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粘”的不常见,但在福建泉州市鲤城区、晋江县、南安县和石狮市,却散居着粘姓居民两千多人,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经当地民政、文化部门考证被确认为满族后裔,并恢复原来姓氏——完颜。
台湾岛上现在也有粘姓居民一万三千多人,其先祖由闽南迁徙入台,因而同样是满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闽台满族始祖为完颜·粘博温察尔。其八世祖为金国大将、金源郡王完颜·粘没渴(又称“粘罕”)。粘没渴是金国肇基者完颜·阿骨打之长侄,宋靖康二年(1127年)以左副元帅衔率军攻陷宋都汴梁,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
传至粘博温察尔,已是元朝末年。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满族属于色目人,仅次于蒙古人。元末农民大起义,色目人与蒙古人同属被打击对象。粘博温察尔之父粘南合,原官江淮安抚使,因而迁家徙居扬州,此时为避“世乱”,再举家南迁。先是由海路流寓泉州,后又迁往东南海隅的晋江永宁(今石狮市永宁镇)。为保安全,粘博温察尔隐去“完颜”姓氏,改用始祖粘没渴之名首字“粘”为姓,并相沿袭应用至今。以后,粘博温察尔子孙又分居晋江衙口、“粘厝埔”,并在衙口建立“粘氏大宗祠”,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粘博温察尔卒后葬在永宁阳丹(洋单),墓“坐卯酉兼甲庚”,墓碑高一百三十五公分,宽一百一十七公分,正面阴文镌刻“始祖粘公墓”五个柳体大字,茔地尚存;其妻永氏,葬晋江县永和镇草田村南坑垵山,墓“坐辛巳兼戍辰”。
清乾隆五十年、五十五年,衙口村粘粤、粘恩和粘尚、粘秉四人,先后携带祖先神主、护境镇宅神祗“丁府王爷”从晋江龙湖渡台,分居现彰化县顶粘、厦粘两村,成为“开台四先祖”。
台湾粘氏族民对祖籍地无限思念。一九二三年,粘芳模曾回闽寻根求谱;一九三三年台湾粘氏宗亲又捐款在衙口村修建粘氏大宗祠。一九四九年前,他们每年都要派人来大陆祭祖、扫墓,后来,海峡两岸人们的来往就不幸被阻隔了。
闽南各县(区、市)的粘氏族民恢复满族的民族身分后,在衙口村成立了“满族联谊会”。台湾粘氏宗亲闻讯非常高兴,先后寄来《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女真后裔粘氏源流考》及《靖康事件探索》等书本、史料。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台湾粘氏宗亲会一行三人,首次到晋江祭祖、扫墓。嗣后,宗亲会会长粘火营先生又带领谒祖恳亲团一行十三人来到晋江县和石狮市,先后在衙口完颜(粘)氏大宗祠寻根谒祖,并到永宁、草田拜祭入闽始祖完颜·粘博温察尔夫妻茔墓。
明代倭寇两陷永宁城
(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二月,倭寇永宁卫城,指挥王国瑞失守,城陷,踞城大掠数日而去。时卫中军民遁脱奔郡城者,分巡万民英悉遣还卫。三月,倭复来攻城,再陷,军民为其杀伤几尽,至今永宁卫城每逢四月廿四日,有陷城风暴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