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千年古港架金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石狮市祥芝港位于泉州湾南畔的祥芝小半岛上。泉州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祥芝港与蚶江、石湖等地均为泉州港的附属港口。祥芝陆路距石狮市区16公里,水道距泉州后渚港大轮引航锚地2.5海里、水上过驳锚地5海里,距船舶进口航道小坠门2海里,距厦门63海里,距台湾135海里。北可通日本、朝鲜,南可达新加坡、泰国、越南,东与台湾一水之隔,历来是闽东南沿海水上通商和海洋捕捞业的天然良港。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石狮建市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祥芝港湾兴建一个较成规模的综合码头,以加快商品流通、增大货物吞吐量和适应当地渔业生产的需要,已成为祥芝人民群众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时任祥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蔡金榜同志承担了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重任。 蔡金榜同志担任祥农村党支部书记,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布后,他心里就萌发着要如何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想法。可是当时干部和群众的开放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建设较大规模的工程,也不是薄弱的村财所能支持的。这使蔡金榜对建码头一事,一直不敢提出来。 1984年1月12日,蔡金榜与村民吴铁民工程师东渡日本,参观、考察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日本那沸腾的海湾和日本人利用港口发展沿海经济的做法,使他大开眼界、解放思想,也增强了蔡金榜在家乡海湾建设码头的信心和勇气。 从日本回来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蔡金榜就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得到了村“两委”成员的支持。他还找了很多村民谈话,多方征求意见,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同时排除一切阻力,开辟一条由村外石(狮)祥(芝)公路通往祥芝港口海味公司的简易码头公路。接着,又积极筹集资金,于1994年12月,着手进行兴建码头的工作。 在祥芝码头建设的前期工作中,首先聘请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六公司及地质、水文等有关单位,用半年的时间,于1985年5月份就完成首期工程的勘察、测量、钻探和图纸设计工作,同时向泉州市港务局和省港航局提出书面报告。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审查,祥芝综合码头的设计方案获得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 1985年6月,祥芝千吨级综合码头首期工程动工兴建;至1986年6月,一条长315米、宽8米的引堤,2个靠船墩位,以及供油、供水、供电设施,相继完成;一个陆域6000平方米港区的土地也予以平整。首期工程投入200万元(水上引堤150万元、陆域50万元)。资金全部由祥农村集体投入,其中村财170万元,向村民借款30万元。 祥芝综合码头的兴建,开创了全国村级集资建设港口码头的先例。 为抓紧祥芝码头第二期工程的建设,祥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又积极向政府争取资金支持。1987年3月1日,交通部水利规划设计院的考察小组对祥芝港区进行实地考察。3月5日,晋江县人民政府以“晋政[87]综字059号”文、“晋政[87]综字第060号”文,分别向泉州市人民政府和泉州市规划局提出《兴建晋江祥芝港综合码头的请示》,要求把续建祥芝码头纳入泉州市建设规划,并转报省人民政府和省交通厅。 1988年1月4日,福建省交通厅以“[88]闽交计001号”文,即《关于二期水上过驳泉州港祥芝过驳码头建设的报告》,呈报国家交通部。同年1月23日,泉州市港务局也以“[88]泉港工程字第001号”文,即《泉州港祥芝过驳码头初步设计的报告》,呈报省各有关单位。 1988年3月1日至2日,祥芝过驳码头初步设计审查会在石狮华林饭店召开。会议由当时任省港航管理局的副局长陈炳冠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省计委陈文辉副处长、省交通厅林孝禧副处长,泉州市林大穆、高厚生、王文泰副市长,晋江县施永康县长,以及泉州市计委、建委、交通局、港务局,交通部三航局设计所、三航六公司,石狮建设银行、祥芝乡人民政府、祥农村等单位的代表共20多人。审查会基本通过了由交通部三航局设计所提交的设计方案。 1988年4月2日,省港航管理局以“[88]闽港航建字第015号”文对此项设计方案作了批复。 在祥芝码头建设中,村党支书蔡金榜跑泉州、厦门、福州、上海、北京上百次。他的创业精神和祥农村人自筹200万资金建设码头首期工程的创举感动了上级领导。