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有“宗教历史博物馆”之誉的泉州游玩,游客们大都会去参观有千年古桑和东西古塔的开元寺、国内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以及国内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宫——天后宫,有的还会到香火鼎盛的关岳庙拜一拜。但不少游人甚至泉州人或许并不知道,其实在市区东街,还有一座号称“八闽第一道观”的元妙观。 白云古地 太康肇始 在东街的状元街,有一排的牌坊,其中两座分别刻着“白云古地”“太康肇始”各四个大字。俗称“天公观”的元妙观就在这两座牌坊的南侧。 东汉时期,道教五斗米道、太平道创建后,天师道第四代天师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不久,道教在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书记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泉州兴建了福建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随着道教的广泛传播,历代屡屡修葺扩建,其规模不断扩大:唐神龙元年(705年)扩建白云庙,改名“中兴观”;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龙兴观”;开元十九年(731年)奉敕谕改名“开元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奉诏易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年)取道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奉诏再度改名“玄妙观”;清康熙七年(1668年),避皇帝名讳,改名“元妙观”,沿用至今。 兴建时间早、规制宏大、名道辈出,泉州元妙观因此成为泉南最负盛名的道教宫观,有“八闽第一道观”之称。 史上曾经规模宏大 元妙观奉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和玉皇大帝,历代不断修葺扩建,成为规制恢宏、丹宝齐全的泉南道教丛林。据考证,史上的泉州元妙观由数座宫观组成,原来总面积约有万余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约6000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旧时的元妙观观前有硕大砖雕照壁,塑有太极、星象、日月图腾。沿着宽敞的石庭斜上,是泉南最为壮观的石雕牌坊端门,山门斗拱垂花承顶,间隔窗棂、大三开间重檐歇山顶石牌坊,中门前端斜铺青草石龙陛浮雕,左右门前端斜伸石阶,气势非凡。步入山门后,隔大拜庭与端门相望的是开阔大五开间、深度大五开间的三清殿,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紧连着三清殿后面的是元妙观最古老的建筑老君祠和南天门,然后就是全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凌霄殿。凌霄殿奉祀玉皇上帝并配祀朝班尊神,殿外前端露天拜台耸立着通高七尺二寸的汉白玉香炉。殿后隔小石庭尚有文昌府,奉祀衡文帝君关夫子、梓潼帝君文昌公、孚佑帝君吕仙祖。自山门、三清殿、南天门直到凌霄殿,各座建筑物正中前端都斜铺青石龙陛浮雕,双龙云端抢珠,龙身若隐若现,神态逼真,恰似一条中轴线,把全观建筑物依次串串成浑然一体。自山门至文昌府,东西两侧配置有长廊回护,双廊前段均匀分布着二十八尊高大彩色泥塑雕像,周天二十八宿天将守护在三清殿前,形成结构紧凑,布局合理的整体。 古观重光成南建筑精品 上世纪,由于战乱及破除迷信运动等历史原因,元妙观几经损毁,神像悉数毁隳殆尽。宫观先后被作为抗战补充兵员的集中营和志愿救护人员训练基地,长期被驻军作为营房和卫生院。“文革”期间,元妙观殿宇被拆毁改建厂房,仅留存三清殿东壁的丝缕残瓦败楞。 1993年,泉州市道教协会筹备会成立,立即着手筹备元妙观复建工作。1994年,以林舟为主任的元妙观修复重建委员会挂牌运作。1996年,市政府结合东街拓改工程,在元妙观原址规划出10亩地用于复建。海内外善信闻讯,纷纷慷慨解囊,共襄盛举。1997年1月,三清殿复建工程奠基,1999年12月竣工。2001年9月,凌霄殿、灵官殿奠基,2007年年底落成。 复建后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等,遵照文物“修旧如旧”准则,风采依旧而焕然一新。三清殿殿宇恢复明清传统建筑,依然是开阔五大开间深度五大开间,重檐歇山顶的构建,而三对青草盘龙石柱则是集闽南雕艺之大成,群龙千姿百态,或俯首低吟,或引颈长啸,殿内殿外镏金嵌玉、绘龙描凤、美轮美奂。供奉玉皇大帝的凌霄殿,殿宇彩绘道教故事、花鸟,宫殿前后雀替、吊筒雕刻着横抱琵琶、手执二弦、三弦、洞箫、拍子等乐器的10个南音飞天,生动形象,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学者曾撰文称,复建的元妙观诸筑,“有石皆雕,无木不刻,美轮美奂,金碧辉煌,是一座由许许多多精美艺术品组合构成的精美艺术殿堂,是迄今为止泉州地区仿古建筑中的精品”。 牵手彰化“天公庙” 见证两岸“道缘” 随着泉州人的足迹,闽南敬天法祖的民俗信仰也传播到台港澳和海外各地,广大泉籍乡亲将所信奉的玉皇上帝及其他神祇香火带到旅居地,有的还建庙祀奉。如著名的台湾台南天坛,为郑成功入台后筑坛祭天的地方;台南将军乡玉天宫,乃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携带香火渡台后所建;台中的玉皇殿,则为泉州人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所建。 元妙观自古是闽南道教活动中心,是泉郡三界十方尊神仙真晋表领旨的圣地,明清两朝更是泉州府道纪司的所在地,也是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诸多华侨朝真谒祖的祖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彰化元清观与泉州元妙观之间的历史渊源,成为两岸“道缘”的见证。 彰化元清观是一处以奉祀玉皇大帝为主的道观。据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温陵元清观碑记》显示,元清观系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移居彰化的泉州籍人士集资兴建,故称“温陵元清观”,俗称“天公庙”、“玉帝庙”,正门悬挂“温陵福地”匾。而日本学者增田太郎所著的《台湾与宗教》一书,提到元清观时也说:“本庙由来于大清国泉州府的天公坛(即‘天公观’、‘元妙观’)。泉州府一带的人民崇敬玉皇神,且感其灵验。移住彰化时,把玉皇信仰带入。同府晋江、南安、同安、安溪诸县人慕其神威。乾隆二十八年(1763),黄添注、张国良、阮昌等发起,由各县人各按费用分担。” 2006年4月,元清观发生火灾,正殿与厢廊被焚毁。2010年7月中旬,元清观复建工程基本完工。由于神殿香炉在大火中被焚毁,2010年12月,台湾彰化市元清观管理人、彰化市市长邱建富特地率团跨海来到祖庭泉州元妙观谒祖朝圣割火(引分炉)。元清观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此次特意前来泉州元妙观祖庭割火,将祖庭的神恩请到台湾,让当地的信众能够得到祖庭的保佑。” 多年来,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道教团体、宫庙纷纷回乡,谒祖省亲,对元妙观祖庭复建工作予以支持。近几年,前来元妙观进香朝拜的海外进香团队、香客逾万人次。 本版文字:张屏峰 徐佳灵 图片:陈起拓(除署名外) 来源:泉州晚报 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