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狮市回族的人口
石狮市据1990年人口普查,在总人口273047人中(男141064人,女131984人),主要是汉族269396人,其他少数民族有回族3399人(男2091人,女1308人)①,蒙古族(6人)、藏族(5人)、维吾尔族(3人)、苗族(10人)、彝族(5人)、壮族(63人)、布依族(21人)、满族(24人)、侗族(16人)、瑶族(4人)、土家族(10人)、黎族(1人)、佘族(55人)、高山族(4人)、水族(3人)、达斡尔族(2人)、锡伯族(2人)、京族(1人)等。共有19个少数民族,回族339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3634人的93.53%。但回族只占全市总人口273047人的1.24%。
据石狮市经济局编《福建省石狮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公布》和市内务局提供的人口数字②,1990年石狮市有回族3370人,主要分布在石狮镇、蚶江镇、永宁镇、祥芝镇。具体数字如下表。
表1、石狮市各镇回族人口分布 单位:人
1990年全市总人口273024人(男141079人,占51.7%;女131945人,占48.3%),其中汉族269412人,占总人口98.68%;回族7370人,占总人口1.24%;其他18个少数民族225人,占总数0.08%。
石狮市的回族主要分布在蚶江镇最北端、泉州湾南岸的石湖村、以及永宁镇的郭坑村。据1991年统计,石湖村有郭氏回民605户、2427人,占全村总人口61.9%;郭坑村有郭氏回民190户、539人,占全村总人口77.1%。是在晋江市陈埭镇和惠安县百崎乡以外,泉州回族另一重要聚居地。
据石狮市政府1992年底统计,石狮市共有人口270191人,其中有男139638人;女130553人。非农业户口74399人。比较1990年人口普查的全市53072户、262386人(男133557人,女128811人),家庭户每户平均人数5.03人①。从人口看均有增长,计总人口增加7805人(男6063人,女1742人)。回族虽没有具体的数字,但人口同样应是发展了。
二、石狮镇的回族
石狮镇的回族,均来自泉州或惠安百崎,近年才自石湖迁至石狮镇,大多为专业户或个体户,经营皮鞋、文具、石板材、日杂、食品等。
据郭维坤(60岁)介绍:他们祖先从泉州东门迁至前坑,再从惠安百崎迁到石狮蚶江镇石湖,后从石湖再分到石狮前坑和永宁郭坑。现在全家十五人,生有四男一女,经营鞋店、木器厂等,女儿到加拿大留学。郭维坤一家的繁荣发展,也反映了石狮市自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改善。
又据郭玉奇(61岁,原石狮市实验小学教师,已退休)介绍:祖先一代郭德昭,原住泉州东街。父亲郭景瑞1920年左右迁来石狮,原在布店当学徒,1930年有17家布店联合经营“瑞昌公司”,父亲担任经营。后折开,自开“启泰布店”,楼上批发,楼下门市部。抗日战争发生后,因上海、杭州沦陷,布店改为米店,经营粮食。到解放后,因合作化,才归到合作社。父亲在1944年逝世,留下三子,长郭玉书,一直为人记帐,郭玉奇为二子;三子郭玉堂,在香港,经营绘画。郭玉奇1977年退休在家,生活安定,享晚年天伦之乐。
又郭天从,永宁镇郭坑村人,迁到石狮镇(主营“永宁花岗石板材厂”),生活也很愉快安定。
三、蚶江镇石湖村的回族
石湖郭氏回族均从惠安县百崎回族乡迁来,从地理位置看,石湖隔泉州湾与百崎回族乡相望,在历史上石湖曾经是泉州湾的一部份。扼泉州湾的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石湖又名日湖,据何乔远《闽书》记载:“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石湖实际上并非一个湖,而是因蚶江镇陆地向西北突出泉州湾,从西形成半月形状的海湾而得名。站在石湖东望,旭日初升如从湖中升起,故有“日湖”之称。早在唐大和年间(827-835年),航海家林銮就在今石湖村西北部建立码头,俗称“林銮渡”。唐代后期泉州发展为我国四大港口城市之一,石湖的港口贸易也随之兴盛。宋元时代,泉州港海上贸易兴盛,“六胜塔”的修建,石湖寨城的建筑,都显示石湖作为泉州府门户“近城控制至要之地”的重要地位。六胜塔、石湖寨城、林銮渡都在元代重建,至今尚存,是当时石湖作为泉州重要外港以及海外交通繁盛的历史见证。明万历《泉州府志》就记载说:石湖、安平番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
