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蚶江与金门欧阳氏的血缘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蚶江、金门两地欧阳氏族人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都是欧阳詹的后裔。 欧阳詹(756~800年),字行周,晋江潘湖人,唐朝中期著名文学家、诗人。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他与韩愈等人跃登“龙虎榜”,授“国子监四门助教”,破“温陵甲第天荒”,被尊为“闽文之祖”①。其后潘湖欧阳氏后裔蕃衍,将近万丁。文武贤才世代辈出,唐宋两朝登第者三十余人(11)。 明洪武二年(1369年),潘湖“蜂螫为灾”,欧阳氏族人纷纷外迁避难,逐渐稀微,以至全徙。斯时,诰赠昭武将军欧阳迁江看中濒海蚶江地灵人杰,能兴家业,繁昌儿孙,遂徙家于此,成为蚶江欧阳氏开基祖。 欧阳迁江有五子,分为五房:长房概斋居霞路,二房瑞祥居新厝,三房瑞荣居顶厝,四房瑞轩居草埔,五房瑞评居彭田。迨至清代康雍乾嘉期间(1662-1820年),蚶江欧阳氏瓜瓞绵绵,约近千人。代有热心宗族事业的族贤出现,如康熙年间(1662一1722年),官拜浙江左都督的欧阳定庵归田后,倡建宗祠,倡修族谱;1923年,前清秀才欧阳兆璜倡葺宗祠,续修族谱③。 由于蚶江是泉州的良港,自昔海上交通发达;明朝中叶以来,倭寇骚扰、清郑战争、禁海迁界、鸦片战争、日本侵略等祸害,谋生困难,因而欧阳氏族人不断迁到金门、澎湖、台湾、南洋等地。金门与蚶江同属泉州,一水咫尺之隔,迁至金门者尤多。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蚶江欧阳迁江的五世裔孙欧阳文卿(房祧不详),飘至金门(现之欧厝地方),成为金门欧阳氏的开基祖。据载:某天,文卿驾着竹筏出海捕鱼,突遇飓风,无法控制风浪,几至倾覆。幸而飘到金门岛始脱险。他便舍筏登岸,到薛厝坑(今珠山村)觅食。因飓风连日不息,竹筏飘没无法回乡;又见该处村落寥寥,土地平旷,可以垦殖,文卿便在烟墩山南麓披荆斩棘,搭盖寮房,作为栖身之所。他为人吃苦耐劳,敦厚诚朴,深受群众赞誉。薛厝村一位薛老汉,便将爱女嫁他为妻。文卿生有定一、定锡、定日、定远、定辉五子,分为五房,瓜瓞绵绵,子孙蕃衍,便命定居地为欧厝村。至本世纪60年代已历四百多年,十六代人④。 长房至四房子孙都聚居欧厝,族繁人众,从事耕渔。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年),三房部分子孙迁居距欧厝一里之远的前湖村(今泗湖村),或下市村。现在,料罗、沙美、新市、山外、后浦、后垵、古冈等地,也有欧阳氏族人⑤。 尽管金门欧阳氏族人代有蕃衍,但由于金门自来人烟稀少,“陆无沃土,海乏良港”;明末至清末的倭寇骚扰祸害、清郑战争、禁海迁界、列强侵略沿海;本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及50至60年代海峡两岸对峙(国民党在金门大量驻军,“五万居民五万兵”);教育落后,没有大学等原因,耕作、捕捞、贸易和升学都不容易,因而欧阳氏族人蕃衍仍很缓慢稀微。1957年初步调查,欧厝、泗湖两村欧阳氏近500人⑥。因而他们又不断迁至澎湖、台湾、南洋各地。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五房欧阳定辉迁至澎湖鸡母坞(今五德里),才蔚成巨族,部分族人再迁至台湾⑥。 1958年“八·二三”海峡两岸炮战后,为了避难、就业、升学,金门欧阳氏族人迁台者日多。1984年年底统计,欧厝、泗湖两村迁台者共81户358人。其中:台北县33户143人,以中和、永和为多;桃园县17户82人,以中坜、龙冈为多;高雄县、市13户51人;台北市6户30人;台中县市3户8人;台南县市3户14人;花莲、基隆、彰化、云林等地共30人⑦。 