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一衣带水。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两岸粘氏宗亲同是女真满族的后裔,血缘相同,习俗相通,操同一语言,祭同一祖先,殷殷族情、绵绵不断,两百多年来结下不解之缘。随着台湾海峡气氛的缓和,台湾粘氏族民不断回大陆谒祖恳亲、投资办厂,骨肉之情,日益加深。研究和了解闽台女真后裔完颜粘氏的流衍情况,有助于增进两岸人们的友谊和交往。
一、粘氏历史渊源
粘氏原为我国东北女真人。女真人渔猎于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渤海一带,平时吃苦耐劳,精于骑射;战时勇敢善战,尤以完颜部最为强悍。
粘氏一世祖完颜宗翰又名粘没渴,汉名又译为“粘罕”(生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是金国景祖英烈惠桓皇帝完颜乌古迺的曾长孙、金太祖阿骨打的长侄,国相金源郡王撒改的长子,少时以勇猛著称,胆略过人,禀性刚直。辅助金太祖阿骨打灭辽攻宋,历建奇功。史称宗翰“内能谋国、外能御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天会十四年(一一三六年)薨,享年五十九岁,封周来国王,正隆二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间改赠秦王,谥桓忠,配祀太祖庙廷。生子二人:真珠、割韩奴。
粘氏历至七世,子孙均服金、元朝显耀官职。元太宗时期,女真势力控制华北一带。元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华北的控制,以强力驱散女真人。女真人被迫迁回东北祖地或流徙全国各地。因此东北、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等地均有粘,“年”氏女真人后裔。
二、粘氏入闽与渡台开基
粘氏始祖完颜粘博温察尔系金国元帅金源郡王完颜粘没渴之八世孙,元朝官授河中知府,原居住华北,为避世乱,举家飞舟南渡,先至扬州,继又流寓于福建省晋江县永宁镇杨丹村(今属石狮市)。后观衙口村景秀丽而定居其地。以后陆续分居泉州鲤城区,南安县梧坑等地,再远徙台湾、广东、海南,尔后又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和香港、澳门等地居住。
随着历史的发展,粘氏不断外移繁衍,而以台湾粘氏发展最为迅速,现已愈万众。追朔至二百多年前,粘氏二十二世粘尚、粘秉于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由衙口渡台经商,居彰化县福兴乡,成为粘氏在台湾的开基始祖。粘尚渡台时四十七岁,带五子一妻,合家七口,并顺请祖居镇宅之神“丁府千岁”神位。粘尚生于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二月初一日午时,卒于嘉庆十八年(一八一八年)三月廿四日戌时,享年六十六岁。现传有十代,一千多人。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年)晋江粘厝埔粘粤、粘恩兄弟三人(其弟渡台后逝世,名佚),背带祖父母及父母神主渡台开基南平,为现福兴乡厦粘村的开基始祖,至今也传有十代,约八百人,与粘尚、粘秉四人合称为“开台四先祖”。粘粤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九月十三日出生于晋江粘厝埔,嘉庆十一年(一八○六年)八月廿一日卒于台湾,享年三十八岁。粘恩于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年)十一月廿三日生于粘厝埔,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七月初三日卒于台湾,享年五十四岁。一九八八年古历正月初四日,台湾粘氏宗亲会举行入台二百周年庆典活动。
以后粘氏陆续移台,以前也有从军随郑成功、施琅到台湾的,但未定居台湾。
如今,在台湾彰化县鹿港、福兴乡顶厦粘两村已传有五百多户,六千多人。在台中市、台北市、高雄、屏东、花莲、台东、嘉义、南投埔里、台南市县、基隆、台北县等地均有从粘厝埔迁出或先后往台的粘氏族民计三百多户。全台湾粘氏族民共万余人,都以辛勤、谨慎、俭朴从事于农渔工商等行业。
