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
一、概说:
清代,石狮作为泉南农村集镇,其商业街市格局已初步形成九街、五围、十一巷、五埕、六墟、七社、八券的规模。九街即赤鱼街、后花街、上帝街、布墟街、土地街、卖鱼街、大仑街、糖房街、福全街;十一巷即施厝巷、朱厝巷、井仔巷、布袋巷、三落巷、大石巷、祠堂巷、妈宫巷、仙公巷、卞厝巷、下邓巷。街巷布局较为狭窄,街道宽仅3米左右。
民国16-22年(1927~1933年),华侨倡导投资拓宽旧街道,并新建民生路、新华路、聚仁路、后花街、东村街、城隍宫顶、城隍宫下街、马脚桥、新街仔、建兴街和新兴街等街道。民国34年,兴建太原路、福建路、龙泉街,并由当地商会组织商家对城隍街、糖房街、大仑街、新兴街加以整修,铺设水泥路面。民国36年,主要街道有民生路、新兴街、新街仔、东村街、后花街、福建路、卖鱼街、大仑街、马脚桥、新华路、聚仁路、龙泉街、太原路、城隍街、糖房街、福全街。至解放前夕,石狮已初具商业街市规模。
解放后,旧街市路面逐步得到改造。1978年铺设戏院大街(今人民路)方石路面。
1980年,石狮镇政府征地32亩,于1981年8月,动工修建万岁脚至石蚶路口(今电信大楼)土路,长830米、宽26米;1983年5月,铺设沥青路面;1987年3月,铺设水泥路面,取名“新大街”(今九二路东段)。
1986年,由晋江县土地管理局征用新华、大仑、林边、曾坑、长福等村150多亩土地;嗣后于1987年3月,动工修建“南环城路”,共3.6公里(其中富民桥至石金路口宽30米;石金路口至长福路口宽26米),于10月建成土路。
1981~1987年,石狮镇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翻建新华路、跃进路、九二路西段(富民侨至万岁脚),布墟街、聚仁路、宽仁路、馆顶路、西新路、延平路、东村街、太原路、人民路、群英北路、建兴街、福建横路、大仑街、农贸路、民生路、上帝街共19条街之路面。
1988年3月,铺设由富民桥至石金路口长1500米、宽28米的柏油路面。
1989年,石狮由一个农村集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辖原属晋江县的石狮、永宁、蚶江、祥芝4个乡镇。原石狮镇的街区已不适应作为一个新建市中心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从1988年开始,石狮市人民政府确定由副市长蔡志从任道路建设总指挥,会同有关人员着手规划和建设新市区。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拓宽、改造了途经市区的公路主干道,新建市区东西南北走向及环城18.56米宽的主、次干道。至1997年,市区共修建公路主干道5条,总长9179米;新建和翻建20条街道(其中主干道10条,长25133.6米;次干道10条,长4397.6米)。全市区共有68条街道、53条巷路(其中主要商业街道18条)。城市建成区由1987年的3.6平方公里,拓展至8.01平方公里。
(1987~1997年,石狮新建、修建市区混凝土道路详情见后附《表1》)
二、建市后的街道建设
(一)路网规划
1、规划构思:
①城市分层次设立道路系统,对16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内的道路统一规划。
第一是强化城市对外联系的快速道路系统;第二是加强“一城三镇”之间的道路联系;第三是“一城三镇”内部道路,在城市整体系统之下,自成系统。
②上述三个层次的道路,一是各自组成系统,防止相互之间的干扰;二是建立必要的联系,使三个层次的道路成为整体性、系统化的城市道路网络。
③规划组织快速道路系统,使石狮市与外界(包括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兄弟城市、中心城市)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④在市中心区与三镇之间,以及环海三镇之间,均有两条以上的联系道路,构成道路的主框架。
⑤城市各组团内部的外环路作为交通性快速道路;在内部设立主、次、支三个等级的道路系统。
⑥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划分,是城市市政设施的主干与依托,又是其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故其建设应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分期实施,分期建设,必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并略超前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⑦城市道路按功能分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综合性道路、商业步行街道;按等级划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有关指标见下表:
人均道路面积11.5-13.1平方米/人,道路面积率11.8%。
⑧石狮市中心区对外联系道路是通过外环对外幅射。外环路分别为东、南、西、北环路,其中新北环红线46米,其他红线38米。对外幅射道路共11条,其中6条是联系三个镇及三个港口。联系港口的为快速路,宽度为46米;联系三个组团的为城市道路、宽度为38米。另外5条是通往晋江机场专用道、石泉公路,接五陵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的专用道,通往子弹列车车站专用道和石夏公路,均按一级公路控制。
⑨中心区路网,新区采用方格网组成,旧城区在保证与旧城外围主干道通畅接口前提下,采用自由式,增加路网密度。
(10)石狮市中心区路网主骨架由“四横、四纵加外环”网络组成。详见“市区主干道一览表”(附后)。
沿海三镇(蚶江、祥芝、永宁)
一、蚶江
蚶江镇在城镇内形成多层次的快速道路系统,使镇中心与石狮市中心区、石湖港口及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快速、便捷,同时充分考虑到石狮港口及青阳至祥芝拟建封闭式快速干道之因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要求,并与石狮市中心区有良好通畅的衔接。
