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从水澳到永宁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凡提及永宁历史者,莫不起于明·洪武年间建城。建城之前,永宁到底如何,因缺乏考证,则不得而知。 然纵观永宁港的地理位置,及唐宋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盛况,当可推想,其建城之前,永宁必具一定之规模。因为,在泉州三湾十二港中,永宁港为深沪湾的最大天然良港,而且在后渚、深沪、安海三个海湾中,深沪湾位置居中,且突出海面,为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地。尤其在宋绍兴年间,永宁境内作为航海标志的关锁塔建成,直接利于深沪湾一带船只的导航,对永宁港的航运及海上贸易,自必有很大的促进。再则,每当踯躅于永宁之巷头旷地,一些宋、元瓷片,俯手可得,其色泽之精美,花式之雅致,常常发人深思:建城以前的永宁,必已人烟稠密,而不可能是一个漠漠无闻的孤村,更不是荒滩一片。 这个假想,从最近得到的一些资料得到证实,它说明永宁在明朝建为卫城之前,不但是个经济上较发达的地方,而且是个海防要地。 首先,宋、元以来,永宁附近的岑兜村浔尾场盐业已形成很大规模,其海盐生产,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据庄为玑先生的《晋江新志》“晋江海盐”一章中记载:“晋江自建县开始,人民就懂得制盐,唐代盐场一个,元代有三个(浔尾、浯州、丙州),明、清继之。其中最主要的是岑兜乡的浔尾场,沿海五十里,东至港边乡、西至安海乡,南至浯州场,北至海……”(见《福建通志》)由此可推及早期永宁经济上之富庶。 至于海防方面,据《泉州府志》载:“乾道(南宋孝宗)八年(1172年)岛夷以海舟入寇,复增善水者,合前水军为五百五十人,分六十人屯于水澳寨,元后改名永宁,以控海道。”《真西山文集》亦记载:“永宁寨地名水湾,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入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洋。……以此言之,置寨城得其地”。元末脱脱等著的《宋史》亦称永宁为水澳,而南宋的泉州两任郡守则称为水湾。 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还记载:“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盯睢,殆畜类也。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与其密迩,烟火相望,时海寇掠,其来不测,多罗生啖之物,居民苦之。淳熙间(1174-1189年)国之酋豪常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溺其妇女,已而杀之。喜铁器及匙筋,人闭户则免,但剜其门圈而去。掷以匙筋,则俯拾之,可缓数步。官军擒捕,见铁骑则克剜其甲,骈首就戮,而不知悔。临敌用标枪系绳十余丈为操纵,盖爱其铁,不忍弃也。不驾舟楫,惟以竹筏泛事,可折叠如屏风,急而群舁之,泅水而遁”。 由此,我们可作如下几种推想: 一、当时永宁是个靠海的澳口。这与乡人传说,过去白厝街临海,街上行栈林立,可互为印证。 二、永宁原名水澳(亦称水湾)。“永宁”系宋时设寨的名称。这是个官方的名字,由驻军叫开了头,其意是建寨以保安宁。但这并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群众叫旧地名的习惯,故泉州太守真德秀在嘉定十二年(1219年)所写的奏表中,虽已正式称为永宁,但还得注明地名水湾,直至元朝,永宁此名才被广泛接受,因而旧地名也随之被取代。以后,乃至逐渐湮没。时至今日,水澳这名称,已鲜为人知。 三、早在南宋之时,永宁便是个备受海盗侵扰的地方。至于毗舍耶,庄为玑先生早年所著的《古刺桐城》一书,已有说明:“毗舍耶国BISARA,或今菲岛近台湾地。”《历史学》杂志一九七四年四月号,周南京写的《中国和菲律滨的历史关系》一文,认为即今菲律滨之“米沙鄢”。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载:毗舍耶“僻居海东之一隅,山平旷,田地少,不多种植。气候倍热,俗虏掠。男女撮髻,以墨汁刺身至领门朗,缠红绢,系黄布。俗以国无酋长,地无出产,时常裹于粮棹小舟。遇外番,伏荒山穷谷无人之境,遇捕鱼采薪者,辄生擒以归,鬻于他国,每人易金二两重。盖彼国之人递相仿效,习以为业。故东洋闻毗舍之名,皆畏而逃焉。” 四、海寇之常至者,必为劫掠而来。当时之水澳,势必人口稠密,经济富庶,或者已有较繁荣之集市,故能吸引海盗不远万里,屡次前来抢劫;而建寨之后,军人骤增,消费日大,商贾之往来,自更非常一般。 五、至于当时水寨的建制及水军的配备,我们则可以从《真西山文集》中之《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的一些段落得到启示:“今来左翼水军三寨,曰宝林、曰法石、曰永宁。永宁步军之数倍于水军,诚为倒置,此布置之未得其宜也。宝林新旧两寨……今欲于见屯三百人内拔出二百人,以七十人添屯法石,以五十人易屯永宁,以八十人新屯围头。……捕获海寇,收到船一十五只,除损敝不堪外,有尚堪乘驾者五只,合委官计料修整,拔付永宁、围头、石湖、小兜(即崇武)寨使用。某除已帖委水军到将同计料整发下诸寨,仍督令逐时教习在船武艺。 ——嘉定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枢密院扎子至宝林、法石、永宁、围头、乞劄下殿前。” 综上所述,可见当时永宁寨已是驻军要地。正因该地对海寇的侵扰首当其冲,故以水军为重要,且其部署人数比步兵尤多。它在追击海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具备了后来建成防倭卫城之充分条件。 咏南台舟峰 (明)黄克缵 嵯峨石壁倚晴空,楼阁新开面面风。 东去江流长自绕,南来山势故争雄。 林垂丹荔轻霞外,桥卧苍波落照中。 拟向扶桑观日出,留连坐待海天红。 黄克缵,字绍夫,号钟梅,明晋江(今石狮永宁镇梅林村)人。万历庚辰(1580年)科进士,身经四朝,五任尚书(其中两任兵部尚书),村人称之“黄五部”。黄精通音律,诗文古朴。他曾游泉州清源洞南之南台岩,岩后有一卧石,“去地千尺,悬崖若风帆,郡人呼曰‘舟峰’”。克缵曾在此处观日出,题诗二首,今录其一。此诗道出南台之奇险形胜,阅尽泉城之秀丽景致,兼舒诗人登临绝顶、笑傲山灵豪迈气慨。