惠安百崎地区“九乡部”的南迁石湖应是拓展的需要,也是看中了石湖港的重要地位。据《百崎郭氏族谱》记载:郭仲远开基百崎后,生有五个儿子,其中第四子郭仕敏,郭仕敏的第八子廷魁(讳奴儿)“出祖晋江石湖”。从石湖仅存的《八甲郭氏老爷厝叙世谱》记载:明代石湖郭氏回族仍严格奉行伊斯兰教有关规定。据谱中《梅湖公传》记载:梅湖名祥,字文俊,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受赠中宪大夫承德郎,任南京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对里人祷祠祭一切不已”,“不喜浮屠”,死“不效世俗修功果”,“骨肉归于土”。这些说明:到明代后期石湖郭氏回族族人还保持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特点。
今天,石湖郭氏回族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已与周围汉人相同。石湖至今仍有“二甲”、“八甲”之分,虽都姓郭,但民间传说他们的来源不同:“二甲”有200多户,600余人,是直接从惠安百崎乡迁徙而来的。“八甲”人数较多,有2000多人,传说来自莆田,但还有不同意见,如民国丙寅年(十五年,1926年)的《日湖八甲郭氏老爷厝叙世谱》中尚有《来莆辩》一文。文内对一世祖冲素(生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否来自莆田仍存疑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百崎回族迁移到石湖,今天的石湖郭氏即源于惠安县百崎回族乡。因此,石湖郭氏族人于1987年被恢复为回族成份。
据1991年9月调查,蚶江镇石湖村委员会共辖有一、二、三、四、五等五队,共有538户,2210人,具体数字如下表所示。
表2、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委员会人口 单位:户、人
石湖居委会的居民,主要有郭姓回族,还有周、罗等姓汉族。石湖还保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的《日湖郭氏房谱》,谱中有些资料可帮助我们了解石湖郭氏回族的历史发展,如《重编石湖郭氏下三世房支谱序》中记载:“经五百余年,谱已开修,最后俟自嘉庆丙辰年。……民国廿四年岁次乙酉(应为乙亥),浙江昆阳北港关伯翁昆拜撰”。嘉庆丙辰年为元年,1796年。可见石湖郭氏回族在近二百年前已有谱牒。《石湖八甲郭氏族谱序》记载:“自璘江公续修以来,……八甲族谱凡之,嬗自有明中叶,梁宪游海公姓其基,武魁安盘公总其成,迨石湖升平日久,惟若公,璘江公相出而赏各勒书于今又五十五年矣”。在《石湖郭氏排行字母》一文中指出:(旧名行)钟毓桂灿培,镛鸿梅焕增。(旧字行)为光嫁子,隶昭若物。(新名行)仲淑桢焗悦,铭汝植辉楷;(新字行)传芳净祖德,缵诣族后昆。《重编温陵金钗山后海八甲四房之郭氏房谱世系总目》载:
第一世,石湖肇基祖冲素,字济逊,号道之,生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十月初七日戊子,卒于景泰五年甲戍(1454年)十月十八日已戍,享寿八十六。妣江氏,名春娘,号淑德、本里女,生洪武廿五年,卒成化年间,合骨在本乡东岳山魁星岭。子七:守一、守二、守三、守四、守五、守六、守七。
守一讳让,号清斋。守二讳明,号善斋。守三号潜斋。守四讳添生,号严斋,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卒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妣陈氏,名勤娘,号精洁。守五讳和,号昂斋。守六讳元,号裕斋(后迁浙江)。守七讳全,号至斋。
守四生仕达,讳琅生,号耆德,分支四房。仕哲,讳琴卢,号果庵,分支四房二。仕德,讳朝,号勉然,生于天顺七年(1463年),卒于正德九年(1514年)。
三世仕达,四世无偕,五世文秀,六世敦甫,七世良柜,八世景笏,九世催宗,十世仲祥,十一世毓传,十二世柱举,十三世烂寝,十四世培楼,十五世镛控,十六世鸿传,十七世梅越,十八世焕水。
石湖居民历代以运输为业,具有较强的海上运输的技术力量,受雇于各种航运公司,现在全村拥有百艘300-800吨,最大到1000吨的货船。北上长江下游一带,南下海南岛,到处有石湖人的足迹,也有回民合股买船,按月分红,一般每人每年在运输业方面收入可达5万元。
