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先是以物示意,继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以后是烽火和驿站。明清时代,在我国沿海和沿江地方,又出现了“民信间”和“侨批局”。
石狮近代邮政始于清末民初。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邮政。民国5年(1916年)开通电报,民国36年开通电话。当时邮电合一,统称“邮政”,以后才分开营业。民国期间,由于战争动荡,经济凋敝,邮政事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邮电通信事业开始走上统一领导和统一经营的道路,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直到改革开放前仍处于徘徊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狮邮电通信事业走上新的发展阶段,纠正“邮政以发行为纲”的方针,在“改革开放、对外搞活”的方针指引下,大力发展各种新业务,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通讯和服务质量,并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集资方法,加速基础建设速度。石狮建市后,在中共石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1995年,石狮市邮电局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1996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达1.8亿元,比1988年增长21倍。当年6月,在全国邮电百强县(市)评比中,以业务收入、人均劳动生产率、资本金利润3项指标708.45总分获得第一名。1994年后,邮电系统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取得显著成果。自1996年以来,石狮邮政连续5年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1998年10月,邮、电分开,邮政独立运营,石狮市区九二路邮政营业厅、灵秀支局先后获省级“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现石狮邮政职工200人,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1998年,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2100万元;1999年,2885万元。预计2000年将达3450万元,比上年比增近20%。
一 机构
(一)民信局
清末至民国初,石狮民间民信业务由晋江安海的民信局分管。民国16年,晋江县安海美南民信局在石狮设分局。不久,安海捷顺安民信局也在石狮设分局。此后,石狮相继创办鲤安分局、大元信局、三美信局、顺记信局、捷兴信局、谦记信局。美南、捷顺安石狮分局和大元信局,因遭匪劫而停办。民国23年,国民政府下令办理国内民信寄递业务的民信局停业,但允许专营华侨银信寄递业务的民信局继续经营。因为闽南是主要侨乡,闽南方言把“信”叫作“批”。这种专营华侨银信寄递业务的民信局便称为“侨批局”,俗称“侨批馆”。至民国24年,石狮有三美、捷兴、顺记、谦记侨信局,经营南洋(主要是菲律宾)的银信业务。当年,石狮侨信局共接受南洋各埠汇兑金额285万元。
民国31年(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南洋群岛,侨汇中断。1945年,抗战胜利后,侨汇始再恢复,侨信局继续经营,当年石狮侨信局发展到34家。
解放后,石狮侨信局如谦记、捷兴、顺记等相继恢复活动。1950年4月,晋江成立侨汇分局,并于1951年在石狮设立派送站。195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经营“侨批”业务的侨信局归中国银行领导;部分侨汇派送业务归邮电局办理。1953年,石狮有新民、德荣、大众、荣昌、百川、顺通、信义安、义昌等8家侨信机构。1956年,“对私改造”完成后,侨信机构停办。从1957年7月起,侨信业务归中国银行办理。
(二)邮政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海邮局(属厦门邮政总局管辖)在石狮、港边、永宁等处设立邮政代办所。清宣统二年(1910年),晋江邮政归省邮政总局管辖。民国20年5月,石狮设邮局,属2等局,经营信函、包裹、汇兑业务。其时石狮境内共设有11个邮政代办所:祥芝(属晋江邮局)、蚶江、永宁、浦内、港边、锦上、岑兜、龟湖、仑后、洪崛、西岑(以上属石狮邮局)。此外,石狮邮局管辖的还有衙口、塘市、沙塘、中山街、芙蓉(后洋)、日新街邮政代办所(今属晋江市)。
解放后,1949年9月,石狮邮局归省邮电管理局领导。1950年2月,石狮改为三等甲级邮局。1951年11月,石狮邮政局、电信营业处合并为邮电局。1952年7月,石狮邮电局改为邮电营业处,归青阳邮电局管辖。1955年,石狮邮电营业处改为邮电支局,并核定为一等邮电支局,归晋江县邮电局领导。
