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洛阳昭惠庙挖出39枚中外古铜钱 见证"海丝"交流

发布日期:[2013-04-24] 阅读人:1637  字号:      
事发洛阳昭惠庙,共39枚,跨越汉代至上世纪初

建于唐朝初期的昭惠庙是我市“海丝世遗”考察点之一,从这里出土的中国、日本、越南古代铜钱,有力见证了泉州当年与海外的金融交流史。

19日,从洛阳桥头昭惠庙的长石条台阶下,施工队挖出了数十枚从汉代至上世纪初的铜钱。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枚刻有“景盛通宝”字样的明朝崇祯年间的越南铜钱、4枚刻有“宽永通宝”的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日本铜钱。

针对此发现,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认为,这足以说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金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长石条台阶下现铜钱

“海丝世遗”考察点、重要涉台文物洛阳昭惠庙,因建筑屋面渗漏,木构件开裂虫蛀较为严重,今年春节后开始修缮。施工人员吴先生介绍,18日,他们开始挖殿内的长石条台阶。19日上午,一搬开大石条台阶,工人就发现泥土里散落着一些铜钱。经细细挑拣,竟有39枚完整的铜钱,也有一些残缺的。

之后,昭惠庙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认真清洗辨认后,发现这些铜钱跨越年代较久,从汉代跨越至上世纪初,比如,有汉朝的“货泉”,元朝的“至元通宝”,明朝的“万利通宝”,清朝的“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重宝”、“光绪通宝”和“大清铜币”等。其中,以清朝乾隆时期的货币为多,达13枚。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泉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陈瑞统说,昭惠庙处在海边,受海边侵袭,多次重修。长石条台阶下出现不同年代的铜钱,可证明昭惠庙的历史悠久,也能证明昭惠庙多次重修的史实。

汉铜钱反映闽南建筑习俗

据传,昭惠庙始建于唐朝初期,那么为何长石条台阶下会出现早至汉代的“货泉”铜钱呢?

陈瑞统说,从古代至近现代建筑习俗中,会在建地基时撒一些钱币,以起到驱邪镇煞的作用,反映主人祈求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这样一来,如若房子重修或翻建,也能从这些不同时代的钱币找到历史依据。

对此,陈建中认为,这枚汉代铜钱的出现,对于研究汉晋时期泉州钱币的流通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建庙时,这枚铜钱作为一种压石钱的作用被放置在长石条台阶下,说明闽南建筑文化中压石钱习俗在当时已经形成。

日本越南货币见证海丝交流

在这些铜钱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1枚刻有“景盛通宝”的越南铜钱和4枚刻有“宽永通宝”的日本铜钱。

据查,“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而“景盛通宝”为越南阮光瓒景盛年间(公元1792年—公元1802年)铸造。

陈建中认为,铜钱在古代最早是在中国铸造,中国发明了钱币的文明,而现在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的昭惠庙发现了钱币,这说明钱币通过海洋金融贸易传到东南亚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后,他们为了与中国做贸易,便仿着中国来铸造铜钱。从昭惠庙发现的钱币来看,他们铸造的钱币与中国的是一样的,这一点也反映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金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泉州文管所负责人黄真真认为,昭惠庙处在港口处,不排除来往国内外的商人从外国带来货币,并捐出支持昭惠庙建设。因为从昭惠庙重修碑记可看出民众对昭惠庙建设的支持。

(首位向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线索的董先生获得话费50元)

千年古庙曾是

造桥指挥部

昭惠庙文物管理委员会介绍,昭惠庙位于洛阳桥桥头,始建于唐朝初期,原名“镇海庵”。北宋皇祐年间,泉郡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扩庵为会所。

“蔡襄主持督建洛阳桥期间,镇海庵还是‘造桥指挥部’呢!”专家称,是先有昭惠庙,再有洛阳桥。

据介绍,庙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东西宽17米、南北进深21米,由山门、过亭、大殿组成。庙额“昭惠庙”三字为清光绪年间状元吴鲁墨宝。庙内外尚存9方碑记石刻,对研究洛阳古桥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2002年,泉州市政府把其列为“海丝世遗”的考察点之一。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组总协调员迪安博士和世界古遗迹研究会理事长等均到过昭惠庙参观考察。

洛阳昭惠庙挖出“三奇”古币 

一奇 竟有日本越南古币 

二奇 古币年代跨越千年 

三奇 唐古庙压汉代货泉

□泉州网-东南早报记者 张素萍 王盼琛 文/图

一座古庙下面挖出一堆古钱币,也许算不上稀奇;但如果这堆钱币的朝代跨度达千年,最早可溯至汉代,最晚可推至民国,甚至还有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天皇时期和越南阮光瓒时期的古钱币,这样算得上稀奇吗?