石湖除了从事海上经营捕捞的“石渔大队”外,还有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石农大队”。农民主要种植蕃薯、大豆、花生、甘蔗等农作物,尤以蕃薯为主。1991年石湖村农业总产值达9661万元,渔业产值404万元。渔业以海产品养殖为主,其中以“红膏”闻名,现由蚶江镇企业办承办的“石湖红膏养殖场”投资200万元,年产红膏13000公斤。另外,石湖附近也是乌鳗苗重要产地。石湖郭氏回族族人还养殖紫菜、海蛎,共有30多亩养殖场,年产值好几十万元,仅海蛎一项1991年就收入18万元。养殖业是商品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它的生产目的完全是适应市场需要的,同时又有较可观经济效益,目前吸引了几十户郭氏回族族人从事这一产业。
据1991年统计,石湖有村办及个人、联户创办的企业13家,从业人员258人,纯利润42万元。制衣厂有60辆电动缝纫机,60多名工人。印花厂、纸箱厂等以家庭工场为主,年收入达几十万元。
石湖村1991年人均收入1100元,而郭氏回族人均收入达1120元,高于全村平均水平。回民生活富裕,家家户户盖起漂亮的石板房屋。改革开放政策,给石湖村回族族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在石湖古码头附近有“英烈侯宫”,俗称“大人公宫”。门前二方柱有对联“显赫青山名不老,威灵碧水气长存”。大门有对联:“英灵显赫威镇仪山,烈碧长存庇佑玉湖”。门内有木柱和石方柱。木柱上对联“玉盏常以万岁灯,金炉不断千年火”。在石方柱上对联:“身后青山真显赫,神镇玉湖保平安”。门内大殿有圆木柱,有对联:“四序安康托圣扶;一门清泰蒙神佑”。正殿中有匾“清河晏海”。中祀英烈侯神像二尊,后镇坐殿中,前为出巡用。在木柱上对联:“天泰地泰三阳开泰,神安人安合境平安”。左方陪祀妈祖,上有匾“禄寿绵长”。在各案上祀有千里眼、顺风耳。右方陪祀娘妈,传说为英烈侯之妹。上有匾“佑我黎民”,据说是保佑幼子的神只。
石湖村的郭氏回族族人,除信仰“英烈侯”外,也崇拜保生大帝。他们常到蚶江镇的“龙显宫”去祈求祭拜。
蚶江镇“龙显宫”,俗称“帝君宫”,因后壁塌坏,1990-1991年修理,在宫前左方发现有石碑,上刻“龙显宫庆并往白礁谒祖”,……(中为捐款人姓名,钱数)中华民国十年艮日董事公立。总共捐款共大银一千二百五十七元七角。右方的石碑记载:蚶江龙显宫保生大帝往白礁谒祖,……(中为捐款人姓名,钱数)道光伍年岁次乙酉花月。道光五年为公元1825年,这是更早一次到白礁祖宫谒祖,在龙显宫大殿中有布匾写“龙显宫保生大帝”。奉祀二尊保生大帝神像,左陪祀田都元帅(又称相公爷),右陪祀城隍公。保生大帝神像前之右供有虎爷。左右壁上绘有神像,右壁上有马元帅、高元帅、江仙官;左壁上有赵元帅、康元帅、张圣者。在门殿与正殿中有天井、下亭。据说宫内有问事签60支,另有药签。龙显宫在1991一1992年组成修建委员会主持修建。委员会由林圣恩(54岁),蔡维明(49岁)及菲律宾华侨陈天赐等组成,向菲律宾华侨和台湾同胞等募捐10万元左右进行修建。据薛祖坪(67岁,做生意)介绍:解放前三月十五日,龙显宫有“乞龟”活动,即祈愿者可将红龟乞回家中公用,翌年要加倍还庙。又有替身仪式,即用“大人”(纸人)代表家中人数,放在地上并另加一纸人(多标为男童)象征人丁兴旺。点香烛后,由主妇讲吉利话,如“大人吃芋好头路”、“大人吃酒走柳柳(顺利之意)”使气氛很轻松,时近中午,又抬相公爷神像到乡里外巡游,拔麦穗二三寸,发给妇女,让其回娘家插头可以去邪。又“打牛”,即用竹削尖一头,由小孩抡拔回家,以象征六畜兴旺。这些旧习俗活动,后来已渐湮没。传说在龙显宫前原有一口井,后已找不到。该宫以后重修时,在夹壁中一木柱上发现写有“吴真人”字样。
现将福建省石狮市经济局编《福建省石狮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公布》中有关蚶江镇石湖人口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表3 石狮市蚶江镇石农村、石渔村人口统计 单位:人
据《福建省石狮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第7、36、43、52、60页列表。
四、永宁镇郭坑村的回族
永宁镇郭坑村现已改为郭坑工业区。据石狮市经济局编《福建省石狮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总资料公布》所载,有关郭坑村的人口数如下表所示。
表4 石狮市永宁镇郭坑村人口统计 单位:人
据《福建省石狮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公布》第9、37、45、62页列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郭坑村各队人口数字如下表所示。