1988年9月15日,石狮市邮电局正式成立。当年年底有正式职工66人,临时工36人。1991年,石狮市邮电局下辖永宁、祥芝、蚶江邮电支局和28个邮政代办所,共有职工116人。1994年9月,增设宏达通信开发有限公司。1994年9月,邮电局内部实行三级管理,下设6个股室,22个生产班组,7个邮电支局、3个邮电所和73个邮政代办所。1995年9月,石狮市邮电局迁入九二路与石蚶路交叉路口新落成的邮电大楼。1996年9月,增设宏信通讯工程有限公司。1997年,石狮市邮电局设8个股室,22个生产班组、2个通讯公司和1个物业公司,下辖8个邮电支局:群英路邮电支局、灵秀邮电支局、富民桥邮电支局、湖滨邮电支局、龟湖邮电支局、永宁邮电支局、祥芝邮电支局(该支局1997年7月由伍堡迁址至洪厝村)、蚶江邮电支局;3个邮电代办所:西门邮电所、滨海邮电所、黄金海岸邮电所;农村73个邮政代办所。1998年,邮电分营后,撤销龟湖邮电支局,改为委托代办网点。2000年,农村代办所发展至125个。
二 邮政
(一)邮路
民国初期,石狮境内邮政以水上邮路为主。民国3年,开辟泉州至祥芝水上邮路,水程20公里,由民船运载邮件,每两天一个班次。此后邮政业务扩展到内地。民国10年,境内水路邮线南通漳州、北通福州,系轮船邮递。
民国11~20年,华侨投资兴建民办汽车道路。福州、泉州、厦门公路干线汽车往来便捷。石狮邮路逐渐转为汽车邮路。主要汽车邮路有泉州至石狮至围头,青阳至石狮,石狮至永宁,石狮至浦内,石狮至东石,石狮至蚶江,石狮至灵水等7条。民国20年5月,开辟晋江至石狮,石狮至金井2条邮路。邮差(投递人员)由步行路递改为一半乘车一半步行。
民国21年,泉州至祥芝水路邮线改为祥芝——泉州邮线,运输方式不变。至民国23年,境内开辟村镇9条邮线。
民国27年,开辟石狮至围头,石狮至晋江自行车专跑线。
民国37年,石东汽车公司允许邮差免费乘车押运石狮至东石,石狮至永宁的邮件。至民国38年,境内共有汽车邮路7条,总长271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47公里。
50年代初,仍沿用旧邮路。1954年,晋江专区实行侨汇解送业务,开办泉州至石狮,石狮至金井自行车专跑线。
1978年,境内的石狮至祥芝,石狮至厝上均为二轮摩托车邮路,总长124公里;石狮至龟湖为自行车邮路,行程57公里;市内步班邮路2条,行程15公里;农村自行车邮路3条,行程133公里;农村步班邮路11条,行程53公里。
1979~1980年,邮路进行多次调整,有增有减,变化不大。
1989年,由晋江县邮电局划给石狮市邮电支局7条邮路,新增加5条,共12条,其中市区5条,农村7条,总长度209.5公里,平均日行程255公里。
1993年10月,石狮市区至蚶江、祥芝、永宁原周六班汽车邮路,调整为逐日班邮路。
1993年11月,开办石狮至泉州自办汽车邮路,单程26公里。
1994年,在3个乡镇支局建立邮线,重新规划市区南、北2条乡邮路。
1996年10月,改革农村投递管理办法,规划全市设立28个多功能邮电代办点,每3~4个行政村合办1个代办所,同时撤销原有各行政村委托代办点,业务范围由投递报刊、信件扩大到收寄邮件、汇款、特快、代办公共电话、邮政储蓄等,其中祥芝、大堡两个代办所率先开办各种业务。
至1997年12月,全市邮路453公里,其中自办汽车邮路75公里。市区邮路14条,投递员16人;农村邮路6条,投递员6人;由农村代办点步班投递邮线73条,单程长度512公里。
2000年,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大,对全市邮政重新调整划分,由14个投递段划分为24个投递段。投递段改革还将进一步延伸至郊区、农村。
(二)业务
1、函件
清末至民国初期,民间信函由民信局寄递。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狮邮政代办所刚开办时,内地及远郊函件仍由民信局办理。
石狮建立邮局后,陆续办理函件收寄,同时开办快递邮件业务。民国35年,石狮的邮件通过晋江国际交换局转口直封香港、新加坡、吕宋(菲律宾)、怡保、槟榔屿、巴达维亚、吉隆坡及西贡等地。至民国38年,办理的函件有国内、国际两大类。国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贸易契、新闻图纸、商务传单、挂号、双挂号;国际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国际小包、保价信函、箱匣业务等。函件的寄递方式为陆运、水运和航空3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邮政网点由民国时期17个增加到44个,全部开办函件业务。
1950年,收寄普通邮件27470件。
1988年5月,石狮邮电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6月,受理台湾快件业务;11月,发行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当年收寄函件1985416件,其中快件97351件。
1989年1月,石狮邮电局开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10月,开办“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同年,开办机要通讯信函业务。
从1990年起,永宁、蚶江、祥芝均开设收寄特快专递邮件代办点。当年石狮市收寄出口快件15万件,其中收寄出口特快邮件7547件。
为加强特快专递速度,从1991年6月起,原来投递频次每天2次改为每天3次,石狮、晋江两局进出口特快邮件由石狮派专车往泉州交换。
