢记清正廉洁的祖训。

蒋畴四世孙蒋芳镛先后任户部主事、工部主事,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在衡州任职时,捐出俸禄赈济灾民,并通盐运,免掉不合法的徭役,兴修水利,建学校,多地民众皆立祠祭祀。为褒奖蒋氏世代清廉,万历皇帝御赐牌匾“世清白”。

蒋氏海外侨亲遍及世界各地。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期间,树兜旅印尼侨胞多人参加中国同盟会。据史料记载,蒋以麟在当时是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的会长,参与了著名的辛亥革命闽南地区的组织行动。为启迪民智,旅印华侨蒋报企还独资在蒋氏家庙创办闽南最早的侨校,并聘请名士为校长。树兜蒋氏华侨后不断为家乡教育事业奔走,且不计较个人名利,集体落款“蒋乡侨”,在家乡留下一段佳话。

树兜蒋氏家庙里的对联

老城味道:千般滋味 万种风情

除了说不完的历史、典故、建筑、艺术、宗教,两度荣登《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也大多在老城。说到美食,更是情深而不知从何讲起。

许多传统名小吃,都四散在深巷,有些即便“老泉州”,也不见得能找到。不过,有一个地方,藏龙卧虎,汇聚了面线糊、醋肉、元宵圆、润饼菜、土笋冻、满煎糕、炸枣、菜粿、麦馅粿等数十种闽南特色小吃,而且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就是西街。

对于泉州人来说,一碗滚烫鲜香的面线糊,既是早晨唤醒味蕾的秘器,也是慰藉深夜灵魂的良伴。老城的大街小巷遍布面线糊店,滋味各不相同,西街就有好几家老字号面线糊店。

同样亮相“舌尖”的,还有润饼菜。西街有多家润饼皮店,店里有包好的润饼,个头较小,适合边走边吃。

润饼皮店斜对面的裴巷,有泉州人惦记了30多年的康庄满煎糕,至今仍用蜂窝煤、手作的方式传承着泉州人眷恋的味道。

想吃蒜蓉枝、猪油䭔、炸枣、菜粿、绿豆饼、麦馅粿、松糕、橘红糕等泉州地道小吃,就到开元寺对面的小店看看,几十种小吃,琳琅满目,看到什么就买点试试,重温下小时候的味道。

走完开元寺,很多人以为西街就结束了,其实,过了红绿灯往西,还藏着西街诸多美味,如碗糕等传统小吃。

除了这些,老鲤城,还有很多惊喜等待你挖掘。

面线糊搭油条,开启美好的一天。

一日游攻略

慢品古城:用脚丈量 用心感受

老街巷深处关于历史名人动听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如果你走到这些街巷,不妨跟巷口泡茶话仙的老人聊一聊,也许,他们会告诉你更多、更生动的故事。

除了这些名人故宅,老城区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远超你的想象。福建最大佛教寺院、中国现存最高孪生石塔开元寺·东西塔,千年古街西街片区古街巷,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府文庙,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中国现存最早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天后宫……版面所限,实在无法一一详细介绍。

打开古城最好的方式就是慢下来,用脚走,用心感受。徒步游古城,海丝古城徒步穿越的6公里体验路线是个不错的参考,当然,还有25公里版及50公里版,有兴趣的可以挑战下。

6公里体验路线:府文庙→清净寺→关岳庙→后城街→文化宫→九一街→南俊路→状元街→观东巷→新府口→玉犀巷→中山中路→通政巷→会通巷→肃清门→井亭巷→定心塔→西街→旧馆驿→古榕巷→花巷→濠沟墘→金鱼巷→许厝埕→旧梨园剧团(南外宗正司遗址)→三朝巷→象峰巷→开元寺→炉下埕→裴巷→鞋巷→新街→小城隍→威远楼→中山公园。

如果体力限制了你的游兴,可以考虑以下几条精华版的线路:

1.钟楼—开元寺·东西塔—西街—清源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少林寺—清净寺—府文庙—天后宫—德济门遗址。

2.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黄帝宫—聚宝街—道才巷—青龙巷—林廉平海蛎壳厝—李妙森故居—泉郡富美宫。

3.西街—开元寺—象峰巷—三朝巷—古榕巷—南外宗正司遗址—旧馆驿—董杨大宗祠—井亭巷(定心塔、玉泉井)—钟楼。

如果沿途偶遇通政巷旧木偶剧团的公演,或府文庙前南音清唱,抑或听到泉州梨园古典剧院琵琶声起,也请驻足欣赏千年古艺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