表5 石狮市永宁镇郭坑村各队户、人口数 单位:户、人
据郭坑村档案统计资料列表。
郭坑村现以石板材为主业,传统的种植业反成为“副业”。1991年种植业产值仅有6万元。从1987年到1991年,全村共建6家石板材厂,每个工厂平均有40多名工人。他们从四川、贵州等地引进生产设备,生产室内外建筑用材料。资金一般自筹,也有人靠银行贷款。6家石板材厂中仅有一家是中外合资企业,即中方和菲律宾合资。全村收入以石板材厂为大宗,6个厂仅每月发放工资就达10万元。此外,郭坑工业区还有3家服装厂,还有郭坑郭氏回族族人经营运输业,有一辆8吨货车,十几辆载客的摩托车,3家石雕厂。
据《百崎郭氏族谱》记载:“传至言路公,有数孙,其一近徙石狮前坑,另一半郭坑开基。故郭坑郭氏族谱有“汾阳衍派家声远,石湖分支世泽长”,及“前坑胞兄郭坑弟”等语。由此可见,郭坑回族族人与惠安百崎、前坑的关系极为密切。
1991年9月调查郭坑时,参观了永宁石材厂。据该厂厂长郭国涵同志和村妇女主任郭淑慎同志告诉作者:永宁石材厂于1989年筹建,年底试产。开头因农转工,技术不熟悉,不过关,到1990年下半年,才走上轨道。现全厂40多人;每人月工资从300元至700元不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产值在1990年为60万元,1991年可达110~120万元,产品可据用户要求订定规格,工人为计件工资,如刈模一级10元,二级9元,三级5元;磨工二级每平方米红石9元,白石8元,平均工人月收入320-420元。创办时,只郭国涵与郭文泽(原村长)二人各投入10万元,现产值为120万元,按全村800人计,人均产量1.5万元,这不仅在石狮市,就在泉州市八个县(区、市)回族村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郭国涵还谈到,尽管郭氏回族族人与当地及附近的汉人生活文化已相同,但也有自已的特点,如民族意识浓厚,自认为回族,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强,又请客吃菜多吃牛肉,他本人也参加修理石湖祠堂,自认是石湖郭氏回族的子孙。
据郭坑《斋堂后房源流总叙》即一房谱牒记载:自己祖先为长房,然其二世祖源“石湖公”,以下其所传三祖皆不可考,至七世祖则曰哲翁,哲翁生二子,长失传,其次曰东川,则东川为八世祖。东川生清波系九世。清波生仰波为十世。仰波生四子,长则登、次则富、三则尧、四则任,是已历十一世。顺序以下为则登:生二子,长同胤,次同重;则富为二房,生二子,长维井、次维屏;则尧为三房,生二子,长口孙,次□拔;则任为四房,生一子,曰维贤;历至此为十二世。以上所说,郭坑郭氏回族十二世的由来,脉胳至为分明,可以参考。
又据郭坑《国卿郭氏斋堂后房五世谱图》记载:一世始祖言璐,二世“石湖公”,三世□□,四世□□,五世“山前内公”,六世□□,七世基祖哲翁。(一世祖葬在石湖,号曰塔仔墓)……廿一世(二房派)丕斗君长子名承祖,生光绪丙午年(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十五日丑时,丕斗君次子名承日,生民国己丁年(六年,1917年)闰七月十二日子时。
从以上族谱记载,也说明永宁镇郭坑村的郭氏回族族人,均来自石湖,而他们的祖先,也是由惠安百崎地区迁入的。
郭坑现有800多人,全为农业人口,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廖廖无几,从事农业生产以种蕃薯、蔬菜为主。1991年粮食产量才55吨,供不应求,不够当地人民食用所需,村民的口粮均靠商品粮。
郭坑村依靠联户、个体企业来发展社会经济,广大回族族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91年人均纯收入达1290元,1992年则达2000元。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
郭坑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教育,注意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全村内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原在郭氏宗祠的郭坑小学(原名国卿小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79年侨胞捐资约65000元,村民献工1218个劳动日。1980年建成新校舍。1988年学校复名为“国卿小学”。据1991年统计,该校有5个教学班,学生90人,其中回族学生86人,教师6人。
