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泉州地区的传世家规家训数不胜数 从传世家规中汲取正能量

发布日期:[2017-03-17] 阅读人:1637  字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儒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家规家训的内核要素。在泉州悠悠历史长河中,众多贯穿于各家族发展历程的优秀家规家训,为历代以来泉州才俊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沃土。这些家规家训训诫子弟、垂饬后代,是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规家训,不仅可以激发泉州人的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更能提升泉州人的文化自信。□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苏晖 苏歆悦 文/图

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家规家训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

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家规家训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

家规家训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

家规家训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

  蔡氏古民居 家训大观园

  走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你会发现,在雕梁画栋的建筑物之内,竟然还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家规家训,它们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甚至在立面墙砖柱、仪门等处也有不少。蔡氏家规家训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细细品读字中真谛,建筑群的缔造者蔡资深告诫后人的良苦用心便会浮现。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此训题于古民居中醉经堂的下厅堂东侧隔扇上, 意为“读书的精华不在于你读了几本书,而是在于你读懂了几本书,深入细致的研读,才能透彻理解掌握精髓。对待一件事情要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主人的谆谆教诲,于斯可见。据介绍,为了更好教育儿孙,蔡资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了这座醉经堂,作为族内众子弟读书之处。这座建造物内有清代泉州进士黄抟扶、黄谋烈,泉州举人吴增、蔡寿星,台湾进士施之东等人的题字。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该训题于彩楼厝的大厅隔扇、蔡浅厝下厅西隔扇、孝友第门廊两侧等处。据说,有一年蔡资深从菲律宾回来巡视大厝的建造情况时,看见两个孙子为争一个皮球而吵架起来,而两个儿媳妇不问情况互相指责对方孩子。目睹这一幕,蔡资深感到忧虑,觉得纵有金银万两,儿孙不和睦,家运定衰败。于是他写下这幅家训。这家训在宅第中多处出现,足见蔡资深对兄弟子侄和睦相处寄予厚望。

  在蔡氏古民居中还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德典别馆正厅隔扇东)、“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梳妆楼窗框上)、“居之安 吉云卜”(世用厝两侧仪门)、“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明立身”(德典别馆正厅隔扇西)、“祖德留贻全在忠君惠众,孙枝踵起犹所乐善好施”(蔡氏宗祠大厅)、“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德典别馆正厅隔扇东)、“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人事尽从忙里错,寸心顺向静中求”(彩楼厝的大厅隔扇、蔡浅厝下厅东隔扇等处)等等家训格言,它们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却依然生气勃勃,时刻在点醒着读览之人。

晋江五店市柳青新宅对看堵上亦留有家规家训

晋江五店市柳青新宅对看堵上亦留有家规家训

细细品读字中真谛,家规家训诫后人的良苦用心便会浮现。

细细品读字中真谛,家规家训诫后人的良苦用心便会浮现。

  家规遗后世 故园名远扬

  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古称涂坑)刘氏家规家训,最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藏在祖祠里的,由于见过的人对这些家规家训都交口称赞,当地人遂将其译成现代文,直接张贴在村里的公告栏中,使它们能影响更多人。再后来,这些家规家训被载入书中,其蕴藏的正能量被四处传播。

  在刘荣安主编的《土坑刘氏家规家训》中,我们发现刘氏家规家训多达25条。其中一条《贵守成》曰:“祖宗开创艰难,而孙子不知爱惜,竟使一坠涂地,非惟无面见先人,抑亦何颜对后昆?凡族中弟侄,生为儒士,后宜思父兄书香,勿因淡薄而坠志,勿役纷华而改业。出为农民,嗣当念父兄遗产,勿以一亩为少而轻费,勿以一分为微而妄变。将见书不负人,农为大本,后来显名厚实,何可量哉!则能守正,所以拓其能创,庶几足称善继善述,而为孝之大者矣!”意思即:祖宗创业艰难,可是子孙不知爱惜,终使家业一败涂地,不仅无脸面对先人,又有何脸面对后代?凡我族子弟,读书人出身的,往后应该思慕父辈兄长的读书风尚,不要因淡忘父兄风范而丧失志向,不要被社会繁华迷惑而弃学改业;农民出身的,后代应当念惜父兄遗产来之不易,不要认为一亩田产太少而轻视荒废,不要认为一分田产太少而变卖易主。要知道读书不会辜负人,农业为生活根本,借读书可以名声显达、家业厚实,前途真不可限量!如能恪守正道,依此开拓家业,也许也能称得上是善于传承家业、善于弘扬德行,做到 “大孝”了!