1992年7月,开辟石狮至泉州2条特快专递邮路,行程各29公里。
1994年,特快专递业务受到市场疲软和竞争的影响,出现滑坡现象。石狮市邮电局加强揽收和投递两个环节,加大业务宣传力度,促进特快专递业务的稳步发展;当年收寄出口特快邮件49051件。
1995年元旦后,邮政电子信函业务的收寄、传输、接收、投递一律由各局速递部门承担,其收寄方式分为“上门揽收”、“窗品交寄”、“用户机上寄发”3种;投递方式分为“按EM C式投递”、“向用户自备传真机传发”2种。
1995年3月24日,石狮市邮电局开办邮政速递公司,专营特快专递业务,实行特快特办,收寄、封发、转运、投递一条龙操作。同年,市区群英路、永宁、蚶江、祥芝、龟湖邮电支局开办特快专递业务。
1995年开办“邮政礼仪信函”业务。
至1996年,石狮市邮电局经办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以及有声信函(录音盘带)、国内国际航空邮件、商业信函、特快专递和代发广告等10种。当年出口函件7222811件,比1988年增长27.4%,其中特快专递邮件71821件,业务收入366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8.5倍和13.1倍。
1997年,开通“185”特快专递上门服务专线电话。当年出口函件5212387件,其中特快专递邮件72080件,实现特快函件收入425.3万元。
1998年,特快函件收入522万元,1999年达1006万元,预计2000年将达1250万元。
2、包裹
石狮早期包裹由民信局兼办。民国15年5月,实行包件检查制度。同年7月,泉州设立包裹匣金局后,石狮兼办国外包裹寄递。从民国25年起,不仅办理国内外普通包裹,而且收寄货价包裹业务。但因国内战争影响,业务量不大。至1949年12月,出口包裹年均16件。
1952年1月,开办收寄国际小包邮件业务。
1951~1953年,开办托购、代购、代理、代收货价等业务。
1960~1962年,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石狮旅居海外和港澳的同胞,向家乡投寄包裹,内装布料、服装、花生油、食糖、罐头、药品等生活用品,进口包裹量剧增,仅此一项年均包裹进口量达20万件左右,每件在10公斤以上。
1963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口包裹量大幅度减少。
1980年起,社会上集体和私营联运站竞争激烈,包裹业务已不属邮电部门独家经营。为此,石狮邮电支局发挥邮运功能,直封到点的优势,向各乡镇企业、个体户揽收业务,设流动收寄点,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包裹业务急剧上升。至1988年,收寄包裹量337907件,比1950年的16件增长2万多倍。
1990~1996年,石狮个体运输站发展很快,以运输直达、手续简便的优势占据市场,而邮电部门收寄包裹因受体积、重量限制和包裹资费调整等多种因素,导致包裹业务量逐年下降。1996年,收寄包裹98810件,比1988年减少239097件。1997年,收寄包裹104568件;至年底,石狮邮电局收寄的包裹种类有:民用普通包裹、快递小包、特快小包、保价包裹、航空包裹、商品包裹。
2000年,将重点开发国际包裹业务。
3、汇兑
清末至民国初,民间钱银的寄送由民信局传递。民国20年5月1日,石狮邮局办理普通汇票业务。普通汇票分为一般、高额、定额,小额4种。
民国20年12月,石狮办理储金业务。
民国27年8月,开办华侨汇兑业务。
民国29年8月,停办汇往香港的“华侨汇票”。
1949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石狮邮政局暂停汇兑业务。
1950年1月3日,恢复办理人民币汇兑业务。当年石狮邮政局出口汇票577张,金额25006元。
从1951年3月开始,邮局汇兑业务属银行委托代理性质,邮局以个人汇款为主,银行负责办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汇款。
1953年3月,银行与邮政局的汇兑业务恢复各自办理,工商业汇款由银行承办,个人汇款统一由邮局办理。
1955年1月后,全面实行凭证兑付汇款办法。
1959年,进行汇兑制度改革,普通汇款的限额每笔人民币1000元。
1964年4月,为加强管理,防止套取现金,规定邮电局办理汇款一概收现金,不收票据,每笔最高限额为300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汇兑业务时起时落。
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到石狮的外地打工人员及个体工商业户通过邮局汇兑数量增加。石狮的高额汇款每年达1千多万元,邮电汇兑业务逐年上升。
从1980年9月开始,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方便群众,取消邮汇最高限额的规定。1981年8月起,为便于汇兑资金管理,重新规定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5000元。1988年后,邮政汇兑业务增长更快。同年开办邮政快件汇兑业务,每笔汇款限额提高到1万元。
1991年,石狮开发汇票184904张,比1979年的16021张增长10.5倍,比1988年增长3.95倍。1996年开发汇票341271张,比1988年增长8.14倍;汇款金额3.6亿元,比1988年增加9.1倍。1997年开发汇票347796张,汇款金额3.7亿元。1999年,汇款金额4亿元。