五、加强回汉人民团结,建设石狮市
从发展前景来看,石湖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从《石狮市经济发展规划提要》中的有关部份:“蚶江石湖区域——以石湖万吨级泊位港口为依托,建成市及泉州市进出口基地和海滨旅游风景区;近期重点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海水养殖业。”目前,蚶江至石湖6公里道路,投资150万元,已完成沥青路面;厝仔至石湖码头已完成勘察、设计工作。石湖的发展前景远大,郭氏回族族人航海、养殖、经商方面的才能和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位于永宁镇中部的郭坑村,虽不在沿海,没有发展海上贸易的优势,却有陆上枢组的功能。随着梅林港的开发,势必带动郭坑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要加强回汉人民的团结。石狮市的回族人民,必将和全市人民一道,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从石狮全市来看,自1988年建市以来,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石狮以利用侨乡闲散资金,闲散劳力和空闲房屋发展乡镇企业起步,通过发展“三来一补”逐渐过渡到成片开发工业区,至1992年3月全市累计批准成立三资企业290家,投资总额达12。2亿元,其中外资10.5亿外汇人民币,分别是建市前两年累计的17倍、35倍和36倍。全市4片近千亩、投资达5亿港元的成片开发区进展顺利。国民经济实力增强,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7.8亿元,国民收入7.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36%和36.59%;比1987年翻了一番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91年增长36.1%,城市人均收入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4%和21%,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
从人均收入来看,石湖、郭坑的郭氏回族族人的人均收入和石狮市农村水平相比较,基本平行甚至略高,但从回族村的总体经济实力来看,还存在着经济形式单一、结构不合理、集体积累较薄弱的问题。回族企业的规模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仍占大多数,商品生产的整体水平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因此,回族族人在石狮市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中显得较后进。在财力上回族族人并不比石狮其他人差,只是经济实力上却有些后劲不足。这些,都有赖于回族干部素质的提高,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协助。在内外的共同努力下,把石狮市回族的生产经济进一步搞好。
最基本的要求,是加强回汉人民的团结。只有在这基础上,石狮市的回族才能发展生产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石狮市人民一起腾飞,进入更富强,更美好的境界。
作者简介:陈国强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原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金钗山
两山延袤若钗股然,故名。梁文靖公(梁克家)读书堂在其下。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注释:①《福建省泉州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5-15页。
②承石狮市许海鸣、王振汉同志协助搜集,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