“海丝世遗”考察点、重要涉台文物洛阳昭惠庙重建时,工人从地下挖出40多枚不同朝代的古钱币。昨日,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专程前往鉴定,断定这些古币是海上丝绸之路多个国家钱币往来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泉州“海丝”在海洋金融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事件]

重建古庙

挖出40多枚古铜币

去年2月,早报独家报道洛阳昭惠庙“老态龙钟”的消息,引起泉州市文广新局、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泉州台商投资区文体旅游部门的重视。洛阳昭惠庙文物管理委员会还请来专家会诊昭惠庙,发现庙宇瓦件损坏,雨水渗漏,后殿柱体蛀损严重,正殿内部木柱严重腐朽,承重构件严重变形,稳定和承载能力已基本丧失。

在邀请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维修方案,并经部门审批后,今年春节过后,昭惠庙启动修缮工程。

近日,昭惠庙文管会发现古庙石板下面竟有39枚完整可辨识的古币,还有一些残缺的古币。文管会随即向泉州市文物部门汇报。

此外,昭惠庙文管会在挖地基时,还发现地下20多厘米处有一块清代翻建时用的方砖。文管会文秘组工作人员吴少军说,昭惠庙在古时曾经修缮或重建过,地下才有不同朝代的“沉积物”。

[鉴定] 古币有三奇

一奇

古庙挖出40多枚古币

年代跨越汉代至民国

吴少军拿出一张表单,上面写着此次发现的钱币名称、年代及数量,具体如下:至元通宝1枚,景盛通宝1枚,康熙通宝1枚,乾隆通宝13枚,嘉庆通宝1枚,道光通宝2枚,咸丰重宝2枚,光绪通宝2枚,大清通宝2枚,民国铜币4枚,宽永通宝4枚,明万历通宝2枚,汉代货泉1枚等。

其中,至元通宝为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 - 公元1340年)通用的古钱币,元世祖忽必烈也曾铸造过至元通宝;宽永通宝年代在明代崇祯年间,景盛通宝年代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从“年纪最小”的民国铜币,到“年纪最大”的汉代货泉,这堆古币年代跨度超千年。专家表示,在一座建于北宋的古庙发现数个朝代、时间跨度近千年的古币,实属罕见。

二奇

古庙下压着日本越南古币

唐宋元外国商人携带入泉

令人称奇的是,古庙还发现来自日本和越南的古币。

专家考证,宽永通宝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是明代崇祯年间日本发行的古币;景盛通宝,为越南阮光瓒于景盛年间(公元1792年-公元1802年)铸造的钱币,是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越南国内发行的古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古币的形状与其他古钱币几乎相同,大小也相差无几。

为何昭惠庙下压有日本和越南的古币?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分析,古铜钱最早由中国铸造,唐宋元时期,大量外国使节、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并进行贸易,回国后他们也学着铸造相似的古钱币,并在泉州流通。

三奇

先有昭惠庙后有洛阳桥

汉代古币见证悠久历史

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汉代货泉了。乍一看,这枚古币“灰头土脸”的,浑身青铜色,待陈建中细心清洗后,其庐山真面目得以显现出来。只见古币正面是篆书体,背面无字,起初众人以为是“贞泉”,陈建中查阅典籍,发现是“货泉”两字。原来,这是公元14年、汉代王莽时期铸造的古币。

吴少军说,先有昭惠庙,后有洛阳桥。昭惠庙历史悠久,据传庙始建于唐朝初期,名“镇海庵”,从这个角度便可以解释庙里压有汉代古币的原因。(记者 黄雅珊 文/图)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