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五世纪,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泉州人民失业的很多,只好往外地移民。当时最理想的移民场所一是东边的台湾,另一是南洋。清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后来迁移者日众,清政府才想出一种限制办法,即在台湾和福州、泉州之间设立两个对口港。台湾对渡口设在鹿港,泉州对渡口设在蚶江,称为“对口港”。
一、闽台关系
我和王连茂先生为证实闽台人民之间的血统和地缘关系,曾经搜集了一百部闽台关系的族谱。族谱中有世系,有行实,有名有姓,有生卒年月,有安葬地点,共约4000人。写成一部《闽台关系族谱选编》,作为闽台关系的物证,用具体事实证明泉州是台湾人民的祖籍,帮助台湾同胞寻根认祖。这部书对海峡两岸人民的骨肉关系,很有说服力。
泉州人民向台湾迁徙有其良好的条件。一是地理关系:闽台距离较近,顺潮只要一昼夜就可以到达台湾岛。二是历史关系:《唐书·地理志》中便记有从东南往台湾的路线,唐宋便有移民到澎湖去,宋时已经隶属于晋江,元朝《岛夷志略》便记明澎湖列岛由福建省晋江县管理。从移民历史看来,明清时期,有三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移民往台高潮:明末郑芝龙组织的。他请求福建把饥民迁往台湾,发给饥民耕牛与银元。当时迁往台湾的人数,被记载下来的很少,可是影响很大,因为他们为后人开辟了一条移民的新路。
第二次往台高潮: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两次各两万五千人,共计五万人。除一些战士外,大多是参加军垦的。当时,郑成功还救出了一大批迁界中的难民。如晋江衙口乡,在顺治辛丑十年(1661年)秋的迁界中,颠沛流离而去台湾者,约有二十人,其中只有五人在台婚娶。也有举家迁台的。这时期移民为集中于台湾西部沿海,尤以台南为多。
第三次往台高潮:在清朝统一台湾以后。自康熙至乾嘉,到台湾的已超过二百万人。清朝实行港口对渡,虽然还是一种“限制政策”,但对渡港蚶江港的开放,使泉州成为对渡交通的中心。正如《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所说的,可谓“群趋若鹜”。晋江县蚶江本地的锦江林往台五十人,蚶江一里莲埭往台四百人,蚶江三里石壁林往台一千人,其他如金井、东石、永宁、安海也都有大批人往台。一九二六年全国统计的往台三百七十五万人中,福建有三百一十万(占83%),其中泉州各县占44.8%,漳州各县占35.1%,这就是“泉州是台湾人民的祖家”的具体说明。
二、闽台对渡
泉州蚶江港是清初新兴的港口,清代指定为台湾鹿港的对口港。蚶江又名锦江,宋为安仁乡江阴里,附近有日湖乡,是永宁里的农村。蚶江在日湖附近,都是晋南的小海港,清代渐趋繁荣,设有蚶江和日湖港。《晋江县志》卷七说:“蚶江居民稠密,番舶所经,边海之地,佛堂(澳)蚶江,亦肘腋之虞也。”清《锦江欧阳氏族谱》中,同样有蚶江人经商的记载。又《柯辂文集》也提到蚶江的重要性。嘉庆年间(1796~1820年),蔡牵因清禁止渡台,谋生为难,发动海上起义,率领人民从泉州赴台,反抗清廷的限制政策。
泉州港目前保存的闽台交通史迹,除蚶江碑记外,还有台湾文物。一是鼓形石塔,刻有佛象一尊,旁刻“鹿港商捐资,锦里黄清文董事重修,道光四年(1824年)公立”。二是清代铁钟一口,铭文为“泉郡南关外,浯州(金门)铺塔堂,鹿港郊公置,道光十七年(1837年),岁次丁酉,阴月日谷旦”钟上刻有46家的商号,其中就有“鹿郊商”、“鹿港郊”,都是商业的行郊。这些石塔和铁钟,就是泉台关系的文物。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到亲密的闽台关系。
(摘自《古刺桐港》)
普利大通桥
在晋江县四十里,宋绍兴中建,长三百丈。凡一百二十间。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重建。
——清·《大清一统志》
灵秀山
在晋江县南五十里,上有小岩,潮至则石润;潮退则石燥,名海潮岩。
——清·《大清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