4、邮政储蓄
民国28年2月,石狮邮局以“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求大补、但求稳妥”为经营方针,开办活期储金;10月,又开办存簿储金。
民国31年,开办定期储金业务。石狮的邮政储金业务一直延续到1951年;1951年6月,国家规定金融业务划归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经营,邮政部门一律停办储金业务。
1986年,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经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协商,从当年4月1日起,各级邮电机构分期分批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
1987年12月,石狮群英路支局开办邮政储蓄专柜,开办种类:活期、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各类储蓄业务,与人民银行建立对口业务关系。1988年石狮市储户8217户,存储余额29.8万元。
1989年9月10日,对城乡居民个人3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实行保值贴息。
1990年3月~1992年4月,为鼓励群众踊跃参储,发行两期“季季红”、一期“万家乐”和三期“幸福乐”邮政有奖定期储蓄,使1992年收储余额达1739万元。
1992年,开办南环路邮政储蓄专柜;同年9月,组织发行第七届全国体育运动大会基金奖券。
1992年,群英路储蓄专柜余额突破1575万元,单点余额创泉州市邮电系统邮储业务的首位。
1993年1月,开办邮政礼仪储蓄存款业务,并增办定额定期存款业务。
1993年4月,石狮市邮电局制订《全员协储活动奖励办法》,发动全局职工开展协储活动,使1993年度余额达2425.6万元。
1993年7月,恢复办理邮储保值业务;9月,开办定期储蓄自动转存和约定转存业务;12月,储蓄业务处理实行计算机单机操作。
1995年9月,成立邮政储汇分局;9月5日,开办新湖邮政储蓄专柜和九二路邮储专柜。为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行邮政储蓄经营承包责任制。
从1995年9月起,石狮农村邮电支局全面开办邮政储蓄代办业务;11月,城乡各邮储点开办邮政代缴话费业务;12月,邮政储蓄实行微机联网,本市实行通存通取。至当年年底,邮政储蓄余额达7768.3万元,全年累计净增5901万元,增幅达316%;市场占有率达4.08%,比上年提高2.36百分点,居泉州市邮政储蓄业务第一名。
1996年4月1日,停办保值储蓄业务。
1996年5月,石狮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1.003亿元,比1995年净增2130万元,跨入省邮储亿元局行列。
1996年12月,邮政储蓄余额1.352亿元,提前一年率先完成福建省邮政储蓄“百亿工程”分解任务。
1997年年底,实现邮政储蓄全国计算机联网的“绿卡工程”,储户可凭存折、邮政储蓄卡及密码,办理异地存取款业务,做到“绿卡在手,走遍神州”。当年邮政储蓄余额1.953亿元。
至1997年,石狮市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的有市区九二路、群英路、龟湖、富民桥、湖滨路,永宁西门、蚶江滨海、祥芝等8个点。开办业务种类有活期储蓄、定额定期储蓄、整存整取储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活期储蓄异地存取、通存通取、代收代付8种业务。
1998年至2000年,邮政储蓄发展尤为迅猛,异地存取业务活跃。2000年2月,邮储余额突破2亿元大关,实现余额发展“步步高”,预计至年底有望达2.5亿元。
5、报刊发行
民国期间,石狮报刊发行由出版部门自行经营,部分刊物由地方书店销售。
1950年4月,石狮邮电支局正式承办报刊发行。年底,报刊发行累计达8363份,报刊流转额为3345元。
1953年,报刊发行实行定期定额计划和定期预收制度,配备专职发行员2人,负责各种报刊的收订工作。
从1958年起,石狮各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设立社会报刊发行站14个,共有发行员14人。
1958年11月,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省级报纸当天到各专区、县;县报当天到社。石狮镇、永宁、祥芝、蚶江、石狮4个公社,65个大队,达到社社有邮电机构,队队有服务点。年底,报刊累计达3.8万份,是1950年的4.5倍。
1960~1966年,由于新闻纸张紧张,限制新订户。1961年,石狮邮电部门削减郊区和企事业单位的部分报刊。1966年,报刊累计为28.2万份。
“文化大革命”期间,邮路经常阻断,报刊不能及时递送,订户普遍减少,报纸订阅减少319份。
1977年,报刊发行工作开始步上正轨,发行量逐年增加。
1983年,为扩大报刊发行以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石狮邮电局建立农村信报站19个,此后数年报刊发行仍呈上升趋势。1988年,全年报刊累计达321万份,流转额达20.13万元。
