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400年前南音古曲奏响泉城

发布日期:[2013-06-17] 阅读人:1637  字号:      
 金花带您听南音

    【导游词】

    南音生南国,曲曲动人心!

    大家好,我是第十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及海内外弦友祭祀郎君仪式的“金花导游”。欢迎来到泉州南音艺苑,这座古色古香的闽南建筑,是专门表演南音的场所。昨天海内外弦友共聚一堂,同祭乐神郎君,同赏七首出自《明刊三种》的弦管古乐。

    众所周知,泉州南音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海内外泉州人的乡音。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选“非遗”。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说,因为南音,可以认为“汉唐音乐的根”就在泉州。
【现场播报】

    海内外弦友祭郎君

    昨天上午8时30分,报名“早报金花带您逛文化节”的读者,随着“金花导游”在后台探营,演员们正忙着梳妆。

    9时,海内外弦友祭祀郎君仪式开始。只见舞台中央,瓜果烛台陈列于八仙桌上,“御前清音”刺绣从桌面平整垂下,十余名弦友分列桌旁“执节者歌”。主祭官诵读祝文,海内外弦友在郎君像前行祭礼。

    郎君,是指五代时期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曲,痴爱音乐,后世爱乐人将郎君誉为乐神,南音爱好者更是将郎君奉作先师。

    据了解,祭祀郎君是弦管界古老的传统仪式,每年都举行春秋两祭。
  今人再现400年前南音古曲

    昨上午9时40分,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推出《明刊三种》古曲专场。

    表演前特地安排一场讲座,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郑国权讲解。据了解,今年是《明刊三种》在欧洲发现50周年,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特地挑选其中一部分曲目来演唱、演奏。

    昨上午10时许,《明刊三种》古曲专场音乐会正式上演。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的艺术家倾心演奏、演唱400年前的7首古曲。

    只见一个个身着古装的演员走上台,有的端坐椅上弹奏,有的站立吟唱,一时间袅袅之音萦绕整座建筑。舞台上胜似古画中走出来的女子,轻吟低唱,传出如丝如缕的仙乐。

    由于时间限制,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只从《明刊三种》中挑选7首来演唱、演奏,这七首曲是《只恐畏》、《心肝跋碎》、《你去多多》、《正更深》、《启公婆》、《金井梧桐》片段和《脱落绣弓鞋》(清唱及合唱)等。这些古曲均为明代作品,部分作品今人从未传唱过,而且有的原刊并无拍号,因此演唱的旋律是否与今人演绎的一样,还有待研究。
 【读者品评】

    南音清幽 如夏夜玉兰花香

    昨日早报读者坐在泉州南音艺苑里,一边听着南音,一边听专家讲解。有读者告诉“金花导游”,静坐聆听实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夏夜的玉兰花香,沁人心脾。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对演员脚踩金狮、舞台上摆设的凉伞等很感兴趣。

    据说,清康熙60岁大寿时,李光地邀请泉州5位乐师晋京表演。康熙将自己脚下的木制金狮子给他们垫脚,从此南音表演一直有“脚踩金狮”传统。

    康熙想把这5位乐师留下,李光地给乐师们出主意:“康熙皇帝去御花园时,你们演奏一首思乡的曲子。”当康熙听了《百鸟归巢》,领会到乐师们想回家的意愿,遂恩准回乡,并赐宫灯和黄凉伞,上书“五少芳贤,御前清客”,所以现在只要有南音的地方,就有“五少芳贤,御前清客”等字样,还有宫灯、黄凉伞等。

    【专家点评】

    南音一尘不染 是全世界最慢的音乐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主任曾家阳

    此前泉州南音凭借参赛曲目《走马》和《梅花操》,在全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首次以纯音乐形式参加国家级音乐赛事并获大奖,专家们对南音赞誉有加,称南音能让身处浮躁世界的人心境平和,甚至有专家称南音“一尘不染”,也有专家评价“南音是全世界最慢的音乐”。

    南音是内敛的声乐,无论演唱还是演奏,如何“收”得巧妙体现表演的深度。
  【考证】

    《明刊三种》证明

    南音古乐原叫弦管

    《明刊三种》,是由三本刊载福建闽南戏曲和南音的珍贵史籍装订而成,明万历年间流传至欧洲,是至今发现流传最远、最早记录闽南戏曲、南音的读物。其中南音部分发现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戏曲部分发现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发现者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先生,他发现《明刊三种》后,用了数十年时间,先后到中国台湾省、东南亚,随后到泉州作田野调查,潜心研究闽南的弦管与戏曲,并于1992年用英文写完长篇论文,且自费在台湾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明刊三种》的弦管曲子共272首,龙彼得先生找出当中有86首还活在当今弦管界,并经常传唱,比如众所周知的名曲《月照芙蓉》、《一纸相思》、《金井梧桐》、《为君去时》、《正更深》、《尊前告》、《冬天寒》等。

    郑国权介绍,《明刊三种》是真正的海外孤本,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它的重见天日,如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的大面积发现。

    最为关键的是,《明刊三种》证明南音古乐原来叫弦管。

    “到了明代,刊刻的曲簿叫弦管。历经清代、民国,直至1949年以前,泉州人都称之为弦管,可见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郑国权考证认为,《明刊三种》可以从曲体本身证明泉州弦管确实是千年古乐。

    事实上,《明刊三种》记载的不止是明代作品,还可追溯至晚唐、五代甚至更早。

    古籍或古诗中多有提到弦管,如汉初刘邦戚夫人的宫女说宫中“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唐代李白诗“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杜牧诗“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泉州进士欧阳詹“弦管铙拍,出没花柳”。到了公元10世纪,应该是弦管音乐的黄金岁月。五代后蜀主孟昶(郎君)统治下的成都,是“弦管歌诵,盈于闾巷”。

    
□早报记者 张素萍/文 吴嘉晓/图

    (来源: 泉州网-东南早报)2013-06-17 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