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和副部长林祖乙、郑光迪,省交通厅厅长申学光、唐汉清,省港航局局长陈炳冠,以及泉州市、晋江县等有关领导,曾先后多次亲临祥芝港关心、视察码头的建设情况。同时,交通部和省计委决定支持码头建设资金350万元。 为切实加强祥芝码头工程建设的领导,1988年4月8日,由石狮市筹建领导组、泉州市港务局研究并批准成立了“祥芝码头建设指挥部”。蔡志从(石狮市筹建领导组成员)任指挥,吴家任(泉州港务局副局长)、郭迪恩(祥芝乡副乡长)、蔡金榜(祥农村党支书)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主任蔡金榜(兼)、副主任蔡久怣(泉州市港务局),成员有蔡良港、王安庆、傅鸿基、庄世衍、蒋少怀,技术负责人王国用等。 1988年4月9日,石狮市筹建领导组向厦门海关提交《关于在石狮市梅林码头和祥芝码头设立海关办事处的报告》。不久,厦门海关批准在石狮市设立海关办事处,为梅林码头、祥芝码头及后建的石湖万吨级码头和石狮市出口贸易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方便。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筹备工作,1988年6月22日,祥芝码头第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至1990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其中交通部250万元,省交通厅120万元,石狮市人民政府40万元)。续建后的祥芝千吨级综合码头为重力式钢筋水泥结构。引堤长350米、宽8米。码头平台长74米、宽17米、水深6.8米。建成1000吨级和500吨级的泊位各1个。引桥2座,AB段(南北向之长段)长86米、宽8米;DE段(东西向之短段)长65米、宽10米。还有6000平方米的陆域堆场,仓库、停车场、办公楼、装卸机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为加快港口的建设与开发,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祥芝千吨级综合码头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进一步繁荣石狮侨乡经济,1991年,成立了“石狮市港区开发公司”。原祥农村委会于1986年投建码头首期工程的200万元,作为联营股金投入该公司。 1993年5年15日(癸酉年闰三月廿四日),祥芝港货轮首航香港。当天,在祥芝码头举行了隆重的首航仪式。石狮市人民政府为此特树立《志庆碑》(碑身高173厘米,宽84厘米;底座高38厘米,宽144厘米)记载。碑文如下: 祥芝港古为海上“丝绸之路”始点、刺桐港之外埠,水路北通日本、高丽,南抵暹逻、安南,尤与台湾之经贸,数百年接续而造就泉南历史之繁荣。海峡隔绝四十年间,祥芝百姓为建港扬帆远航,不辞劳苦,奔波于省府、京都。石狮建市后,得建千吨级码头,又蒙政府重视,辟为万吨港区,并开通香港货运航线,打开石狮东大门。借此首航之日,勒碑铭记,以祈天成。 石狮市人民政府 立 祥芝码头的兴建,唤醒了千年沉睡的海湾。自从有了祥芝千吨级综合码头,减轻了后渚港在小坠门外重载大轮的过驳,扩大了泉州后渚港的纳船吨位,减少了泉州内港疏运压力、加速大轮的周转,增加了港口货物的吞吐量。同时,促进了祥芝村渔业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商品的流通。由于祥芝千吨级综合码头的建成,不但扩大渔船停泊水域面积、减少以前港湾渔船拥挤相撞而造成的损失,提高进港避风渔船的安全感;而且改变了原来渔船装油、装冰、装水需用小船搬上大船、而大船上的鱼货则要搬上小船再从小船扛抬上岸的状况,为当地渔业生产提供产前、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功能。因此,近十年来,祥芝自然村(祥农、祥渔、渔3个行政村)渔业发展迅猛。目前,整个自然村已拥有各类渔船805艘、40442吨位、177808马力。1999年海洋捕捞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11.34万吨和3.6亿多元。同时,数十艘运输货轮也活跃在大江南北,尤其是祥芝人依托港口和码头优势,开展对外通商贸易。每年都有数十船次台湾船舶停靠在祥芝码头进行民间小额贸易,为拓宽国内外和海峡两岸商品流通发挥了很大作用。 祥芝码头的建成也给祥农村带来了经济腾飞的机遇。祥农村在村“两委”(党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发挥港口和码头优势,引导村民实施蓝色产业工程。如今,全村已拥有渔船80艘,兴建了渔产品市场,鼓励村民发展以渔产品加工为龙头的民办企业60多家。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8亿多元,人均收入7800元。村财和集体资产积累也由1978年前零的突破到如今已超过了2000万元。1996年就跨进石狮市“宽裕型小康村”行列。 祥芝人用当代农民的眼光建设海港码头,唤醒了千年沉睡的海湾,架起了一道通往富裕的金桥,给这里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今天,祥芝人最大的愿望是要“把祥芝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工贸城镇”,而建设千吨级码头只是愿望实现的第一步。在跨人新的世纪里,他们将描绘出更为美好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