1990年,省邮电管理局在开展报刊发行“三赛”活动中,石狮市邮电局坚持对订户做到“四个一样对待”(即:整订户与破订户、重点户与大宗户、集订分送与集订集送、短期订户与长期订户“一样对待”),使报刊累计达402.6万份,流转额达66.8万元,取得显著成绩,被福建省邮电管理局评为报刊发行先进单位。
1992年,《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报纸扩版,在报价提高的情况下,石狮邮电局由于坚持宣传和上门收订工作,使收订份数仍保持1991年的水平,完成报刊收订任务的100.22%,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同年,采取报刊定单输入微机系统,实现报刊要数数据与泉州市邮电局联网。
为提高工作效率,从1995年7月开始,利用电子信箱传送报刊要数数据。当年,各行政村“两委”都订有《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实现1995年三级党委机关报刊发行量达到稳中有升的目标。
1996年3月,石狮市邮电局成立收投公司,进一步规范报刊发行和信报投递一条龙服务。
至1996年12月,石狮市社会发行站有:实验小学、彭田师范、石光中学、华侨中学、振狮开发区;自办报刊零售亭1个,委办报刊零售点4个。全市发行报纸种类542种,杂志3200种;报刊累计790.43万份,报刊流转额386.44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24.6倍和19倍。
1997年,全市发行报纸种类1142种,杂志4033种;报刊累计886.94万份,报刊流转额483.28万元。
2000年,在全市新建10个报刊零售网点;同时,实行《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早报早投,市民可以当天提前半天阅读。
6、集邮
(1)业务
1986年,晋江县邮电局在石狮邮电支局营业厅增设集邮点,出售国内集邮邮品。
1988年12月,石狮市邮电局开办集邮门市部。1989年收入27263元。随着集邮市场的开拓和集邮知识宣传力度的加强,业务逐年递增。
1994年收入276058元。
1995年10月,石狮市邮电局集邮公司成立。
1996年3月,开办九二路集邮门市部;嗣后,城乡4个邮电支局、所都开办集邮业务。至1996年12月,业务收入达162万元,比1989年增加60倍,比1995年的299289元增加5.5倍。1997年集邮业务收入400.32万元。1998年集邮业务收入559万元,1999年收入665万元,2000年630万元,比上年减幅5.26%。
(2)活动
1983年春节,永宁集邮活动小组成立,并举办首届邮展。1985年成立永宁集邮分会。
1990年6月3日,石狮市成立集邮协会,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邮协理事会,同时印制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吴彦南题词的纪念封2枚。
1993年5月1日,成立石狮市职工集邮协会,并举办《狮王杯》职工邮展。
1996-12-23日,市集邮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印制由市委书记、市长何锦龙题词的纪念封3枚。全国高级邮票设计师万维生专程到会参观邮展。
1997年,市集邮协会拥有3个集邮分会和14个基层集邮活动组织,会员11000人。
1990~1997年,全市先后举办邮品展览5次;邮协创办的《石狮邮友》共出版13期会刊。市集邮协会会员及基层组织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获奖,其中市实验小学集邮小组获全国青少年集邮智力竞赛一等奖,谷晋青获省二等奖、泉州市一等奖,洪秋良获泉州市二等奖。
1998年以来,邮展活动经常化。第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中国-巴西联合发行《木偶和面具》特种邮票首发式暨双边集邮展览活动之际,市邮协参加了2000年全省竞赛性邮展,黄清海的《侨批》邮政历史类邮集获金奖;谷晋青的《中国航天》航天类邮集获镀金奖;洪秋良的《女性》专题类邮集获镀金奖;吴子益的《铁路机车》专题类邮集获镀银奖。
(三)设备
石狮邮政代办所初办时,设备相当简陋,仅有桌子1张,椅子3张,木质日戳1枚,邮件全靠步班肩担递送。民国30年,开始配备1架自行车递送邮件。至1949年,有信箱28个,信筒3个,投递专用自行车3辆。
解放后,1952年,石狮邮电营业处配备天平秤3台,分信格2架,保险框2座,信箱40个,信筒7个,手推车1辆(用于由邮局至汽车站交接邮件)。1962年,省局拔给晋江县邮电局自行车5辆,分配石狮支局1辆,作为运递普通邮件备用车。1970年,上级拨给石狮邮电支局1辆摩托车。1977年,晋江地区邮电局修配厂生产1套自动投包机在石狮邮电支局安装使用(1980年拆除报废)。
1989年,石狮市邮电局添置2吨汽车2辆,摩托车1辆,自行车12辆,包件收寄机2台。
至1997年12月,全市邮电系统有邮政专用汽车4辆,信箱、信筒共97个,电子函件秤22台,点钞机18台,信函自动过戳机3台,登单机1台,打印机1台,电子包裹收寄机10台,邮政专用的微机31部,商函微机4台,摩托车9辆,自行车31辆。
三 管理
(一)质量管理
邮电的质量管理,总目标是保证通信质量,加速传递时限,确保安全和方便群众。
