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郭坑郭氏回民之渊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早在唐朝武德年间,阿拉伯人便入泉传教,至南宋时,泉州已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穆斯林更是蜂拥而来。“其发达之盛况、实有过于今日侨居我国之欧美人民。”(希合伦丁语)至元末明初,泉州的伊斯兰教徒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财势力全。据日人桑原氏所述:“此辈回教徒,皆拥有巨大财产,对于衣食住三项,极尽奢华之能事。当时开港之官吏,常有赖于彼等之资助,得建筑城垣或制造警备兵舰等事。”“但自有明而后,则盛极返衰,几至埋没于世人视听之外矣。”究其原因,甚为复杂。主要是明太祖驱元而有天下。当时排斥异族之思想甚盛。恶于回人巨族蒲寿庚有倾宋导元之罪,下韶禁其子孙读书入仕,于是回人地位突降,加上汉人在封建统治者煽动下,掀起狭隘的民族仇恨心理,大肆侮辱迫害异族。再者是明中叶之后,阿拉伯人在东洋海面上之商业权威,被葡萄牙人取代。于是泉州回民失其海外活动力,更觉势孤而难以立足。且在此前,又有泉州地区伊斯兰教派系争战,如元末“亦思巴奚”十年战乱,回教徒死伤甚多。余存者,凡有能力的穆斯林商贾纷纷航海离去。剩下的多为中外通婚的后裔,即回族。为避不测,则隐匿于穷乡僻壤、高山远海之处,并改名换姓。据考,丁姓迁徙于晋江陈埭,郭氏则转移到惠安白奇。 关于惠安白奇郭氏为穆斯林之说,有确凿证据。泉州海交馆不久前在泉州市郊法石乡发现一方元代墓碑,碑用中阿二种文字记载了年代、死者姓名和地号,此墓碑的发现,解决了长期悬案,即白奇郭姓并非郭子仪后裔,而是穆斯林的子孙。至于为何回人也姓郭的问题,则因宋元时期,外国人居住中国,均要选择一个中国姓,通常用其字母的第一字或尾音的重读音作姓的依据。如陈埭丁姓即取自“瞻思丁”的丁字。白奇郭氏之开基祖是“伊本·库斯·德广贡”(墓碑上的阿文)。“伊本”是父系、祖世的意思;“库斯”即其姓氏,译成中文习惯用法是“郭”。至于“伊本·库斯·广德贡”的子孙为何要自认是郭子仪的后裔,原因则在于被压挤惨遭劫厄的穆斯林,遯逃出泉州城后,隐埋身份,在同姓的汉人大官中攀个关系以作掩护,这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郭子仪为平安史之乱,向回纥借兵,曾声言自己尊奉回教,是回教徒。 再说白奇郭氏又是如何衍派至郭坑的。据前辈传说,郭坑原非姓郭,而是姓颜,至今村中尚有颜厝祖厅之遗址。白奇族谱记载:大约五百年前,白奇,郭仕敏之第八子、郭廷魁(讳奴儿)“出祖晋江石湖。”传至郭言路,有数孙,其一迁徙石狮前坑,另一来郭坑开基。故郭氏族谱有“汾阳衍派家声远,石湖分支世泽长”及“前坑胞兄郭坑弟”等语。此公死后葬于郭坑西面山仔,称为三世祖(一、二世祖均在石湖),至今坟墓尚存,世称“月亮墓”,因为墓碑顶部圆形如满月,碑正面刻有莲花瓣云月花纹图案。这与古代回回人喜爱在墓上雕饰莲花以示“清净”的习惯相同。墓坑规格、尺寸也与回回墓相符。再从碑文看,碑面上方刻有汉文“三世祖”,下方有几行阿文,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脱落,已难辨认。此墓颇受研究泉州回族史及海交史专家的重视。因除此之外,晋江县内仅存陈埭丁另一回族墓。 纵观该陵墓之规模及墓碑之庄严秀丽,笔者认为当时迁来郭坑的“山仔墓公”确非等闲之辈。财力当更为雄厚,其后代亦曾昌旺一时,故“喧宾夺主”,颜氏他迁。故今全村一姓,皆为回民。 以上渊源,经有关部门核实,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泉州市人民政府颁文(泉政民字第052号文件),正式批准郭坑村161户村民638人为回族成份。郭坑村于一九八八年一月举行恢复回族成份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