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水门巷竹街,一块刻着“泉州市舶司遗址”字样的石碑安静伫立。这处貌不惊人的遗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在千年前是远渡重洋来到泉州的“蕃人”进入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处。 在古代,市舶司的作用非同小可,专门用来“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史书记载中,泉州市舶司的规模可不小,它“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专门掌管涉外船舶、贸易及征税和接待使者。它在促进古代中国海外贸易,加强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古时 市舶司见证“东方第一大港” 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发展神速,逐渐进入“东方第一大港”的鼎盛时期。宋代李邴曾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如此描绘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首个具有类似现代海关功能的管理机构便是在北宋时期诞生的,这个专门用来“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的机构称为市舶司。 市舶司是我国古代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职能主要包括船货监管、船货征榷、稽查走私以及招徕迎送。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透漏”、“走泄”等偷税漏税行为屡禁不止,为打击走私行为,宋元明历代均制定了严厉的罚没规章,泉州市舶司还依靠当地驻军的力量查缉走私。 除了船货管理、征税缉私,泉州市舶司还兼具另外一项重要职能——招徕迎送。所谓“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对于日渐繁密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燕犒”、“招诱”中外客商逐渐成为市舶司的例行职责。宋代政和年间,泉州市舶司设来远驿,并定犒设馈送则例,指定专门人员接待各国使臣。诸藩国贡使抵达港口时,市舶司必派官员迎接,用轿子或马匹迎送。而对于来泉的外商,市舶司则有管理监督之责。 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港雄关,古代泉州市舶司见证着泉州经济与文化的前进步伐,同时也在泉州对外交流进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日 部门合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海上潮生潮灭,刺桐花开花落。在结束市舶司时代的400多年后,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市舶司的功能被如今的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部门取代。 今年8月,成功当选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明星,这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既肯定古代泉州悠久的对外交流史,也肯定了近年来泉州在推进对外交流进程上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交流频繁,不仅经济上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市场,在文化上还依托各种传统艺术载体进行对外传播,海关、边检等“现代市舶司”同样见证了泉州对外交流的发展进程。 据泉州海关统计,泉州出口东亚地区的文化产品总量逐年递增,今年1月至7月份,泉州市出口文化产品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4%。随着对外文化产品贸易扩大,“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走出去’,把值得借鉴的外国文化‘引进来’,已然成为泉州海关的工作重点之一。”泉州海关关长齐忠平告诉记者。近年来,一条条文化通关“高速路”,一个个“文化产品通关窗口”,成为泉州海关为泉州对外文化交流打造的“绿色通道”,“不仅如此,海关履行文化把关职责,不断加大文化产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力求为泉州文化产业保驾护航”。 自泉州晋江机场国际航线开通以来,从泉州出入境的旅客从2009年的1.2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66万人,随着“东亚文化之都”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从泉州晋江机场出入境,航线也呈增长态势。”泉州边检站政治处主任赵良红说,“不仅往来的国际友人增多,泉金航线及赴台个人游的开通也让泉台两地的交流频繁起来。”据泉州边检站统计,泉金航线开通7年来,已载运出入境旅客52万余人次,共有2300余个旅游团由此出入境。 畅想 重建遗址开发古港旅游线路 虽然现有的市舶司遗址隐匿在老城区的民居中鲜有人问津,但作为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网友“漓宁”认为其保护与开发的价值极大,“市舶司当年的古建筑已不复存在,如果能重建市舶司,改造为展现泉州古代对外交流博物馆,就能以此为起点,连接泉州古港其他遗址,串联成一条古港旅游线路。另外,‘祈风’等与市舶司相关的古代仪式经过编排精简,成为市舶司遗址重建后的定期表演内容,可吸引更多的游客观看。”网友“0709”则有更详细的设想:“可以考虑在古泉州港建纪念雕塑,打造古港地标;复造‘南海一号’,结合古渡口、古桥等文化资源,从而引领泉州古港游。” 将口岸建成城市文化宣传阵地 泉州边检站承担着泉州晋江机场国际航线与泉金航线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目前,泉州晋江机场开通有香港、澳门、韩国、菲律宾等国际航线,作为国际友人及港澳台同胞走进泉州的“第一道门”,如何让它成为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赵良红建议:“如果能在站点建立城市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印发宣传册、设置广告牌、张贴由多种语言表述的城市广告标语,甚至利用口岸、交通工具上的多媒体平台播放城市宣传片,让游客们一踏进泉州大门便能感受到古城的浓郁文化,在离开之时还能加深他们对泉州的印象,便能发挥口岸良好的文化宣传功效。” 发布文化产品专项进出口分析 在齐忠平看来,文化软实力直接影响城市核心竞争力,泉州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促进泉州文化产业发掘和发展,提高泉州城市竞争力刻不容缓。“下一步,泉州海关将在落实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减免税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优化泉州口岸通关环境、支持泉州文化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上作更大的努力,同时定期发布文化产品和企业进出口情况统计分析,帮助文化企业了解进出口形势。” 泉州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李寿菘建议:“要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特别是安溪茶叶、德化陶瓷等具有泉州文化特色产业的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从而将泉州打造成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文化强市。” 广东 建设粤海第一关纪念馆 2006年,广州市政府、海珠区政府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在古黄埔港范围进行了综合的整治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黄埔古港景观区,包括古港公园、“哥德堡号”重访广州纪念雕塑、亲水堤岸等景观以及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四大部分。其中,粤海第一关纪念馆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成为广州市城区内一处参观、游览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香港 重新发现大澳古渔村 大澳位于大屿山,此小渔港有香港威尼斯之称。2000年前后,“南海1号”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阳东县东平镇安营扎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澳古渔村被外界发现。随着大澳渔家民俗文化的开发及渔家民俗风情馆的建成,保存完整、风格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大澳古渔村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本报记者 郭雅莹 通讯员 方丽艳 洪燕森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2013-10-23)
市舶司遗址 (郭雅莹 摄)
港口至今仍是泉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所在 (张九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