1955~1964年,石狮邮电部门执行晋江县邮电局制定的关于农业社投递员制度、邮政质量管理办法等各项业务章程和制度,建立生产岗位责任制。1976年以后,邮电各项业务、技术等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巩固。
1982年,邮电部门制定《业务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统计登记试行办法》。
1983年,健全通信质量检查登记簿制度,分设邮电营业、分拣封发、乡邮投递、发行、稽核5种质量检查登记簿,认真登记存查,并成立质检小组,进一步健全业务监督检查制度。1987年后,执行邮电部颁发的《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办法》、《邮政储蓄业务制度》、《国内特快专递邮件处理规定》。
1988年,石狮市邮电局为适应各项业务技术的要求,派出14名职工分赴福州、厦门、泉州、晋江等地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同年,省邮电管理局对石狮市邮电局考核的10项通信质量指标,包括总包损失率、订销报刊延误率等多项目均为“零”指标,其他质量也全部完成。1989年4月,泉州市邮电局对石狮局抽查总包、邮政快件、普通给据、平信等邮件处理规格,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8.2%、67.5%、90.9%、84.7%。
1991年,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企业管理办公室,实行方针目标管理,进行PDCA循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意识。经省邮电管理局组织验收,全面质量管理合格。城乡邮电支局、所按市局规定频次开展基础管理活动,在关键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广泛开展QC活动;同年,邮件组QC小组参加泉州市邮电局QC成果发布会,分别获得表扬QC小组称号。
1993年10月,泉州市邮电局组织检查以邮政质量为中心,以各监控岗位履职为重点,继续开展规范化分析检查活动,石狮市邮电局被评定为邮政通信组织管理合格局。
1994年5月起,设立“局长接待日”专门受理用户申告,倾听用户对邮电服务质量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995年,推行邮政优化作业组织管理,实现邮政优化管理手段达标,提高生产作业组织科学性,减少重复劳动;同时开展“一一二”优质服务工程,即确保一个目标(用户满意率90%以上),创建一厅星级标准(邮政营业厅达规范标准),提高两员(营业员、投递员)素质。
1996年,为确保各项服务规章制度的落实,在九二路设立“客户投诉处”和“180”投诉专线电话,负责受理、答复用户投诉和查询,并公布邮电对外服务承诺标准。
1997年,石狮市邮电局为进一步提高信报投递质量,开展评选最佳、最差投递员活动。
1998年,开设邮政“185”综合平台,集用户投诉、揽收、查询等事项于一体。
1999年,出台了《千分制基础管理考核管理办法》,各单位基础管理得到了普遍加强。
(二)财务与物资管理
1955年9月,石狮邮电财务收支计划由省邮电局直接下达,营业收入款除指定用途外,集中由省邮电管理局统筹调拨。
1956年1月,邮电财务开始实行企业预拨款制度,物资采取计划采购,加强资金转和控制压缩材料库存等办法,使定额流动资金压缩到上级规定的库存标准。
1958年9月,财务实行收支差额管理制度。
1963年以后,开始执行华东邮电第三次供应工作会议制定的《邮电器材供应制度》。
1972年,邮政局收支差额上缴省邮总站。1974年邮电合设后,财务统一归省邮电管理局。
1980年4月,省邮电局对县(市)邮电局实行增收节支分成;同年,华东邮电第四次供应工作会议后,根据计划调节和市场相结合,以疚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供应形式和方式。
1982年,石狮邮电支局贯彻执行晋江县邮电局先后制定的《会计检查实施细则》、《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计划管理制度试行办法》、《经济活动分析试行办法》等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仓库管理制度》、《班组支局(所)材料管理实施细则》、《通信设备、工具、主要材料消耗定额》,进一步加强物资管理。
1984年,开始实行经济核算制度,将原先的收支差额管理改为利润管理。
1988年11月,石狮市邮电局制定《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要求各邮电支局(所)认真贯彻执行。
