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为泉州总口,其海域广阔,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成为海上交通的天然良港。
清乾隆年间,海禁开放。蚶江居民大量集资购置木帆船(大者八百担,小者三百担,个别有千余担的),贩运货物,川行于蚶江、台湾之间,获利颇多,因而群趋若骛。
对台货物进出经营,必须有个比较系统的商业实体,方能稳操胜券。其时台湾各埠均有各业的批发商行。为了能够与其对口贸易,互通商情,一些资本雄厚的经营者,组建商行近三十家,开展对台湾的进出贸易,此即所谓的台湾郊商。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政府设立海防官署于蚶江,督催台运,挂所巡防,并以蚶江作为与台湾鹿港对渡港口,统辖泉州一府五县对台贸易事项。所有进出货物,悉在蚶江装卸,因而蚶江港口贸易事业,极盛一时。外地来蚶江开办郊行者为数颇多。台湾郊商,增至近百家。当时清政府设在蚶江的厘金卡(海关),每年征收贸易税赋均在三千两银之数,比永宁、崇武等其他港口,多出百分之四十左右。
蚶江郊商的组织,大部分以家族为基础,资金也由家族之人投股,如有不足,再招外股。但其郊号仍冠以为主者之姓氏。如锦瑞林记,谦恭纪记等等。在这近百家的台湾郊行之中,较有名气者为前垵欧姓的泉胜号、王姓的珍兴号、珍源号、和利号等,后垵的泉泰、谦记、勤和、锦瑞、坤和、谦隆、泰丰、裕坤等,记厝的谦恭、协丰、谦胜等,还有莲塘蔡姓来蚶江开设的晋丰号,崇武郑姓的惠和号,泉州×姓的泉仁号。此外尚有专营北方的牛庄、青岛、大连、天津等地货物来往之北郊(称大北),还有经营镇江、南通、温州、福州等的南郊行(称小北),如后垵的锦成、福成等号。
以上所举的行号,资金充足,经营有方,业务蒸蒸日上。泉盛、珍兴、和利、协丰、晋丰、谦隆等行号在台设有分支机构;其他各行均派出人员常住台湾,负责办理一切购销事宜,以及了解商情回报。
郊商为了业务需要,各家置有木帆船,雇聘公、水手,载运本行进出物资。若有多余舱位,再收载其他客商货物,收取载资,以弥补船上的开费。珍兴、和利、晋丰等,每家均置有近千担的木帆船两艘,一来一往的川行于蚶、台之间。珍兴、和利两行郊均以一船之盈利作为行中开支,以及家庭生活之费。另一船所获利益,悉数在台湾广置良田,时间一长,珍兴、和利在台所购田地近数千亩,年年生息,收入颇巨。
蚶江郊商的特点,以其家族为基础,郊行中的一切人员如司库(仓管)、出采(驻外人员)、内柜(出纳)、出海(船上管理员)、经理以及一切勤什人员,必须在本族中挑选,非不得已,绝不雇用外人。此所谓“肥水无流过别人田”。另方面,一有事故发生,族中人也会出面排解,以壮声势。至于帐房一职,必须聘用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帐房不但要负责帐务,一切文牍来往,也由帐房处理,因而帐房人员,其工薪高人一等。
台湾郊商船运入台物资,以陶瓷器、家具、药材、茶叶、布匹、苧麻、金褚、烟叶等为主。但也视其市场需要,何物紧俏便载运何物。货一到台即由驻地人员联系销售,收取货款,然后采购回头物资装船回港。台湾回程物资以大米、木材为多数,其他如水果、罐头、鲍鱼、江贝、柴鱼巴及髻鱼巴均有配运。以后白糖、水泥、钢筋建材为数不少。从大北郊运回的物资以黄豆、麦粉、豆饼、细布为主。小北郊以大米、竹木制品、红料杉木以及部分食品为主。
船舶回港,货物入仓,行郊即派员外出招呼客户。其销售地区,远及同安、马巷、南安、安溪,近至安海、青阳、石狮、衙口等。客户一接通知,立即来看货议价,行东要热情接待。一旦成交,长途客户顾用马车驴骡运驮,短途用人工挑运。一路车马成群,即所谓“骡车马驮”也。
郊行在经营中,其利虽厚,但因其他原因,致使亏空倒闭者为数也不少,如船舶沉没、商品途中遭劫,以及赊销给客户的货款被其吞没等。这些情况在蚶江的台湾郊行中曾发生十多起,如锦瑞行满载货物的帆船,因台风沉没海中;泉泰行也因遇“乌狗暴”而船货俱没,船员溺亡;谦胜、协益行于同年时间,装满大米、鱼巴回程船在半海被洗劫一空,只剩空船驶回,致使该两行被逼倒闭,宣告破产。
蚶江妈祖宫的天后娘娘,成为台郊崇拜的保护神,每逢船只启航,郊中负责人要到宫中焚香顶拜,祈求水路平安。船一回港,又要备办三牲果盒,叩谢神恩。古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诞辰,各郊户设筵请客,集资演戏。不但郊商如此,海防厅亦然。海防厅按月初一、十五两天,由海防厅长带队,鸣锣开道,亲到天后宫参香礼拜。凡郊商有互相发生矛盾或公共兴革事宜,皆齐集在妈祖宫中商议解决。每年元宵、中秋等佳节,郊行张灯结彩,有的举办文虎征射,有的聘请南音清唱,各郊行大埕游人如鲫,极一时之盛。
甲午战争(1895年)以后,台湾割归日本,对台贸易逐渐稀少。台郊关停转业者颇多,海防官署随之撤销。在这期间,其他港口基本停止与台往来。唯有蚶江尚存三、四家行号如谦记、谦益等,每月虽有帆船五、六艘到台贸易,但也断断续续,与前相较,实为一落千丈。后来那仅存的数家台郊,也相继停业。此后对台的航海贸易,唯有民间小批经营,抗日战争前夕,蚶江对台的商业往来遂告消失。
抗日胜利、台湾光复后,蚶江港又有十多艘帆船对台航行。由于原来的台郊未再恢复,新行号又没有设立,对台商业活动,只是各船独自经营,因而货物进出,大不如前。
咏灵秀山空相院
小小精蓝亦自奇, 一峰灵秀蕴幽姿。
无缘细听山僧话, 太守偷闲只片时。
——宋·王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