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马甲仙公山:东南胜迹祈梦地 三教并祀道释儒

发布日期:[2013-06-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宋元时代的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明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和各类民间信仰,长期在刺桐城和谐共处、共荣,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为闽南著名宗教圣地之一,马甲仙公山“道释儒”三教并祀,成为多元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典范。

  三教并祀

  和谐共处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山势雄伟,双峰并峙如丫,远望犹如双髻,故又名双髻山;另据《泉州府志》:“(仙公山)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亦称丰山”。

  据载,南北朝齐年间,就有先人于仙公山上“绝顶云霄”的古岩处,建造岩宇,修道炼丹,济世救民,称“丰山洞”,俗称“双髻寺”,迄今已有1500余年,中间几经兴废。丰山洞奉祀何氏九仙。相传何氏九兄弟于汉武帝时出生于江西九江。其父官居太守,为淮南王部属。因反对其父参与淮南王谋反,九兄弟相偕出走,逃来福建。至莆田境界,伐枫架亭而居,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其地后称枫亭;嗣后,九兄弟于九鲤湖乘湖中九鲤升天成仙。九仙得道后,云游四方、解民疾苦,后于双髻山降灵,造福一方。

  五代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儒学的弘扬,仙公山也被释家和儒家选为圣地,先后在此兴建佛教岩宇——白水岩和儒家岩宇——朝天阁。此时,山上僧人、道士和香客大增。

  明嘉靖年间,九仙信徒林西塘(马甲人)首倡募集巨资,重修丰山仙洞和新扩建的白水岩、朝天阁。三座岩宇沿山势依次排开,丰山洞居中,供奉何氏九位仙师神像;白水岩居其右,供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三尊佛像;朝天阁居其左,供奉五文昌夫子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由此,仙公山形成全国名山古刹中罕见的道、释、儒三教并存的名胜格局。

  九仙信仰

  远播海外

  明清以来,由于何氏九仙“有求必应”的传说,仙公山成为闽南一带信徒和海外泉籍华侨华人景仰的圣地,香火鼎盛。

  据载,为便利供奉敬礼,不少信徒从丰山洞祖庙乞请九仙分灵或分香,以备平时在本村本乡奉祀。凡求乞分灵或分香,大都仿塑仙公神像,多数只敬请一尊,少数两尊,至多三尊,泉郡及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除大仙公应天真人外,其余八位仙公都有分灵或分香在外。每年各位仙公诞辰之日,负责奉祀的信徒便将神像恭请上轿,鼓吹仪仗,送上仙公山,回祖庙接香取火,然后又迎回本地供奉。

  随着泉州人的足迹,仙公信仰也流传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海外。而仙公“十分灵圣”的传说,也吸引许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前来抽签卜卦、求梦问前程,因此每年来自各地的香客络绎不绝,仙公山也成为海内外泉籍乡亲口口相传的“祈梦圣地”。

  东南名胜

  争创AAAA

  仙公山奇岩怪石星罗棋布,山势险峻,雄伟壮观。主峰狮头峰海拔高758.5米,为泉州市区北郊第一高峰。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荟萃,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仙公山上,每一处景点也都有一段迷人的传说。如在一块磊岩石上有一左一右两个大脚印,名曰“仙脚迹”,传说为神仙降临踩踏所留;在“仙脚迹”旁镌刻有象棋盘一幅,相传是何氏九位仙师闲时弈棋娱乐之处;在白水岩后面,有一处深不见底、五公分圆径的岩穴裂孔,名曰“出米岩”;还有“仙井”、“藏杉井”、“仙茶树”等景迹,不胜枚举。

  1983年,仙公山被列为“泉州胜景之一”,山上摩崖石刻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山上设“仙公山风景区管理处”,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修。此后,马甲镇多方筹资,不断对仙公山景区进行整修,筑路建亭,翻修庙宇,架设空中缆车,景区旅游服务设施逐步配套,游人香客上山游览朝觐者日益增多。2002年,仙公山被省政府颁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12年以来,仙公山景区在洛江区和马甲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努力将仙公山打造成集宗教、休闲观光、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国家级旅游景区。为此,仙公山景区投入3000多万元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有效提升仙公山景区形象和服务品质。今年3月,景区创AAAA级工作通过省旅游局验收,目前正在等待国家旅游局专家组的考评。