1993年,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清产核资工作。1995年,进一步加强财务收支情况的稽核工作,清理各类悬帐、短帐,强化报支管理,明确审核权限;强化固定资产、低值易品登记、造卡、请领、核对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控制生产开支;设立合同管理员,完善经济合同会签关、结算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1996年7月,仓库物资管理实行“五五摆放”(数量纵横按5件摆放)的“四四定位”(定库、定架、定层、定位)制度。重申完善设备、材料的请领、使用、回收、决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供应、建设、维护等部门各自材料管理职责,做到帐、卡、实相符,并指定供应部门为旧材料回收处理机构,实行归口管理。同时,认真做好资金动态计划管理,保证重点建设资金到位,加强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建立备品备件库,实现电信备品备件集中管理,提高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1997年,石狮市邮电局在加强创收时,进一步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制订《企业财务报支若干规定》,明确财务报支审批权限和报支票凭证,合同签定相关办法,并规范本局移动电话、电话、BB机和机动车辆管理,增加公务电话费用透明度,控制车辆维修费用及油耗支出,厉行节约,堵塞漏洞,仅此两项共减少成本支出50余万元。
1998年以来,加强了成本费用管理与考核,对机关部室采取虚拟网(内部通话免费),每年可节约话费4万元。各项可控费用列入各单位二级承包考核,对超支部分自掏腰包。
(三)经营管理
1958年,石狮邮电支局根据晋江县邮电局有关意见和执行企业预拨款制度与收支差额管理制度的具体细则,逐步形成经营管理概念重视经济效益,改进经营管理。对计划执行情况采取逐项掌握,定期分析,按月小结措施。充分利用当时海外侨胞急于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航空函件业务,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扩大业务宣传,改善服务态度,延长营业时间。营业员实行“三代”(代写单式、代封包裹、代售木箱),投递员实行“四上门”(上门出售邮品、上门收寄包裹、上门收订报刊、上门收取汇款),收到良好效果。当年邮电业务总收入比1949年增长2.6倍。
1959~1961年,在国家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邮电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当时从港澳及国外寄进大量生活必需品的包件及进口国际椅包,成为邮电的主要业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干扰,重视经济效益被作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加以批判,业务收入有所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企业逐步纠正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企业领导加强经营意识,在整顿企业的同时逐步完善经济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通信效能为中心,把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1978年的业务收入40.47万元。
从1982年起,实行以通信质量、收支差额、业务收入和流动定额资金为考核项目的生产奖励和年终增收节支分成办法。当年,建立企业班、组(支局、所)、个人三级经济责任制,做到企业内部责、权、利的统一,在干部、工人中初步树立经营观念、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广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同时,发挥邮电面广、点多、线长的特点,充分利用石狮华侨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多,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开展商品包裹、国际航空函件等业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改收支差额管理为利润管理,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采取效益工资与经营责任制挂钩的办法,增强经营意识,进一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1987年,实行局长负责制,经营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目标,突出经营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中心位置,按月开展中心活动,明确业务重点,制定对策措施。1988年业务收入820.58万元,是1978年的20.5倍。
1991年,石狮市邮电局坚持“企业以经营为中心,经营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树立经营意识,转换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狠抓增收增量并重发展,争创企业经济效益。当年业务收入3358.61万元,业务总量3349.91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3.1倍和10.8倍。1992年在全国邮电行业百强县(市)评比中获第7名。
