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明清古建筑群 改写“出砖入石”历史?建造时间可能比“省保”单位刘望海故居还要早30多年意味着闽南古建筑“出砖入石”历史要往前推移惠安五座修建于明清朝代的古大厝,占地6000平方米,形成一处罕见的明清建筑群落。内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建造时间,可能比“省保”单位刘望海故居还要早上30多年,这也意味着闽南古建筑“出砖入石”历史要往前推了…… 近日,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这处沈厝黄氏家庙的后人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对其进行修缮保护。昨天,省、市、县三级文物专家,专程赶到惠安,现场考察,为古厝群未来的保护性修缮出谋划策。 改写“出砖入石”历史? 建造时间可能比“省保”单位刘望海故居还要早30多年 意味着闽南古建筑“出砖入石”历史要往前推移 昨天上午,记者驱车赶到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实地体验这处明清建筑群落的神秘与奇特之处。 院前一堵斑驳老围墙 改写“出砖入石”历史? 与周边正在开发的高层现代建筑相比,沈厝古厝群(含祠堂)燕尾脊顶,坐东朝西,南北走向,带有明清建筑特色。古厝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包括祠堂、文辉旧厝、东厝、大厝、乌门五幢古厝。 大厝正面的一堵斑驳的砖石古墙,引起前来参观的文物专家注意,“这就是闽南典型的出砖入石风格,如果其修造年代确却的话,对闽南古建的历史意义非凡。”常年从事闽南古建研究的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姚洪峰说,泉州建筑的“出砖入石”风格,是明代1604年大地震灾后重建时,泉州城百姓对碎石头加以利用,修筑屋墙,从而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据史载,这处古厝群最早修建于明代1538年,这也意味着出砖入石要往前推几十年了。” 而其中一座大厝正院梁柱的“简柱造”技艺,更加稀奇,“房子中央放置巨大的横梁,为了让庭院视野更加开阔,减少了竖柱数量,这种工艺在泉州开元寺也运用过,没想到在这里也发现了。”一文史专家说。 一门出了三进士 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步入祠堂,大厅两侧十来块牌匾上书“文魁”、“武魁”、“骠骑将军”等字样,显现沈厝黄氏的荣耀历史。 翻阅族谱和惠安县志,沈厝黄氏家庙明清两朝人才辈出,“一门三进士、二代同中举、四五世连登甲榜、十三传不作白丁。” 这段光耀史,古厝群仍有实物见证。家庙现保存较好的有3对半石制旗杆夹,“在古代,凡中举就会在宗祠家寺前面,立上一对旗杆夹,以示荣耀。”当地一文史工作者介绍,沈厝黄氏家庙原有12对石制旗杆夹,可惜年代久远,特别是大跃进时期,连同部分石马槽、石圆壶,被移作他用。 祠堂厅堂两侧的墙壁,分别刻有“仁、义、礼、德、忠、孝、节、廉”的祖训,教育后代以仁德行事,以礼义待人,行忠孝于祖先,承前人之美德。 黄氏后人四处奔波当地部门支持保护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又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当然希望能好好保护。”尽管目前仍有少数后人住在古厝内,但个别厅堂已然坍塌,这让黄氏后裔们看着心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处古厝群落,最近他们四处呼吁,希望古厝群能作为文物被保存下来,“修缮的费用我们可以筹集。” “具有静态的文物遗存,像马槽、石圆壶等,也有动态的传承,比如家庙仍有人居住等,比较难得。”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处家庙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登记为文物景点。她说,明代保存至今的古厝群,在惠安并不多见。这座建筑群保存较完整,而且走出许多人才,有教育色彩,拟将其申报为文保单位,“但是具体如何修复,要注意什么问题,还要进一步商榷”。 ■声音 文史专家“把脉”古大厝 昨天上午,来自省、市、县三级的文物专家、学者一行十余人赶到螺阳。经过现场踏勘之后,专家们现场召开座谈会,围绕这处明清古建筑群落的保护和修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粟建安 福建省考古队原队长、文博研究馆员 从文物考古价值来看,这处建筑群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望海故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建议可拿现有历史遗存与之对比,进而借鉴刘望海故居的保护之路。同时,还要尽快请专业人员对古厝现有的遗物进行盘点、拍照,尤其是对一些关键部位的结构要一一记录,“毕竟这些东西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十分可惜”。 陈建中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处理好现代建筑与古建筑之间的矛盾,已迫在眉睫,沈厝黄氏家庙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处家庙仍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主体完整,相当难得。 建议先进行整片保护,修缮好了再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对部分古厝要恢复闽南红砖建筑,作为活态文化遗存,加以开发,“如果有可能甚至可引进商业活动,像北京四合院一样,早上可以在院内泡泡茶,晒晒太阳”。 黄真真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原主任、文博研究馆员 黄氏后人主动保护文物,这种行为值得称赞、推广。建议黄氏后人请专业人员对建筑群进行全面“体检”,做好文本,以作为今后政府决策的依据。有条件的话,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其中,建成休闲性古街,像晋江五店市的做法一样。 姚洪峰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这处建筑群,从明代、清代直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均有,体现了文物遗存在建筑和人的两条线延续,相当完整,比较难得。这也可能是目前泉州最早的明代建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今后的修缮中,要按照文物保护原则,“拆今留古”,尽量恢复明清的建筑风貌。 2013-03-07 来源:泉州网
罕见的明清建筑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