三、闽台粘氏宗祠与族谱
入闽开基祖完颜博温察尔生于元大德七年(一三○三年),卒于明洪武二年(一三六○年)。卒后葬于入闽流寓地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穴坐卯向酉兼甲庚,坟墓尚存,距今六百余载。因年久失修,荒草蔽顶;其妻永氏,葬于晋江县永和乡南坑垵。穴坐辛向乙兼戊辰。一九八七年,闽南及旅居港澳的粘氏后裔,集资稍事修整了粘博温蔡尔夫妇坟墓。
晋江县衙口“粘氏大宗祠”由十三世粘琚倡建于明正德三年(一五○八年),距今已四百多年,历经修葺,备以春秋二祭典。
粘氏三世时代已有谱典。在八世以下,因修有族谱,可以溯源正本,承系联支。十三世至二十世修了四次族谱。二十世粘嘉乐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大修族谱,葺建大小宗祠、编订世代字行为“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敦”字为第十九世辈份。
清光绪廿九年(一九○三年)修有《浔海粘氏秉珂公派》族谱(抄本)。一九三三年,台湾粘氏宗亲捐资修建衙口粘氏大宗祠。廿五世粘传仁、粘传北主持续修族谱,从始祖至二十六世“芳”字合编成一册族谱。末次修谱是由泉州城内的粘作辑和粘秀山主持的。以“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为辈份编序,“贤”字为第五十世辈份。
台湾鹿港粘文于一九七一年,粘文宾与粘都于一九七二年分别发起组织粘氏宗亲会,设会旗、制胸章,推选粘火营为会长兼总干事,粘慎为族长,粘德烟、粘都为副族长,粘聪明为台北区会长、粘金土为台中区会长,推选粘发财为台湾粘氏宗祠管委会董事长,粘虽为理事长。一九七四年,台湾粘氏宗祠奠基,同年安座祖光神主录位。一九七六年第一期工程落成。一九八○年举行建祠六周年纪念活动。当时台湾电视、新闻机构广为宣扬。一九八○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共耗资新台币一千六百多万元,占地四百八十多坪( 亩)台湾宗祠均立有堂号。粘氏宗祠由粘忠判提议以一世祖宗翰的封谥“桓忠”为堂号。称为“桓忠堂”。桓是金帝国版图地名、一世祖宗翰管辖属地的辽宁桓仁县、山东桓台县、亦是当时畀倚方殷、国家寄予栋梁之意。为褒扬始祖丰功伟绩,特以此为堂号,并含有崇敬、纪念之意。宗祠建设分两段,第一段桓忠堂为下层,安座渡台后出生之先辈神主录位;第二段衍庆宫为上层,安座远祖及一世祖至廿二世祖的神主录位。粘氏宗祠金碧辉煌,结构宏敞,是台湾比较有名的宗祠之一,常有游客前往参观。
最近,台湾粘氏宗亲会又集资一百多万元新台币,拟再兴建宗祠护厝,并设办公厅、宿舍等生活区和福利场所。
台湾粘氏宗亲会择定每年古历正月初四日和十月初六日在宗祠举行春秋二祭大典。清太祖努尔哈齐的神主晋奉在台湾粘氏祠中,每逢春秋二祭活动,台湾满族协会常有一、二百名代表前来参加。会长粘火营还带领全台各地粘氏代表到鹿港海边遥祭先祖,保持中华民族的殷殷族情。
一九八八年,在廿八世粘火营会长的主持下,台湾粘氏宗亲会编印了《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该族谱于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由台中区会长,大大印刷纸业公司粘金土奉献金钱,协助设计编辑而由台湾珠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出版。族谱的前面部份介绍粘氏历史渊源和粘氏宗祠配有彩色照片。接着介绍粘氏宗亲会的章程,最后详细记录了渡台开基四先祖粘尚、粘秉、粘粤、粘恩后裔传略族谱,已修至三十世。粘火营会长撰写的序中说,编纂族谱的目的之一是便于“以后太平年间,回大陆福建祖庙接根”。因恐辈份失传,粘氏宗亲会在三十四世“家”字辈之后,又续编了八个字:“福泽能荫,兴隆鼎盛”,谅必是渡台世居福兴乡的缘故,辈份可延至四十二世。显然,从三十五世至四十二世大陆与台湾的粘氏就同世而不同字辈。而粘火营会长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首次组团回祖地竭祖恳亲时,在欢迎会上宣布台湾粘氏遵从祖地续编至五十世系的字辈。
四、台湾粘氏宗亲会两度竭祖恳亲
闽台粘氏宗族同是女真满族完颜粘氏的后裔,同宗骨肉,同一血缘,因此民间的联系始终不断。比较著名的有如下几次:
早在一九二三年,台湾鹿港粘芳模曾到福建晋江衙口寻根求谱,当时衙口粘传仁满足其夙愿,此感人肺腑之举,曾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的《参考消息》《‘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一文中报道过。
一九三三年,台湾粘氏宗亲捐巨款修建衙口祖地的“粘氏大宗祠”。
福建省粘氏族人,深切地怀念海峡对岸的粘氏亲人。一九八六年秋,福建省粘氏族务会委托笔者多次具函由香港粘本初母子和台湾粘忠判搭桥,转台湾粘氏宗亲会,共商修葺晋江衙口粘氏大宗祠和闽台粘氏始祖墓之事,并邀请旅台宗亲回祖地观光。此举得到了台湾粘氏宗亲会的热烈响应。粘火营会长亲笔复函,并寄来《女真后裔粘氏源流考》小册子五十本,《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数本、《靖康事件的探索》等五种资料。还决定在一九八八年粘氏渡台开基二百周年之际组团竭祖恳亲。台湾粘氏宗亲会董事长粘发财、理事长粘虽、台中区会长粘金土等一行十六人,在团长粘火营会长的率领下,怀着崇敬祖德、追本溯源的殷殷族情,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和八月三日两度组团到祖居地衙口竭祖恳亲,拜竭粘氏大宗祠和闽台始祖公、始祖妈墓,实现了他们思念已久回大陆祖庙接根的愿望。他们也到粘厝埔、鲤城区、南安县粘氏集居地恳亲,受到了晋江县属龙湖乡、衙口、南浔及石狮市永宁镇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的迎,还受到泉州市鲤城区统战部、对台办、民政局领导以及南安县领导的热情款待。这深情厚谊使台湾粘氏竭祖恳亲团成员深受感动。在欢迎会上,笔者代表福建省粘氏族务会致欢迎词时,台湾粘氏宗亲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当读到“粘氏唐山过台湾,台湾粘芳模到祖地寻根求谱的感人肺腑之举”和“我们是中华民族最富有伦理精神和民族感情。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一脉相承,身上流动的是同一祖先的血液,我们深切怀念台湾亲人”等恳切话语时,团长粘火营两次滴下了激动的热泪。此景此情,使他们永远难忘。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兼总干事、两次竭祖恳亲团团长粘火营,在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七给笔者的信中说:“晚辈带领二次宗亲往大陆福建省晋江县龙湖乡衙口寻根而至大宗祠,阅之大陆各宗亲以及地方机关首长、亲情如天上落下一个月亮一样喜悦,见之喜欢、流出喜泪、不敢忘之,不胜感谢……”。
粘火营会长表示要筹划修葺衙口粘氏大宗祠和闽台粘氏始祖(即八世祖)公、始祖妈墓。修建衙口粘氏大宗祠的蓝图已绘制完毕,并送往台湾粘氏宗亲会审定。台湾粘氏宗亲会表示捐资数万美元重建。始祖墓由台湾宗亲粘诸省、粘栋梁、粘忠判捐资二千八百四十美元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动工修建,五月三日竣工。在施工时,发现闽台粘氏始祖墓碑、石桌、石砛、石裙版等物。墓碑长二百○六公分,高七十五公分,成“凸”字型,上面刻有“八世祖粘公”五个大字,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即下文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深信,随着形势的发展,闽台粘氏宗亲的友好交往,将会不断加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台湾粘氏宗亲会:《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台湾珠美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
(2)粘忠判:《女真后裔粘氏源流考》。台湾满族文化季刊。1986年。
(3)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4)粘忠判:《靖康事件的探索》。台湾满族文化季刊,1987年。《粘氏源流纪要》1980年3月。
(5)《浔海粘氏谱牒》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