1994年,进一步改革内部管理机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当年年底前,企业与全局274名职工全部签订劳合同。1994年业务总收入达到12600.0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95年底,在特快、邮储等部门进行改革试点,实行经营承包、计酬等措施。
1996年,提出经营管理“五字”方针,即:树、深、严、实、创。树: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深: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深人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和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和覆盖面,增强企业活力;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提高对外服务水平;创:创企业最佳经济效益,创建文明企业。同时实行人事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德才兼备和干部“四化”标准公开选聘支局长、公司经理,创造一个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并且制定营业员等级管理办法,根据营业员应知、应会和综合才能评成绩,分别评定一、二、三和见习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996年,建立专业营销、窗口营销、社会营销等三大网络,加大对通信市场的研究、开发力度。当年业务总收入达到1.8亿元,税金10163.8万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0。43%和299%。
1996年,石狮市邮电局在全国邮电百强县(市)评比中,以708.45总分获第一名。
1997年,石狮市邮电局根据“以强化管理为保证,以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与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工作指导方针,优化调整经营承包方案,对各单位承包经营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承包单位内部二级分配办法,并督促实施,既打破“大锅饭”、“小锅饭”等平均主义,又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使经营承包达到“增活力、调动积极性”的效果。为达到“管理综合化、生产专业化”目标,改革邮政生产管理体制,以形成对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工作效率高、协调容易的管理机制。实行邮政管理、生产人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并建立起每位职工业绩登记簿,改进年终评比先进办法,使评选出的先进更具代表性,起到激励、鞭策作用。同时,着重培育、挖掘邮政储蓄、特快专递等重点业务新增长点,如开展规模创亿元网点活动、开办石狮至上海、江苏等地的“点对点”特快业务,保证邮电业务的持续增长。1997年度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2.49亿元。
1999年,石狮市邮政局提出了“优、新、严、代”四字经营管理方针,即:优——优化网络结构、业务结构、服务结构;优化专业经营管理体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新——树立新观念,开拓新业务,人才培养有新目标;严——严格管理、严格经营承包和考核、严格成本控制;代——代办好电信业务。专业化经营承包体现“责、权、利、新”,即:责——专业化公司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局下达的任务,管好、用好发展业务代办费,承担业务收入达不到考核指标的85%而拿不到或少领奖金的风险;权——赋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具有人事建议权、代办费的支配权和管理权;利——完成业务收入的单位,职工生产奖金将翻一番,可自行支配代办费余额;新——承包方式新、内容新、监督方式新。有效地调动了职工业务发展的积极性。
2000年,对九二路邮政储蓄网点、邮政营业组实行了营业员竞聘上岗,向泉州市局推荐我局“优秀招聘工”,对机关部室职能人员全部实行包班挂所,每季度必须有2-3天深入基层现场指导;改革收投体制,全面实行上门、上楼投递,实行小区制服务。强化了部门负责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被列入2000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以实现管理高效率,经营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