  除此之外,还有《敬天祖》、《敦孝弟》、《隆师傅》、《严乱宗》等条规,语句朴实无华,但却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刘氏一族在清乾隆年间出了位号称“刘百万”的大富豪——刘端弘。他是涂坑刘氏始祖刘宗孔之十二世孙,敕赐儒林郎,诰赠昭武都尉。刘端弘从小受家族传统的熏陶,貌虽不扬,却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一度在商海之中高歌猛进,致使家资殷富。他倡建的土坑民居群,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刘端弘还在涂坑大力兴教,培育人才,在他之后家族四代人(至清末),文武并举,文人、举子、明经、进士、都尉、将军层出不穷,踏上仕途为官者,达70多人。村中府第相连,旗杆林立;祖祠里,牌匾挂满厅堂。涂坑一时被誉为“书乡”、“学府”,声名赫赫。

家训格言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生气勃勃,时刻点醒读览之人。图为安海后库陈氏家训。

家训格言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生气勃勃,时刻点醒读览之人。图为安海后库陈氏家训。

泉州西街董杨大宗祠大厅内的柱联上镌有祖训

泉州西街董杨大宗祠大厅内的柱联上镌有祖训

洛江区马甲镇杜氏凤栖大宗祠厅墙上挂有其十五世祖拙隐公的遗训

洛江区马甲镇杜氏凤栖大宗祠厅墙上挂有其十五世祖拙隐公的遗训

  家风绵延长 德馨满人间

  安溪长坑乡福春村,位于安溪西北部,是安溪上官氏的发祥地。这里人杰地灵,底蕴深厚。远有清代进士、人称“官翰林”的上官献瑶,近有爱国侨胞上官光厚,都是名动一时的人物。

  安溪《上官氏家族史料》也记载了上官氏家族的族训,其文称:“祖考神灵,明照鉴我,将贻令名,为善必果,敦孝行弟,睦族和邻,上希贤圣,次作善人,勿贪财色,勿竞血气,勤业守分,存仁思义,神则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亲,游荡不常,贻羞宗祖,取恶家乡,神则汝殃,天不汝昌,悔过自强,转祸为康,戒哉勿忘!”

  族训大意是:祖先神灵在上,如同神明一样看着我,督促我,要想留下美好的名声,只有做善事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要孝敬父母,尊敬先长,与族人邻里和睦相处。向圣人贤者学习,做善良人,行友善事,不要贪图钱财和美色,不要因为争强好胜而招惹事端,勤勉事业,恪守本分,心存仁义,那祖先神明就会降福于你,并保佑你的福气绵延不断,无人能替代。假如有人因为利益钱财而不顾亲情,游手好闲,不守纲常,让祖宗家族蒙羞,让家乡蒙受不好的名声,那神明一定会降祸于你,上天也不会让你昌盛。假如你悔过自新,必定转祸为安,希望你们引以为戒,不要忘记!

  据介绍,数百年来,福春上官氏族人将此族训奉如经典,氏族成员从小就被要求要谨守该祖训,氏族也是蒸蒸日上,贤士辈出。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上官献瑶,7岁入里塾,16岁进入县学,27岁时被选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漳浦学者蔡世远的赏识,被收为门生,后又经蔡世远的介绍,受业于桐城著名的学者方苞。乾隆四年(1739年),献瑶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乾隆七年,献瑶入都散馆,两次参加御试,都列一等,授翰林院修撰。不久,提督粤西学政。乾隆十二年,他提督陕甘学政,迁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上官献瑶一生著有《读易偶记》3卷、《尚书偶记》2卷、《周官偶记》6卷、《仪礼读》3卷、《春秋传习录》5卷等多部书籍,流芳百世。对于自己的族人及后人,上官献瑶仁爱有加。据史料记载,他在家抚爱子侄,购置义租,赈恤族亲,在他的推恩和教戒之下,全族数千人口,有“外户不闭、盗窃不作”的风尚。在修葺大小宗祠,增祭田,立乡规,教导宗人等方面,上官献瑶也是竭心尽力、绝不含糊,用“泽被后世”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至今,福春村人对他仍是有口皆碑。

安溪参山黄氏后裔在查找族谱中的家规家训

安溪参山黄氏后裔在查找族谱中的家规家训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录有“南外赵氏家范”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录有“南外赵氏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