道路网基本形式为四级道路网:
一级道路:宽38米,共有3条,青阳至祥芝过境快速道,石蚶公路及石湖公路;
二级道路:宽26米,共有6条。主要东西向,用于连接组团与主要公路和镇中心地区,共9.97公里;
三级道路:宽20米,共有25条,用于镇区次干道和工业区道路;
四级道路:宽20米,共有16条,用于小区道路。
二、祥芝
祥芝的路网规划是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结合现状道路、地形地势、建设进程进行规划的。具体的路网采用方格网和环状道路系统,并考虑到今后祥芝镇的发展以及与石狮市建设标准相衔接,因此其道路等级标准亦按石狮总体规划道路等级标准进行控制。道路宽度按三级路考虑:Ⅰ级为38(26)米,Ⅱ级为22米,Ⅲ级为18米;道路性质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种。
共新修建水泥道路39.5公里。
三、永宁
永宁镇区内除永(宁)梅(林)路之外,其它道路等级均较低;同时,目前镇区内未形成完善、便捷的道路系统,旧城区内道路狭窄、不平坦。
规划道路系统基本上是在镇区原有的道路上完善。主要原则是尽可能将原有道路形成网络,打通一些“断头路”,理顺道路骨架。规划将道路等级分为二级:
1、一级道路(主干道)
规划中的主干道包括黄金大道、东南环路、南环路、石永路、永梅路、二号路、石将军路,其中:黄金大道、东南环路、南环路、石永路形成环镇的外环路;西二号路则将镇区分成新城区和旧城区。
2、二级道路(次干道)
次干道是连接组团、旧区的生活性干道。规划中的次干道包括一号路、三号路、四号路、五号路、六号路、七号路、八号路、九号路、十号路和永宁街。其中将永宁街变为主要以人行为主的商业街。
共新修建水泥道路14公里。
几点补充说明:
1、大北环路为快速交通干道,路段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大北环路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7个,与次干道相交5个。
2、东西三路西至南北一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最小平面曲线半径600米。东西三路共设有11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交叉6个,与次干道交叉5个。
3、旧北环路,路段设计时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7个,与次干道相交5个。
4、东西一路,路段设计时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7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5个,与次干道相交2个。
5、东西二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属一级公路,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立体交叉1个,设在与西环路交叉口上。平面交叉11个,其中与主干道交叉4个,与次干道交叉7个。
6、南环路,路段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共设有7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交叉4个,与次干道交叉3个。
7、西环路道路红线宽度:从东西二路至石泉公路段为48米,东西二路至南北一路段为38米。路段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共设有6个交叉口,其中2个立体交叉,地处东西二路交叉口处与石泉公路交叉口处;4个平面交叉口。
8、南北一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13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交叉7个,与次干道交叉6个。
9、南北二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6个,与次干道相交6个。
10、市东二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7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交叉4个,与次干道交叉3个。
11、南北三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6个,与次干道相交6个。
12、东环路,路段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共设有12个交叉口,其中1个立体交叉,设在大北环路交叉口处;11个平面交叉,其中7个与主干道交叉,4个与次干道交叉。
13、石泉公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3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交叉2个,与次干道交叉1个。
14、东外环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7个交叉口,其中立体交叉1个;平面交叉6个,其中与主干道交叉3个,与次干道交叉3个。
15、东港路,路段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共设有3个交叉口,其中与主干道相交2个,与次干道相交1个。
16、主干道有部分名称与实际名称不一致,有等今后进一步完善。
17、次干道和支路部分由于至今仍基本未建设,且其路段基本处于乡村或山上的田地、空地,因此起止地点在实际中尚难确定。
附:
表一:1987~1997年,石狮新建、修建市区混凝土道路一览表
表二: 石狮市中心区主干道一览表
表三: 石狮市中心区次干道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