金门及其外迁澎湖、台湾、南洋各地的欧阳氏族人,都能艰苦奋斗,从事农、渔、牧、副、工、商、航海等各种生产劳动,创建家园,兴办文教和公益慈善事业,造福族亲乡邻,保家卫国,涌现不少族贤。如抗日开始的1937年10月,金门沦于日寇,欧阳氏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奋起抗战。二房十二世欧阳水生矢志忠贞,弱冠之龄便参加自卫队,保乡卫民。他随军赴大陆,数次率部从大嶝连夜赶到金门,袭击日伪机构,灭寇除奸,大振士气民心,最后为国捐躯。日寇南侵马来亚时,旅马柔佛州龙引村的二房十一世欧阳兆叻,积极开展救亡运动,1942年元月31日,不幸与长子欧阳妈居及数名族亲被捕牺牲。临刑时,他顾视儿子,高声曰:“生为中国人,为救亡而死,份也!”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是感人肺腑。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⑧。 金门及其外迁的欧阳氏族人,不忘木本水源,牢记祖国大陆和本族发祥地——泉州与蚶江。他们从蚶江迁居金门后,便仿照祖家祠堂的构式,约于乾隆年间,在欧厝建造欧阳氏宗祠,供奉欧阳行周塑像和欧阳迁江、欧阳文卿等历代祖先神主。镌刻或悬挂“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鲤郡分支绵世泽,蚶江衍派振家声”等颂扬祖先功德和缅怀祖家的楹联。春秋二祭,备极虔诚隆重。宗祠多次修葺扩建,至今美奂美轮,富丽堂皇⑨。 为了维系宗族血缘关系,他们参照泉州欧阳氏昭穆,命定金门欧阳氏的字辈。明中后期至今,其字辈是:“德甫慕尔锡,卿士公侯伯,世兆锺彦良,可为族中易;诗书承祖泽,忠孝振家声,子孙能继志,文献有明征”⑩。开基祖欧阳文卿属“甫”字辈。不知字辈者,按出生先后尊称呼叫。为了联络族谊保护本族利益,劝戒族人,金门欧阳氏族人还于1980年春成立“金门欧阳氏宗亲会”,1986年编纂《金门欧阳氏族谱》,并颁布前代三次制定的社规族约。 日寇割占台湾、澎湖,侵占金门,进攻南洋以后,为区别日人与华人,便利其殖民统治,以欧阳的“阳”字犯其“太阳旗”之讳为由,强令金、台、澎、南洋的欧阳氏族人之姓氏仅留“欧”字。为了保卫本族姓氏的尊严,他们奋起抗争,但是无效。1959年、1962年、1972年,金门欧阳兆全、欧阳兆望、欧阳清妙等人多次申请,金门国民党当局批准了欧阳氏族人恢复原姓②。 金门及台、澎等地欧阳氏族人的岁序节日、风俗习惯、婚丧喜庆,一概沿袭大陆祖家。1949年以前,他们经常派人回大陆祖家祭祖扫墓,探亲访友,出资维修祖祠,编纂族谱。如1933年泉州“不二祠”修建竣工,金门族亲派欧阳世波、欧阳兆活前来参加祭典,加入“泉州欧阳寥家族自治会”,并领回续编的字辈。 如今,金门、台湾、澎湖的欧阳氏族人,更加渴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亲人团聚,畅叙同胞情谊。共建邦家。 ①《福建历代名人传略》中的拙作《欧阳詹》及《泉州欧阳氏族谱》。 ②《泉州欧阳氏族谱》。 ③《锦江欧阳氏重修谱》及欧阳兆璜、林扬科、林翀鹤等人序文。 ④《金门欧阳氏族谱》一二,《金门欧阳氏》之《金门欧阳氏四房本支家谱索引》、《开基祖文卿公》。 ⑤、⑥《金门欧阳氏族谱》一二,《金门欧阳氏》之《金门本族之衍庆》。 ⑦《金门欧阳氏族谱》一九,《近年族亲迁台概况》。 ⑧《金门欧阳氏族谱》一四,《祖德行谊录》。 ⑨《金门欧阳氏族谱》一三,《本族宗祠》。 ⑩《金门欧阳氏族谱》一一,《本族昭穆》。此与泉州欧阳氏字辈略有差异,泉州是:“德甫懋尔锡,卿士公侯伯,世兆锺彦良,可为宗中翼,继祖宣仁孝,沐天福寿益,富贵荣华夏,万方仰惠泽”。何因待考。 (11)《金门欧阳氏族谱》九,《金门本族堂号》之《日人强行改我姓氏及嗣后申请恢复之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