  相关链接

  历史传说

  真神仙也

  在丰山洞里悬挂着一块“真神仙也”匾额,系清朝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题。

  传说,清顺治十五年(岁次戊戌年),正在努力苦读准备赴考应试的李光地,与几位学友登双髻山,在仙公庙内“运”梦问前程。他梦见一白发老人对他说:“功名无心想,富贵两不成”。学友猜想这个梦的含意,认为李光地功名难求,劝他不要应考。但李光地不愿意放弃,回家后更加用功苦读。后来,李光地中了举人,后又高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主事。据传他还曾经“七日权君”代天子听政,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有一年,李光地回乡休假,与旧友重逢,对“运梦”一事仍耿耿于怀,约好去捣毁仙公庙。忽听门子报称仙公山道人求见,说是“何氏九仙派过来的”。接见后,道人讲:“相公以前运梦的‘功名无心想’,‘想’字去掉‘心’字,说明你的功名是‘相’,可以当到相国;而‘富贵两不成’,说的是不像成字的两个字——戊字和戌字,说明你的功名富贵是从戊戌年开始,这是仙公为激发你奋发上进,勉励你勤学攻书用的‘激将法’。”众人皆称奇,李光地第二天上山酬神,并当场题了“真神仙也”匾额。

  “出米石”传说

  传说供奉在丰山洞内的何氏九仙,同情山上的庙宇和香客吃饭困难,又憎恨当时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便施法将贪官污吏的米粮运储于仙公山顶峰石洞内,并使之按照每日寺中僧侣和香客的多少,自动地从白水岩背后的山壁中的一处岩穴裂孔中往外流出适量的米粮,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后来,寺里来了个贪心的和尚,他试图把“出米孔”凿大,让更多的米粮流出。结果,打入穴孔的錾子被岩石牢牢地钳住,再也拔不出、敲不动。“出米孔”从此颗粒不出,再也见不到白米了。

  清嘉庆年间,白水岩住持普宪禅师就此事赋诗:“岩崖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待何年?”后人把这首诗刻在“出米岩”上,至今仍存。而钳在出米石穴孔中的錾子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见。

  宗教民俗

  做仙公生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何氏九仙之大仙公应天真人圣诞。当天,远近虔诚信徒备办丰盛供品,登仙公上,至丰山洞为仙公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民间称为“做仙公生”。每年是日,仙公山人来车往,络绎于道,至夜不绝;庙中香烟缭绕,灯烛辉煌,鞭炮震天。其余仙诞日,则由寺庙董事执行敬奉。

  “运梦”

  上仙公山求仙公赐梦,以预测吉凶、祸福,推断命运前程,是仙公信仰者的一种宗教文化活动,俗称“运梦”、“魂梦”。信徒上仙公山求梦,经卜杯允梦后,即于庙中寝卧,得梦后再请示是否所赐,如否定,则须继续寻梦。求梦者将所得之梦与祈求之事互相联系进行破解,或请解梦人破译,以通过梦象及其隐喻,占验梦境对未来的提示和预见。

  除了做仙公生、运梦、谒祖取火之外,仙公山信仰所衍生的宗教民俗还有很多,如抽签问卜(即上仙公山求卜占验,仙公灵签有一百签,签文均为七言绝句,每签为一个历史典故,中含哲理隐喻,互为辩证,可作多种解释)、讨药签、结仙缘、除夕守岁等等。

  摩崖石刻

  仙公山保存的摩崖石刻有22处,碑记诗文14处。

  丰山洞寺宇西侧巨岩上有摩崖诗刻:“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来定自出天河。”落款为“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敬录朱文公(朱熹)句”,无书者姓名。

  南宋王十朋“佛国”大字,刻在大隘门峭壁上。

  丰山洞内,竖有五因山人林如源撰、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的《禅鸡冢碑》碑刻4方。相传双髻山有放生白鸡一只,听禅多年,悟道坐化,禅师建禅鸡冢葬之。《禅鸡冢碑》系泉南罕见之珍贵碑刻,可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所书的《万安桥记》相媲美。

  本版文字:林康前 杨霜霜 徐佳灵 

  供图:仙公山景区

 来源:泉州晚报 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